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區

戚墅堰區

戚墅堰區,簡稱戚區,位於常州市區東部,地處北緯31°43′-31°47′,東經120°00′-120°05′。東、南、北與武進區相連,西則與天寧區接壤。東北鄰近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運河、滬寧鐵路橫貫境內。面積31.58平方千米。2005年底,戶籍人口8.02萬人。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早在6000年前,戚墅堰境內就有人類定居,勞動生息。圩墩遺址是常州地區最早的母系氏族公社遺址,其時,人們使用石器從事農耕漁獵,進行原始的紡織活動,並掌握了制陶和玉石雕刻工藝。經2000多年後,農業進入犁耕階段,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琢玉、陶器日顯精美。歷史綿延。西晉末,北方人口大量南移,農業普遍推廣牛耕法。東晉、南北朝時,已呈現“良疇美柘”、“阡陌如繡”的繁榮景象。唐、宋之間大


力興修水利,開發低田,龍骨水車得到廣泛套用。元、明引種棉花桑麻大豆等經濟作物。至清康熙年間,水稻品種多達7種,麥、豆、棉、桑、茶、白果豆、蘿蔔等廣為種植。延及民國直至解放前夕,農業仍承襲封建土地制度和傳統的生產方式,奉天時而承豐歉。
戚墅堰水陸交通便捷。大業年間開鑿貫通南北大運河,可“至兩浙七閩數十州,往來南北兩京”。北宋慶曆年間,浚治戚墅港,是“為邑東南入湖之要途”。南宋嘉泰年,設南北戚墅港,南導入太湖、北引至長江,戚墅堰“枕江蹈湖”是為然。運河岸畔的塘岸則是陸路通衢之途。明人湯沐稱“東西二官塘大道,西通京國、東接閩越……實朝廷之筋脈之絡,小民喉吞之道”。另外,東出之路還有大道相通,《大清一統志》載:(常州)東出通吳門(東門),經東埠汛、丁堰、戚墅堰、橫林,至無錫五牧鎮。南道則由戚墅堰經塘橋、雪堰橋等地通達馬跡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滬寧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戚墅堰設站,兼營客貨。民國25年(1936年)築武青公路而經戚墅堰,陸路運輸隨之興起而交通更添便捷。運河船運繁盛,每日有多次航班過境。民國37年(1948年)時有20條航線的快、班船,由戚墅堰駛往常州和各地鄉鎮,載客運貨。戚墅堰實為常州城東之水陸交通樞紐。
戚墅堰於元代興漆市,而逐步成為街鎮。至清乾隆時,已“萬商雲集”,百業俱興。明末清初主要商市在芳渚。太平天國以後,轉向橋潭裡、萬安橋一帶。以後向西延伸,形成沿京杭運河的一條街市。由於水運方便,糧食業最為興旺。民國期間客地糧商來自湖北、安徽、蘇北和附近各縣四鄉八鎮。上海等地麵粉廠委託當地糧商收購小麥,最多每日收購逾萬擔。運河上帆桅如林,停泊船隻雁排齒列,稻麥收穫時節尤甚,素有“小無錫”之稱。
戚墅堰地區工業歷史悠久。明末清初,戚墅堰開設有多家工場、作坊,尤以家庭織布、礱坊、糟坊為盛。民國8年(1919年)劉瑞金創設燧源電燈廠,民國11年(1922)年張雲博、楊翼之等創建利民紡織廠,是為境內最早的近代工業企業。民國12年(1923年),楊廷東等開辦震華製造電氣機械總廠(今戚墅堰電廠)。震華廠的開辦為地區農業灌溉和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碾米廠、麵粉廠、油廠、鐵工廠等相繼興辦。民國25年(1936年),上海吳淞機廠遷址戚墅堰而建戚墅堰機廠,占地42公頃,廠房面積2.1萬平方米,職工1500多人,為常州第一個大型近代化工廠。至抗日戰爭前,戚墅堰境內有大小工廠11家。抗戰期間,工廠遭受嚴重破壞。通成紗廠、大生源油廠、大星麵粉廠均遭焚燒,損失慘重。抗戰勝利後,工廠曾一度有所恢復。後因解放戰爭發展迅猛,物價飛漲而衰弱。至解放前夕,大多工廠處境維艱。
戚墅堰民眾崇文向學,民間素盛私塾以傳道授業。清光緒年初,設有三近峴陽臨津等書院。延至清末,近代教育興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書田等人在戚墅堰東街斗姥閣創辦政成鄉第二兩等學堂,是為戚墅堰第一所國小。其後新學漸興,法古兩等學堂、政成學社、女子學校以及戚電廠、賀家塘、梅港初級國小校等相繼創辦,私塾被逐步取代(同期全區曾有私塾7所)。民國32年(1943年),地方名士李達安邀工商、教育及政界人士,在芳渚創辦私立法古中學(今常州市第四中學),是為境內第一所中學。至解放前夕,戚墅堰區境內有幼教、國小及中學近百所。

