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論

戰略論

《戰略論》是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德·哈特。本書在西方戰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軍事理論的必讀書。因為此書,李德·哈特被西方奉為“軍事理論教皇”。本書是世界十大兵書之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軍事理論和戰史研究功底,通過分析世界歷史上自希波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30場戰爭、280多次戰役,得出一個結論:間接路線戰略是最具效果、最為經濟的戰略形式。看似最遠和最彎曲的路線,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徑”。在任何競爭中,只有擊敗對手才能獲勝。而在未克服對手的抵抗之前,應首先減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引出自己的防線之外。這就是間接路線戰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間接路線”不僅是戰爭的定律,更是一個哲學上的真理,在戰爭之外,於人類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活動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廣泛的套用。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爵士(1895-1970),英國軍事記者、軍事理論家、戰略學家。生於法國巴黎。早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任步兵團軍官,並曾在戰鬥中負傷。後來加入英國皇家軍事教育協會。一戰結束後,先後服務於《英國每日電訊報》(1925-1935)和《英國泰晤士報》(1935-1939),從事軍事記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時也是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在軍事學上提出了“間接路線”的觀念以及涵蓋軍事以外領域的“大戰略”概念,同時他也是現代戰爭“裝甲兵”作戰的鼓吹者。李德哈特與克勞塞維茲同時被譽為西方戰略思想史中的兩位現代戰略大師。主要著作有:《大戰略——間接路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沙漠之狐隆美爾》等。1966年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勳章。

圖書目錄

第一篇 二十世紀以前的戰略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希臘時代的戰爭

第三章 羅馬時代的戰爭

第四章 拜占庭時代的戰爭

第五章 中世紀的戰爭

第六章 十七世紀的戰爭

第七章 十八世紀的戰爭

第八章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

第九章 一八五四至一九一四年的戰爭

第十章 二十五個世紀的結論

第二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略

第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的西戰場

第十二章 東北歐戰場

第十三章 東南歐與地中海戰場

第十四章 一九一八年的戰略

第三篇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

第十五章 希特勒的戰略

第十六章 希特勒的全盛時期

第十七章 希特勒的衰頹

第十八章 希特勒的敗亡

第四篇 戰略和大戰略的基礎

第十九章 戰略的理論

第二十章 戰略和戰術的基本要點

第二十一章 國家目的與軍事目標

第二十二章 大戰略

第二十三章 游擊戰

附錄:李德·哈特及其思想

核心思想

正面的原則

一、調整你的目的來配合手段。

二、心裡永遠記著你的目標。

三、選擇一條期待性最少的路線。

四、擴張一條抵抗力最弱的路線。

五、採取一條同時威脅敵人幾個目標的作戰線。

六、保證計畫具有靈活性,同時根據情況的可能變化來部署軍隊。

反面的原則

七、當敵人有所戒備時,決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擲在一個打擊之中。

八、當一次嘗試失利以後,不要沿同一路線,或採取同一形式再次發動攻擊。

從8條格言歸納出的基本真理為:要想成功,有兩個主要問題必須加以解決——“顛覆”和“擴張”。一在實際打擊之前,一在實際打擊之後;而實際打擊本身,卻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行動。除非你先創造出一個顛覆的機會,否則對於敵人的打擊不會具有效力;接著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復之前,即擴張第二個機會,否則你這個打擊的效力,也絕不會具有決定性。

所謂間接路線的戰略,其目的就是要設法使敵人喪失平衡,以產生一個決定性的戰果。

若是一個人沿著敵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線”,“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標或物質目標進攻,則產生的常常是負面的結果。沿著敵人“自然期待的路線”採取行動,結果足以鞏固敵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強了他的抵抗力量。

在多數戰役中,首先使敵人在心理和物質上喪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勝利的基礎。

核心思想分析

李德·哈特所強調的是使敵人喪失平衡,然後在進行打擊。李德·哈特的間接戰略是從反方向來看待戰爭,他的理論與克勞塞維茨的理論可以組成一個較完整的軍事理論。而克勞塞維茨的會戰四原則是戰爭的基本原則。

如果說戰爭的目的是要用自己一方的力量來促使敵方屈服的話,那么克勞塞維茨主要強調如何增加自己力量和方法來獲得更大的成果。將敵人這個目標的力量看成是既定的,只是增加自己的力量,來獲取最大的成果。而李德·哈特則是強調如何減少敵人這個目標的抵抗力量,從而使對比之下,我方的力量增大,這樣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戰鬥力量差額=我方戰鬥力-敵方戰鬥力

克勞塞維茨和李德·哈特2人都是要追求兩方力量的最大差額,而克勞塞維茨強調增加進攻方的力量,從而增加力量對比的差額;而李德·哈特強調降低敵方的力量,從而增加力量對比的差額。軍事上追求的力量差額的目標與企業追求利潤的目標很相似。

利潤=銷售額-成本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說企業應該追求“銷售額最大化,費用最小化”。“如果銷售額減去費用剩下的就是利潤的話,那么只要能夠實現銷售額最大化,費用最小化,作為結果,利潤自然就會隨之增加”。從而稻盛和夫創立了阿米巴經營模式。

以色列管理學家艾利·高德拉特說企業的目標就是為了賺錢,所以應該增加有效產出,減少運行費用和庫存。高德拉特所創的TOC制約理論是一個很偉大的生產理論,也可以用於其他環境,我會在管理學那章來講解。

《孫子兵法》、《戰爭論》和《戰略論》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是兩本完全獨立的兵書,雙方作者也沒有互相引用對方的觀點,《戰略論》開篇引用13條《孫子兵法》,作者李德哈特很推崇孫子的軍事思想;對於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李德哈特在書中有大量反對的文字,那是因為《戰爭論》強調會戰的思想成為了日後戰爭的核心思想,對戰雙方都強調大規模集中兵力於一處進行決戰。李德哈特參與了多次會戰,發現會戰傷亡慘重,從而寫出《戰略論:間接路線》,核心思想是通過減少對手的抵抗力,來減少傷亡人數,獲得更大的成果。《戰爭論》強調增加自己軍隊的戰鬥力,《戰略論:間接路線》強調降低對手的抵抗力,雙方都追求戰鬥力盈餘最大化,即戰鬥力盈餘=自身戰鬥力-對手戰鬥力。《戰爭論》和《戰略論》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軍事理論,而《孫子兵法》本身就是完整的軍事理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