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鴛鴦陣

戚繼光鴛鴦陣

鴛鴦陣,中國古代陣法之一。中國明代軍隊抗擊樓寇時採用的一種疏散的戰鬥隊形。火器廣泛運用於戰場後,武器的殺傷力和破壞力顯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戰鬥隊形難以適應作戰需要。明代軍事將領戚繼光,根據東南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和僑寇作戰特點等情況,創立了此陣。以形似鴛鴦結伴而得名。

簡介

戚繼光“鴛鴦陣”模型戚繼光“鴛鴦陣”模型
鴛鴦陣陣形以11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戚繼光“鴛鴦陣”模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笑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

陣法運用

鴛鴦陣法鴛鴦陣法
此陣主要是為了對付倭寇而設定,行動方便。此陣長短兼具,攻守兼備,在古代單方面要求陣法突出各個不同用途的年代實在是不得不令人驚訝。但在抵禦不明深淺的外敵時卻非常好用。畢竟比較全面的陣法的問題就在於它太全面,反而什麼都不夠優秀。但其主要的對手是當時為禍一方的對手就不同了。這個主要的對手便是倭寇。有道是“寶刀近出日本國”,在面對完全繼承春秋戰國時代並發展出“平面碎鍛復體暗光花紋刃”技術的日本倭寇時,此陣更有奇效,其中狼筅的作用十分廣泛。而戚家刀更是專門針對日本刀中六、七十公分的打刀和野太刀的不二法寶。此陣通過變陣可達到“正”對“奇”的功效,對於戚繼光死後便發生的七年戰爭(壬生之戰)的後期作戰有很大的貢獻。但十分可惜的是,通過這七年的援朝戰爭,大明走入了一個誤區,因為對付渡海而來的豐臣各個幾乎沒什麼機動兵力的兵團,偏重與重裝炮火和重裝兵種,這完全是因為輕騎最初突進漢城時遭到當地氣候等原因,馬蹄爛掉,造成最初的戰事不利。其後,火器犀利的豐臣秀吉,更是倚仗其火槍的優勢,和身為侵略者的優勢(就地搶奪兵糧),利用城戰將大明拖入持久戰的泥沼,大明的火器同樣不錯,雖然火槍不行,但有可射兩百步的弗朗基大炮,戰爭雖然勝利了,但也漸漸的輕視輕裝機動兵種,造成之後原本被朝鮮欺負了進兩百年不得喘息的建州女真異軍突起,最終成就滿清王朝。當然,這裡也有很多的政治因素,但作為軍事的角度,卻不得不說明、朝兩國完全是被倭寇所累,最後被女真鑽了空子。不然想要憑藉一十八副盔甲,想要成就霸業根本就是痴人說夢。總之,鴛鴦陣的目的就是將登入的倭寇趕下海。中國陣法自古便有,其中陣法多不勝數,這是一種專業兵種從戰時徵召領民的方式中的一種里程碑!

陣法效應

鴛鴦陣法“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此陣主要是為了對付倭寇而設定,行動方便。此陣長短兼具,攻守兼備,在古代單方面要求陣法突出各個不同用途的年代實在是不得不令人驚訝。但在抵禦不明深淺的外敵時卻非常好用。畢竟比較全面的陣法的問題就在於它太全面,反而什麼都不夠優秀。但其主要的對手是當時為禍一方的對手就不同了。這個主要的對手便是倭寇。有道是“寶刀近出日本國”,在面對完全繼承春秋戰國時代並發展出“平面碎鍛復體暗光花紋刃”技術的日本倭寇時,此陣更有奇效,其中狼筅的作用十分廣泛。而戚家刀更是專門針對日本刀中六、七十公分的打刀和野太刀的不二法寶。此陣通過變陣可達到“正”對“奇”的功效,對於戚繼光死後便發生的七年戰爭(壬生之戰)的後期作戰有很大的貢獻。但十分可惜的是,通過這七年的援朝戰爭,大明走入了一個誤區,因為對付渡海而來的豐臣各個幾乎沒什麼機動兵力的兵團,偏重與重裝炮火和重裝兵種,這完全是因為輕騎最初突進漢城時遭到當地氣候等原因,馬蹄爛掉,造成最初的戰事不利。其後,火器犀利的豐臣秀吉,更是倚仗其火槍的優勢,和身為侵略者的優勢(就地搶奪兵糧),利用城戰將大明拖入持久戰的泥沼,大明的火器同樣不錯,雖然火槍不行,但有可射兩百步的弗朗基大炮,戰爭雖然勝利了,但也漸漸的輕視輕裝機動兵種,造成之後原本被朝鮮欺負了進兩百年不得喘息的建州女真異軍突起,最終成就滿清王朝。

