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弄俑

戲弄俑

戲弄俑: 唐代陶塑。陝西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葬於開元十一年(732)。二俑服飾相同,頭戴軟巾,身穿圜領窄袖綠色長衣,腰系帶,足穿長筒靴,雕刻簡樸, 應是戲弄的形象。 此類作品在新疆吐魯番也有發現,往往表情複雜而誇張,形象地記錄了當時流行的戲劇性表演。

戲弄俑戲弄俑

具體介紹

隋唐時期,有帶故事性的歌舞表演,由藝人裝扮某一角色,用歌唱、說白和動作,表演特定的情節,稱為“歌舞戲”。唐杜佑《通典》載:“歌舞戲有《大面》、《撥頭 》《踏搖娘》 、《窟儡子》等戲”。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曾記述當時的歌舞戲節目。唐代又有“參軍戲”,由“參軍”和“蒼鶻”兩個角色表演,一人扮演曾任“參軍”的官員,一人從旁戲弄,多具滑稽調謔因素。歌舞戲和參軍戲為中國戲曲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唐五代陵墓中多次發現戲弄俑。如西安西棗園唐墓戲弄俑,一老者拱手仰面、神態怡然。西安插秧村唐墓戲弄俑,雙腿微曲,握拳作態。西安十里舖唐墓戲弄俑,縮頸歪頭,雙手交叉胸前,面容嬉笑。五代南唐李昪墓戲弄俑,一人穿翻領舞衣,袒露胸腹,揚袖而舞,表情詼諧有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