自然地理

江蘇省常州戚墅堰經濟開發區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標高一般在4-4.5米之間(青島標高)。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較好

戚墅堰區戚墅堰區
,土質主要為粘土、亞粘土和沙性土,土層較厚,地基承載力一般為150-270Kpa(地耐壓力16-25噸/平方米)。開發區常年設計水位2.7米,設計最低水位0.6米,最高洪水水位4.1米(青島標高)。防洪標準採用百年一遇水位5米,開發區內道路最低控制在4.2米,建築標高最低控制在4.5米。
江蘇省常州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常年平均氣溫18.4℃,夏季一般最高氣溫35℃,冬季一般最低氣溫-2℃。常年主導風向為東-東南風。全年無霜期250天左右。

歷史沿革

戚墅堰宋時因“世族戚氏卜居”而得名,早稱戚墅港,屬地武進。早在6000年前,戚墅堰境內就有人類定居,勞動生息。圩墩遺址是常州地區最早的母系氏族公社遺址,其時,人們使用石器從事農耕漁獵,進行原始的紡織活動,並掌握了制陶和玉石雕刻工藝。經2000多年後,農業進入犁耕階段,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琢玉、陶器日顯精美。歷史綿延。西晉末,北方人口大量南移,農業普遍推廣牛耕法。東晉、南北朝時,已呈現“良疇美柘”、“阡陌如繡”的繁榮景象。唐、宋之間大力興修水利,開發低田,龍骨水車得到廣泛套用。元、明引種棉花、桑麻、大豆等經濟作物。至清康熙年間,水稻品種多達7種,麥、豆、棉、桑、茶、白果豆、蘿蔔等廣為種植。
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武進、陽湖兩縣時,戚墅堰區屬陽湖縣轄。


辛亥革命後隨武進、陽湖合併歸入武進。民國18年(1929年)建鎮。民國36年(1947年)武進縣始設戚墅堰區,時轄戚墅堰、焦山橫林洛陽芙蓉等14個鄉鎮。
1949年4月23日戚墅堰解放,武進縣人民政府設址戚墅堰區芳渚。5月新的武進縣戚墅堰區建立,初轄10個鄉鎮,10月起轄14個鄉鎮。1952年另置劍湖區,戚墅堰區專轄戚墅堰至大明紡織廠一線的市鎮地帶。1953年劃歸常州市,設常州市戚墅堰區,轄5個居民委員會。1960年改為戚墅堰人民公社,轄戚墅堰、先行、丁堰3個分社。1961年復名戚墅堰區,轄戚墅堰、先行2個街道。1966年改稱衛東區,1980年恢復戚墅堰區名稱。1987年,常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戚墅堰區增轄丁堰、潞城2鄉,實行區管鄉新體制。至2004年末,轄戚墅堰、先行2個街道辦事處、16個社區居委會,以及丁堰、潞城2個鎮,1個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31.58平方公里,居住戶籍人口7.96萬人。

