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韌

戚發韌

戚發軔院士,1933年4月出生。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遼寧省復縣人後遷到大連市金州區,金州高中畢業。

簡介

戚發韌戚發韌

戚發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33年出生,遼寧復縣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畢業,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
中國航天專家 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號”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

個人履歷

戚發軔院士,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1967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製,曾任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同時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飛船的總設計師。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第九、第十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

成就及榮譽

戚院士戚院士

在主持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作時,提出完整的地面實驗方案,為保證發射做出貢獻。在主持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研製工作時,提出並建立了衛星可靠性規範,為提高衛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時採用平台和模組化設計原則和多項新技術,不僅使中國衛星可靠性上了一個新台階,並為後續衛星研製提供了一個技術成熟的公用平台。在主持“神舟”號飛船時制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總體方案,“神舟”五號飛船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飛行。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製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二次、一等獎、三等獎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獲中國工程科技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的技術科學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建中國空間站

載人航天之父戚發韌:咱們92年搞載人航天的時候已經規劃好了,有三步驟:第一步就是載人飛船階段,我們這個階段應該說通過神五、神六已經圓滿完成了。第二階段叫空間實驗室階段,這個空間實驗室階段為了什麼?為了建立第三步,就是為了建立空間站做技術準備。那些技術準備呢?比方說第一要出艙,神七完成了。第二個交匯對接,神八要去開始乾。那么還要有補加,在這個過程中要有貨運飛船,還要有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就是你用過的空氣、用過的水可以再生,循環使用,否則的話用不起。這樣的話在空間實驗室做實驗,這四個大的技術問題解決以後,中國就要建立中國自己空間站了,但是要建立空間站,因為咱們現在就是說基於太空的能力只有十噸,所以我們飛船就八噸、九噸那樣子,空間站很大了。需要研製大載重火箭,大的火箭要運載能力二十幾噸,將要在海南發射。那么我們現在目標就是說,在2020年之前要建立我們中國的空間站,這個空間站是一個基本性的空間站,那么有核心艙、有結點艙、有實驗艙就是這個情況。
那么神八是幹嗎的?神八就是為了解決交匯對接的,交匯對接必須兩個東西交匯才能對接起來,所以要發射一個天宮一號,天宮一號就是目標飛行器,神八之前他要發射上去,神八要給他交匯、要去對接。通過神八和天空一號,來實驗當然我們地面做了很多工作了,要最後天上驗證是不是能交匯、是不是能對接,航天員能不能過去、能不能回來。一次不成可以有兩次,兩次不成可以多次。所以就是說神八第一次做交匯對接,交匯對接也有很多關鍵技術,交匯對接機構是個很核心的東西,我們已經說幹了七八年或者更多,就是搞前期研究工作,地面做了大量的實驗,那現在應該說成熟了到天上做了。這應該是交匯對接機構。另外兩個都是要交匯,要很多的測控和測量的一些設備,地面要測控要引導它,我們還要自己跟蹤它,這個有很多敏感器不能一個一個講的很多,也是一個比較大多學科、多專業一些東西。當然也要培養航天員,航天員要能夠參與這個工作要做。最後假如說我們自動化系統不行的話,最終還要靠航天員來操作、來交匯對接,實際上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理性飛天夢

在中國民眾看來無比激動人心的載人航天,在戚發韌看來,無非是一項工作而已。
作為主導了“神州1~5號”載人航天工程的總指揮,戚發韌不能激動,他只能保持著自己一貫冷靜與理性。對於他而言,只有在“退休”之後,才能以略為感性的記憶,將自己原本黑白的航天生涯,渲染上色彩。
在1933年出生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幼小的戚發韌並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因為他出生在東北,日本政府推行的“奴化教育”幾乎伴隨了他的童年。直到1945年東北解放,戚發韌才從他的老師口中聽到,我們的祖國叫中國,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長江、黃河……
戚發韌從不拔高自己結緣航天的動因。他告訴記者,自己最初對航空航天的憧憬,肇始於1950年。彼時,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正處在抗美援朝戰爭的關鍵時刻,戚發韌此時正在大連就讀高中,他從同學和家長的親戚朋友那裡聽到,丹東被轟炸,於是,讀高中的他也十分擔心,自己所在的大連,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
戚發韌的擔憂始終沒有變成現實。在他的記憶中,他甚至連轟炸機的引擎聲都沒有聽到,更不要說防空警報了。這並非是純粹的幸運,而是因為當時的大連有蘇聯空軍的駐守。而戚發韌對於航空航天最初的崇敬,便是這種“並不崇高”的“動機”而已。
 

戚發韌戚發韌

 於是,1952年,時年19歲的戚發韌考入了清華大學航空系,自此結緣航空航天。兩年後,按照當時中央政府的部署,他所在的清華大學航空系改組為北京航空學院,這也注定了近60年後,戚發韌成為了這所學校最富盛名的“畢業生”之一。而即便在60年後,他還清楚的記得,自己在高考中填報的所有志願,都是清華大學航空系。
五年之後,戚發韌的朋友和親戚發現,剛剛畢業的他開始深居簡出,更是絕少提起自己工作單位的事情。後來,戚發韌回憶說,那一切只因為他進入了中國國防當時最為核心機密的部門,代號“五院”,實際全稱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飛彈,別的我不能跟你說了。”將近半年前,戚發韌向記者回憶那段歷史時,風趣地說。而研究“飛彈”卻成為了他日後人生的轉折,直到35歲時,戚發韌以創紀錄的“低年齡”,擔當了“東方紅1號”的總設計師,那時的他,甚至被稱做中國航天的“18勇士”。
“東方紅1號”的成功,令戚發韌的人生一帆風順。此後,“東方紅2號”、“風雲”衛星等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彪炳千秋的里程碑,戚發韌都在擔當總設計師。直到中國載人航天計畫啟動之時,時年已近60歲戚發韌迎來了新的挑戰,擔當神州系列載人飛船的總設計師,最終直至總指揮。
後來的歷史,便是外界最為熟悉的戚發韌的人生。他曾回憶,在“神州5號”載人飛行成功返回的那一刻,“別人都在歡呼,我一時沒有什麼感覺。”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戚發韌回憶道。他坦言,那一刻,他的第一感覺是,又一項工作完成了,但還有下一項工作等著我去做。
“‘失敗不起’,在航天界是一個口號。”戚發韌坦言。當時,他的思緒迅即回到了“東方紅1號”發射前的那一刻,“周總理多次問我們對發射成功是不是有把握,東方紅樂曲在衛星上天后是否能夠順利播放,會不會變調。我不敢說一定,只能變個花樣說,凡是我能想到的、地面上能做到的我都做了,但沒有經過空間環境的考驗。”他說。
近60年後,戚發韌回憶起那一段歷史,還是頗為感慨。“中國人對失敗的承受力太小。你看,美國的太空梭、蘇聯的“聯盟號”都失敗過。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老百姓可能無法諒解。”對於自己和同行們面臨的壓力,戚發韌有著清醒地認識。而他也更清楚,激情只歸屬於民眾,中國航天承載的一切,讓他除去理性之外別無選擇。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