創建歷史

戚繼光戚繼光

在戚繼光以前,在軍隊中受到重視的是個人的武藝,能把武器揮舞如飛的士兵是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各地的拳師、打手、鹽梟以至和尚和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們被有組織的倭寇屢屢擊潰以後,當局者才覺悟到一次戰鬥的成敗並非完全決定於個人武藝。戚繼光在訓練這支新軍的時候,除了要求士兵嫻熟技術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隊中各種武器的協同配合,每一個步兵班同時配置長兵器和短兵器。在接戰的時候,全長12尺有餘的長槍是有效的攻擊武器,它的局限性則是必須和敵人保持相當的距離。如果不能刺中敵人而讓他進入槍桿的距離之內,則這一武器立即等於廢物。所以,戚繼光對一個步兵班作了如下的配置:隊長1 名、火夫1名,戰士10名。這10名戰士有4名手操長槍作為攻擊的主力。其前面又有4名士兵:右方的士兵持大型的長方五角形藤牌,左方的士兵持小型的圓形藤牌,都以藤條製成。之後則有兩名士兵手執“狼筅”,即連枝帶葉的大毛竹,長一文三尺左右。長槍手之後,則有兩名士兵攜帶“钂鈀”。“钂鈀”為山字形,鐵制,長七八尺,頂端的凹下處放置火箭,即系有爆仗的箭,點燃後可以直衝敵陣。這種的配置由於左右對稱而名為“鴛鴦陣”。右邊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的任務在於保持既得的位置,穩定本隊的陣腳。左邊持圓形藤牌的士兵,則要匍匐前進,並在牌後擲出標槍,引誘敵兵離開有利的防禦的位置。引誘如果成功,後面的兩個士兵則以狼筅把敵人掃倒於地,然後讓手持長槍的夥伴一躍而上把敵人刺死戳傷。最後兩個手持銳把的士兵則負責保護本隊的後方,警戒側翼,必要時還可以支援前面的夥伴,構成第二線的攻擊力量。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個12人的步兵班乃是一個有機的集體,預定的戰術取得成功,全靠各個士兵分工合作,很少有個人突出的機會。正由於如此,主將戚繼光才不憚其煩地再三申明全隊人員密切配合的重要性,並以一體賞罰來作紀律上的保證。這種戰術規定當然也並非一成不變,在敵情和地形許可的時候,全隊可以一分為二,成為兩個橫隊和敵人拼殺;也可以把兩個钂鈀手照舊配置在後面,前面8個土兵排成橫列,長槍手則分列於藤牌手與狼筅手之間。,戚繼光所擬訂的戰術僅僅把火器的套用限制在有限的範圍內。他說:“火器為接敵之前用,不能倚為主要戰具。”在練兵的後期,他規定12個人的步兵隊配備鳥銃2枝,一局(相當於一連)的鳥銃手,必定要有一局的步兵“殺手”協同作戰。

戚繼光招收來的兵員,都屬於淳樸可靠的青年農民,而“鴛鴦陣”的戰術,也是針對這些士兵的特點而設計的。他曾明確地指出,兩個手持狼筅的士兵不需要特別的技術,膂力過人就足以勝任。而這種狼筅除了掃倒敵人以外,還有隱蔽的作用而可以使士兵壯膽。抗倭戰爭中使用的“鴛鴦陣”,是一種以小股步兵為主的戰術,目的在於對付海寇並適應南方的地形特點。而薊州軍鎮的任務是防禦蒙古的大部隊騎兵,因而這種在“鴛鴦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技術也就初具了各兵種協同作戰的規模。  

戚繼光戰車的使用成為這種戰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戰車的性能以防禦為主。形狀和民間的大車相似。所不同之處,在於民間的大車的車箱兩側各有箱板,而這種戰車只有8片可以摺疊的屏風,共長15尺,平時平放在車轅上,作戰時打開樹立在一邊車輪之後以代車箱,所以又稱“偏箱車”。幾十輛戰車可以並肩銜接,擺成圓形或方形的防禦據點。屏風最靠邊的兩扇可以前後搖擺,有如門葉,以供步兵出入。一輛戰車裝載“佛朗機”輕炮兩門。用今天的標準來看,這種歐洲式的火器只能算做大口徑的火槍而不能算做炮。它以青銅或鑄鐵鑄成,長度自3尺至7尺不等,口徑則小於2寸,從炮口裝入鉛彈。最大型的佛朗機,射程為2000尺。通常這種火炮以及輔助火炮的鳥銃都在戰車上屏風后發射鉛彈,屏風開洞以為鉛彈的出口。兵20人配屬於戰車一輛。其中10人直接附屬於戰車,任務為施放佛朗機。另外10人就是戚繼光所強調的“殺手”,任務為以藤牌、钂鈀和長柄單刀迎敵。殺手班的距離和戰車保持在25尺以內,他們如果前進,戰車也隨之而推進。其他步兵部隊仍然使用鴛鴦陣的戰術,稍有差異的是藤牌手應當匍匐前進砍所敵人的馬蹄,長槍手則主要在於挑刺敵軍使之落馬,竹製的狼筅有一部分已易為鐵制。這一混成旅有騎兵3000人,步兵4000人,重戰車128輛,輕戰車216輛。迎敵時騎兵在前阻擋敵人,使戰車得以有充裕的時間構成戰鬥隊形。當敵軍逼近,騎兵就退入戰車陣內。敵騎數在一百以下,混成旅拒不接戰,只有來犯的大批敵騎進入火器的射程中約250尺時,佛朗機、鳥銃和火箭等才同時施放。混成旅也可能攜帶重炮,其中之一俗稱“大將軍”。這種重炮重1000斤,以騾車裝運,點放時則需使用大木楔入地面使本身固定。炮筒內不用彈丸,而以小鐵球和石塊緊緊填實,作用是在零距離大量殺傷敵軍人馬,炮手在點燒火藥以後也要跳進附近的工事裡以避免受傷。當火器的威力發揮以後,步兵就從戰車之後衝出,形成幾道攻擊波和敵人格鬥而以喇叭的聲音指揮動作的協同。等到敵人攻勢被挫,隊形散亂,騎兵也從車後整隊出擊。這種騎兵實際上是馬上步兵,他們同樣以鴛鴦陣的隊形帶著不同的白刃作戰。蒙古人利用騎兵結隊衝鋒,以迅猛的力量和氣勢壓倒對手,戚繼光未曾仿效。