風土人情

戚墅堰區戚墅堰區
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撣檐塵,把屋子清掃清掃。不過在先前,撣檐塵可不是為整潔。
傳說,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附著一種看不見的、通靈性的壞東西--三屍神。人之所以會六神無主、煩躁不安,就是因為這三屍神作怪的緣故。
傳說中的三屍神,其特點就是喜歡搬弄是非,說人的壞話。他每個月都要上天庭一次,向玉皇大帝報告人在世上的種種情況。他從來都不如實向玉帝稟報,每次都是說人的壞話,不是“張三貪懶”,就是“李四奸刁”;不是“王五偷盜”,就是“錢六搶劫”……
日久天長,玉帝對人產生了壞印象。很想懲罰懲罰人。但懲罰哪些人?怎樣去懲罰?卻又拿不定主意。有一年,玉聽見三屍神連著報告,說人最近不斷咒罵天庭。這一說,玉皇大帝生氣了,覺得再不懲治,就顯得天宮太軟弱無能了。於是,他對著三屍神和手執鋼鞭的王靈官降旨道:“三屍神,你立刻下凡,挨家挨戶對每個人進行巡查,凡是褻瀆天庭,不奉公守法的壞人,把他們的名字寫在他家的牆壁上,筆劃要輕細,不要讓人覺察,待到大年夜晚上,由王靈官執鞭下凡,按牆上寫的名字,統統擊殺,一個不漏!”
聖旨一下,奸邪惡毒的三屍神可高興了,他興沖沖回到人間,不問青紅皂白,挨家挨戶往牆上寫開了名字……
這一駭人聽聞的訊息,讓灶君爺知道了,他不滿三屍神的惡行,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法子:臘月廿四送灶那天,鄭重地關照家裡的人,要他們在大年夜白天,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把檐梁壁牆上的陳年污垢,徹底清掃,撣撣乾淨,將那三屍神寫在壁牆上的人名,連塵同塵污一起,統統撣掉。結果王靈官下界撲了一個空。
王靈官脾氣很暴,十分生氣,他回到天庭狠告了三屍神一狀:“三屍神無事生非,造謠取寵,毀謗世人。百姓家牆上,沒有一個人的名字!”
玉帝聞報大為震怒,立即傳旨,把三屍神綁送天庭,先掌嘴,後痛責三百大板,關押天牢,永不釋放。

經濟概況

商業
成戚墅堰區立區招商局,專職負責全區的對內對外招商,對重點項目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全年契約利用外資3504萬美元,增74.2%;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增34.3%;自營出口完成1726萬美元,增37%。經濟開發區共引進各類企業123家,註冊資金7500萬元,投資總額1.1億元,並有113家企業實現當年引進當年投產,新增銷售收入2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315,註冊資金791萬元,從業人員665人;新增私營企業112家,註冊資金4077萬元、從業人員657人。私營企業實現工業銷售收入4.85億元,增42.6%,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15.4%。

工業
全年完成工業銷售收入31.87億元,增13.8%;實現工業增加值5.45億元,增14.9%。10家重點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34億元,工業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和利潤分別增17.9%、19.4%、19.3%和33.8%;印染服裝、電動工具、印刷色染等8隻重點產品產銷兩旺,新增收入1.9億元。完成工業技改投入1.2億元;中南公司和盛發置業公司的印染項目、五環實業公司的彩色印刷包裝項目、普靈仕製衣公司的電腦輔助設計裁剪中心等一批重點技改項目陸續投產見效。
農業
年內縮減三麥種植面積233公頃,擴增油菜113公頃,調增經濟作物120公頃,多種經營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8%,培育蘆薈、早園竹、花卉等一批農業特色品種,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種植、養殖基地,完成土地復墾整理34.5公頃,新增耕地12.3公頃。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流通銷售額6.2億元,增10.6%,實現三產增加值1.1億元。金貿大廈完成各項前期工作並已動建。城東商城市場新增現代辦公用品裝飾材料經營項目;打通商城南大門,改善了商城投資環境。
區域優勢
江蘇省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是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它位於滬寧線中段,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有著十分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捷的水陸空交通條件。開發區已擁有服裝、食品、汽配、電線電纜、電機電器、印刷包裝等優勢產業。近年來,已有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義大利、新加坡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來此投資興業,並有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德國F&G公司、新加坡Super公司等多家大公司落戶區內。
江蘇省戚墅堰經濟開發區位於常州市區東部,戚墅堰區北部,屬省級經濟開發區。開發區交通便捷,通訊方便,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市區幹道路均穿越過境。開發區可利用面積15平方公里,總體規劃面積13.22平方公里,工業建築用地面積4.85平方公里。區內“三縱二橫“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寬15.5米,長2.4公里的東方大道橫貫全區,直通滬寧高速公路,東部離橫山站口僅2公里。開發區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投資政策優惠,投資規模可觀,項目進展迅速。水、電、汽齊全,萬門程控電話線路已開通使用。“常州新加坡城“座落於本開發區,系常州最大的成片外商投資項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7幢計6.8萬平方米公寓樓建設,售房率達86%,7個投資額超過1千萬美元的工業項目簽約,二期工程近千畝土地又完成出讓。開發區第一個外商獨資企業--超級食品有限公司年銷售已突破3億元。

