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戢

戢戢

戢戢,漢語辭彙。 拼音是jí jí , 釋義:1、密集貌。2、順從貌。3、象聲詞。形容細小之聲。4、魚張口貌。 出自《過凌霄洞天謁張先生祠》,

詞目

戢戢

拼音

jí jí

注音

ㄐㄧˊ ㄐㄧˊ

引證解釋

1、密集貌。

唐 於鵠 《過凌霄洞天謁張先生祠》詩:“戢戢亂峯里,一峯獨凌天。”

宋 蘇舜欽 《天平山》詩:“ 吳 會 括眾山,戢戢不可數,其間號 天平 ,突兀為之主。”

清 唐孫華 《狎客》詩:“戢戢附群蟻,殷殷聚飛螡。”

王旡生 《中國歷代小說史論》:“舉億兆人之材力,鹹戢戢於一範圍之下,如羊豕然。”

2、順從貌。

清 平雲 《孤兒記》:“戢戢然勿敢少違。”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不見夫戲獸者乎。以馬之駿、以猴之黠、以獅之戾、以象之鈍,而能使趨蹌率舞於一庭,應弦合節,戢戢如法者,何也?”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三節:“ 聖祖仁皇帝 ,一開博學鴻詞科,再設 明 史館,搜羅遺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3、象聲詞。形容細小之聲。

唐 元稹 《表夏》詩之八:“翩翩簾外鷰,戢戢巢內雛。”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畫皮》:“一更許,聞門外戢戢有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口技》:“摺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

4、魚張口貌。

唐 杜甫 《又觀打魚》詩:“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

宋 梅堯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詩:“戢戢後池魚,隨波去難留。”

清 黃宗羲 《振華鄭公神道碑》:“戢戢如枯魚之委於泥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