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宗騫

戴宗騫

戴宗騫戴宗騫(1842——1895年),字孝侯,安徽壽州(今壽縣)人,初後為生員,復補廩生。以鄉試不中,棄文從戎。一八六七年,上《平捻十策》,得李鴻章器重,委辦全軍營務處,積勛至知縣。,晉遷知府。1882年負責建造威海衛軍港,1895年1月,日軍進攻威海衛,戴宗騫率部奮力抵抗,失敗後吞進自殺。著有《海上屯田志》,後人輯有《戴孝候詩集》。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戴宗騫(1842-1895)清末將領。字孝候。安徽壽州(今壽縣)人。早年曾組織鄉團反對捻軍。1861年入李鴻章幕僚,參與鎮壓捻軍,升知縣。1872年受命率淮軍,治理南運河水利,並在津沽興軍屯,辟稻田6萬畝,1880年隨吳大澄佐吉林邊務,徙民屯墾,設局殖業,晉遷知府。1882年負責建造威海衛軍港,經營台壘,以備海防。1891年晉道員。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後,任威海衛陸路清軍統領,率領綏軍四營,守衛威海衛北岸炮台。1895年1月,日軍進攻威海衛,南岸炮台因分統制劉超佩逃跑遭陷。鏇奮力守衛,率軍組織反擊,一度收復兩座炮台。後日軍糾集大批兵力進攻,因兵單勢弱,所部譁變,兩處炮台皆失,敗走劉公島,吞金而死。

人生歷程

一八六八年捻軍失敗後,戴宗騫隨周盛傳移軍天津附近,駐新農鎮。一八七二年,興辦畿輔水利,成稻田六萬餘畝,並著《海上屯田志》,以記其事。

一八八O年(光緒六年),隨吳大瀓督辦吉林防務兼屯墾事宜。統綏字軍馬步三營,駐防三姓,以辦理吉林東部邊防勞績,擢升知府。

一八八三年,率綏軍駐紮昌黎,防守洋河、蒲河各海口。

一八八七年,李鴻章以劉公島為北洋艦隊基地,在威海設防,奏派戴宗騫總統綏鞏各軍,督辦威海防務。戴宗騫到防後,在威海灣南北兩岸共修築海岸炮台六座,陸路炮台四座,由綏、鞏軍八營駐守。一八九一年,論功晉道員。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曾多次擾襲威海,均被南北兩岸炮台所擊退。十一月二十二日旅順失陷後,戴宗騫提出:“敵無論何處登岸,以抽綏鞏軍隊馳往剿捕為重”,“準其因地審勢,自酌戰守”,“扼外險,寧力戰圖存,勿坐以待困”,而將威海炮台防守事宣交丁汝昌“照料”。十一月二十九日,丁汝昌致書戴宗騫,反對其不守炮台而出戰的意見,指出:“己選銳卒,以備親率迎剿前路抵禦,固為得機得勢,惟兵力過單,恐後路不足為固,誠以為慮。委以鄙人樟希?偈略諍7值鞔?В?嘆邐吹畢さ保?裼杏嗔χ富釉詘妒亂?”李鴻章也向戴宗騫提出警告:“將效灣、旅復轍耶?”

逝世

一八九五年一月二十日,日軍從榮成灣龍鬚島登入占領榮成,向威海衛進逼。戴宗騫謂部下諸將曰:“禦敵於境外,尚可以戰為守,若縱賊深入腹地,彼則盡銳環攻,我則勢成坐困,與其束手待斃,遏若先發制人?”於是派綏軍分統劉謝德率兩營馳赴榮成狙擊。劉謝鎔無戰鬥決心,在橋頭、虎山均敗退。三十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南幫炮台,守將總兵劉超佩棄台逃跑。戴宗騫率綏軍正、副兩營在南幫炮台後路之南虎口山防守。開戰不久,戴宗賽見敵攻勢太猛,下令後撤。隨即又退到威海北幫炮台,南岸三台遂被日軍占領。此時,北幫炮台守軍因戴宗騫“壓餉”,早已不滿,因此,全部潰散,僅剩十九人尚相隨戴宗騫左右。有人以棄台就援再圖恢復相勸,戴宗騫謂然嘆曰:“守台,吾職也。兵敗地失,走將焉往?吾惟有一死以報朝廷耳,他何言哉!”二月二日,丁汝昌派小艇載戴宗騫至劉公島。是夜,戴宗騫吞鴉片自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