所有權理論

所有權理論

《所有權理論》:是指在編制合併會計時既不強調企業集團中的法定控制或實際控制關係,也不強調企業集團各成員企業在所構成的經濟實體中的平等關係,而是強調編制合併會計報表的企業對納入合併範圍的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所有權理論認為,合併報表只是為了滿足母公司股東的信息需求,而不是為了滿足子公司少數股東的信息需求。所有權理論所依據的會計基本恆等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它突出體現了確認、計量和報告所有者權益是財務會計的核心目標,因此,所有權理論又稱“所有者權益中心論”。贖回債券的推定利得或損失。假如是贖回母公司的債券,就應該100%承認,若是贖回子公司的債券,就只應承認母公司享有的份額。

基本信息

理論概述

所有權理論所有權理論
假如兩個公司共同控股一家公司,各占其50%股權,顯然持股雙方都沒有絕對控股權,那么用母公司理論或經濟實體理論都不適合於持股雙方編制合併會計報表,這時,有人提出了所有權理論。

所有權理論又稱“所有者權益中心論”是一種著眼於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持有的所有權合併理論。在此理論下,企業集團僅是指以投資公司為基礎,連同在經濟活動和財務決策中對另一公司具有重大影響的所有權部分。因此,編制合併會計報表,不確認少數股東權益,對於子公司的收入、費用與利潤,也只按母公司持有股權的份額計入合併利潤表,完全忽視少數股東所持有的子公司淨利潤。該種合併理論一般是與其他合併理論結合被採用的。

所有權理論是業主理論在合併會計報表中的具體套用,其認為母子公司之間的關係是擁有和被擁有的關係,編制合併會計報表的目的是為了向母公司的股東報告其所擁有的資源。基於此,當母公司合併非全資子公司的財務報表時,應採用比例合併法:按母公司實際擁有的股權比例,合併子公司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對於非全資子公司的收入、成本費用和淨收益,也只能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予以合併。因此,所有權理論既不強調企業集團中存在的法定控制關係,也不強調集團各成員企業所構成的經濟實體。依據所有權理論編制的合併會計報表強調的是合併母公司所實際擁有的,而不是母公司所實際控制的資源。這種做法雖然穩健,但卻違反了控制的實質。控制一個主體實際上是控制該主體的資產,當母公司控制了子公司時,它不僅可以直接控制其所實際擁有資產的運用,而且可以控制子公司全部資產的運用。因此,按所有權理論採用比例合併法編制合併財務報表,忽略了企業併購中的財務槓桿作用。

理論基礎

所有權理論的基本立論是:會計主體與其終極所有者是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整體。該理論認為,會計主體充其量只是其終極所有者財富的存在形式或載體,會計主體的資產是終極所有者財富的一種表現形式,會計主體的負債是終極所有者的負財富,會計主體的資產與負債之差代表終極所有者投放在這一會計主體的淨權益。可見,所有權理論強調的是終極財產權。

所有權理論所依據的會計基本恆等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它突出體現了確認、計量和報告所有者權益是財務會計的核心目標,因此,所有權理論又稱“所有者權益中心論”。此外,按照所有權理論,企業不論是在持續經營中或停業清算時,其淨資產的所有權和其他權益均應歸屬於所有者。因此,會計主體沒有必要非凡強調資本保全,應當答應其終極所有者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抽回資本。

所有權理論認為母子公司之間的關係是擁有和被擁有的關係,編制合併會計報表的目的是為了向母公司的股東報告其所擁有的資源。因此,所有權理論既不強調企業集團的各成員企業所構成的經濟實體,也不強調企業集團中存在的法定控制關係,而是強調編制合併會計報表的企業對另一企業經濟活動和財務決策具有重大影響的所有權。

理論特點

1、合併會計報表的服務對象是母公司的股東。

2、母公司對子公司淨資產的享有數額應以母公司所支付的代價為衡量的基礎,並只以此計人合併報表,少數股東所享有的子公司淨資產份額不合併。

3、少數股東權益在合併報表上不予確認。

4、合併商譽的確認。以母公司所支付的代價和所取得子公司淨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差作為商譽,全部計人母公司的商譽在合併報表上列示。