這樣一種經過精心研究而形成的戰術,由於不久以後本朝即與蒙古人和解,所以並沒有經過實戰的嚴格考驗,也沒有在軍事歷史上發生決定性的影響,從純粹軍事的角度來說,這個結果多少是有所遺憾的。

戚繼光與鴛鴦陣

戚繼光與鴛鴦陣戚繼光與鴛鴦陣

公元1557年,為對付入侵浙江沿海的倭寇,明嘉靖帝命時任山東登州衛都指揮金事的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充參將,負責抗倭鬥爭。戚繼光到達浙江後,看到明軍格驕兵惰、紀律鬆弛、兵不習戰的狀況,乃請求組建新的軍隊。

1559年,他親自到金華、義烏等地招募3000新兵,教以擊刺法。將這支隊伍訓練成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戚家軍”。倭寇的活動範圍多在浙閩沿海一帶,慣用重箭、長槍和倭刀作戰。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於設伏,好短兵相接。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創造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鴛鴦陣”。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鴛鴦陣陣形以12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笑,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椏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長槍手未刺中敵人,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最後一名為負責一伙食的火兵。“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

1561年5月10日,大批倭寇竄入花街一帶騷擾搶掠。戚繼光率“戚家軍”,首次排出“鴛鴦陣”法,在鳥銃、弓、弩、火箭的配合下,一舉殺敵3萬多人。緊接著在保衛台州的戰鬥中,戚繼光又以1500人在山林中伏擊倭寇2000多人。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後,“戚家軍”又列出“鴛鴦陣”,向敵軍勇猛衝殺,使倭寇頓時全線崩潰,被斬首或墜崖摔死者不計其數。這一年,戚繼光依靠“鴛鴦陣”,大破倭寇於浙江臨海,九戰九捷,使浙江的倭患得到平息。

《鴛鴦陣》

名字由來

戚繼光與鴛鴦陣“鴛鴦陣”:為戚繼光在北侖抗倭(即戚家山)練兵時的一種主戰陣法,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故書名取《鴛鴦陣》。

詳細目錄

一、震驚明朝廷的雙嶼 “走私” 港(字:約2萬)

1.寧波爭貢事件:嘉靖之痛(1523年5月)

2.布陣雙嶼港:(較早1517年,)

3.血染雙嶼港(雙嶼港攻擊戰)

二、穿山半島上的抗倭烽火(字:約2萬)

1.武毅將軍萬鐘盤腸戰倭

2.後所城120名將士與城同存亡

3.劉錦抗倭血灑霍山洋

4.劉恩三山殲倭寇

5.崇邱有個劉夢祥

三、鴛鴦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字:約3萬)

1.朝廷奉命;(1555年)

2. 戚繼光招兵買馬,義烏招兵。

3.戚家山屯兵練陣法(鴛鴦陣、)造武器(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泥艋船、倭刀、)

四、戚家軍喋血浙東(字:約3.5萬)

1. 龍山之戰(三箭射倭酋、倭豆‘頭’、 1555年)

2.岑港海戰。

3.郭巨衛城戰(1561年)、三山保衛戰(1555年)、艾升戰梅山(1561年)史料書P55

4.抗倭烽火:新矸抗倭(百戶胡源被殺,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率兵激戰灰鱉洋,婦女為避倭寇騷擾鍋底灰抹臉);梅山民間抗倭;郭巨民間抗倭;

5.運籌帷幄(台州大捷‘從小港調兵遣將’1561年)

五、“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字:約1.5萬)

1. 戚繼光靈岩作詩植樹(烏石岙,夜宿育王寺,訪沈寶聚,三集成P59)

人物

戚繼光(參將),俞大猷、盧鏜、李鏐

構思

戚家軍在浙東的抗倭活動為主線,放大並凸現北侖土地上戚軍抗倭戰事、練兵等活動,所有浙東戚軍活動,儘量與北侖相關聯,反映軍民合力抗倭的歷史事件,並輔以“朝廷奉命”“寧波事件”等戚繼光到北侖土地上的回憶,放大戚軍歷史上與北侖這塊土地、人民的關聯程度,增強歷史厚重感……

盤點古代陣法大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