5、合併淨利是母公司股東所應有的淨利。

6、少數股東收益不予確認。

7、未實現利得或損失。若是順銷,就應100%沖銷;若是逆銷,就應沖銷母公司享有的份額。

8、贖回債券的推定利得或損失。假如是贖回母公司的債券,就應該100%承認,若是贖回子公司的債券,就只應承認母公司享有的份額。

理論缺陷

1、適用範圍小,只套用於幾個公司控制被投資公司的非凡情況。

2、把被投資公司按股份來進行分割,撕裂了公司的內部經濟關係,不能準確反映股東的利益。

合併方法

所有權理論認為,合併報表只是為了滿足母公司股東的信息需求,而不是為了滿足子公司少數股東的信息需求。基於此,當母公司合併非全資擁有的控股子公司的會計報表時,應採用比例合併法:按照母公司實際擁有的股權比例,合併子公司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對於非全資子公司的收入、成本費用和淨收益,也只能按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予以合併。

在此種理論下,它的編制方法有如下特點:①按母公司在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將子公司的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項目納入合併報表;②在購併過程中形成的子公司淨資產的升值(或貶值),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進行合併和攤銷,對購併過程中形成的商譽,按受益期攤銷;③集團內部交易額及其內部未實現利潤,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予以抵銷;④在編制過程中沒有將屬於少數股東的權益和收益納入合併範疇,所以在合併報表中不會出現少數股東權益和少數股東收益項目。

此種理論下,存在這這樣的問題。①人為地將子公司的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劃分為兩部分,缺乏現實經濟意義;②對子公司的淨資產採用了兩種計量屬性;③過分強調對子公司的擁有權,違背了控制的經濟實質。

所有權理論主要用於說明對聯營企業或合營企業的合併實務。另外,按所有權理論界定合併範圍可以解決隸屬於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集團的公司合併會計報表的編制問題。該種合併理論一般是與其他合併理論結合被採用的。

法國的法律和慣例是同時以母公司理論和所有權理論為基礎的。在英、美國家中,對所有權理論,也作為標準慣例結合使用。

環境影響

中國的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國有股一股獨大是我國上市公司中的普遍現象,同時,中國的企業集團以國有大型企業為核心,以公有制為基礎,國家是最大的股東,國有企業(或國家投資公司)是母公司,為反映和維護國家在整個企業集團中的權益和地位,提供有助於企業集團在投資方向及投資規模方面進行巨觀控制的會計信息,所以應主要以母公司理論為依據,輔之以實體理論和所有權理論的某些作法。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發展,以及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的逐漸積累,許多不同類型的資本控股集團正逐漸在資本市場上開始布點,尤其是近兩三年以來,這種趨勢已越來越明顯。據統計,在國內資本市場上浮出水面的資本集團(習慣上稱為系,如中信系、橫店系等)已經有40多個。這些資本集團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段控制若干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都只不過是集團戰略部署上的一個棋子。如何真實地反映這些集團繽紛複雜、手法迷亂的經濟業務,對投資者來說尤為重要。

在一股獨大和母公司絕對控股的情況下,公司的各項經濟業務實質上都反映了母公司的意志和利益,客觀上是不考慮少數股東權益的,把少數股東視為公司債權人是非常合理的,甚至在這種股權結構下有時少數股東的權益還比不上公司的債權人。因此,對相關會計業務的處理也應該採用母公司理論,在會計上真實地反映強調母公司的股東權益,這樣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業務的實質而非形式。對於母公司來說,能提供更相關的會計信息;對於少數股東來說,也能更清楚地明白經濟業務、資源的實質。如果採用實體理論,對所有股東一視同仁,表面上看,這是你的,那是我的,大家都有份兒,其實不然,利益是屬於控股股東的,這樣做恰恰使少數股東得到了一種“失真”的信息,不利於少數股東做出決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