江蘇省常州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面臨著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大機遇,正日益成為國際產業轉移和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
江蘇省常州戚墅堰經濟開發區真誠地希望廣大海內外投資者能夠著眼新世紀,前來一起分享經濟快速發展的成果,分享投資在這塊沃土上所帶來的成功喜悅。

行政區劃

2006年,先行、戚墅堰街道合併,稱為戚墅堰街道辦事處。丁堰、潞城兩鎮撤鎮改街道,戚墅堰區始轄丁堰、潞城(江蘇省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戚墅堰3個街道辦事處,7個社區居委會,9個村委會,總面積31.58平方公里,居住戶籍人口7.96萬人。

區域優勢

江蘇省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是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它位於滬寧線中段,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開發
戚墅堰區戚墅堰區
區交通便捷,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等交通動脈並行過境,距常州機場、常州港僅半小時車程,有著十分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捷的水陸空交通條件。開發區已擁有服裝、食品、汽配、電線電纜、電機電器、印刷包裝等優勢產業。近年來,已有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義大利、新加坡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來此投資興業,並有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德國F&G公司、新加坡Super公司等多家大公司落戶區內。
開發區可利用面積15平方公里,總體規劃面積13.22平方公里,工業建築用地面積4.85平方公里。區內“三縱二橫“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寬15.5米,長2.4公里的東方大道橫貫全區,直通滬寧高速公路,東部離橫山站口僅2公里。開發區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投資政策優惠,投資規模可觀,項目進展迅速。水、電、汽齊全,萬門程控電話線路已開通使用。“常州新加坡城“座落於本開發區,系常州最大的成片外商投資項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7幢計6.8萬平方米公寓樓建設,售房率達86%,7個投資額超過1千萬美元的工業項目簽約,二期工程近千畝土地又完成出讓。開發區第一個外商獨資企業--超級食品有限公司年銷售已突破3億元。
開發區主要以汽車配件、食品加工產業為發展方向,優秦思汽車配件系列項目已落戶開發區,還有數家跨國公司來區投資,新加坡龍置地集團與超級食品集團在區內設立了常州新加坡城,今年超級食品集團又追加3000萬美元投資新辦了超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擴大企業規模等等。
開發區享受省級經濟開發區優惠政策,投資環境優越,是塊理想的投資熱土,開發區歡迎各界朋友來區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交通運輸

距上海西北方向160公里,距南京東南方向110公里。
5條高速鐵路—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鐵路、京滬高速鐵路、沿江鐵路、寧杭鐵路。
常州機場—2011年完成4E級標準改擴建工程,20多條航線直飛北京、廣州、深圳、重慶等主要城市。
7條高速公路—滬蓉高速G42、常合高速S38、長深高速G25、揚溧高速G4011、錫宜高速、常溧高速、常泰高速。
京杭大運河—內陸水運大動脈。
常州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最大可停靠7萬噸級船舶,可直航國內國際各大港口。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0年,戚墅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共7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77.43億元,同比增長39.2%,高於全市7.6個百分點。百瑞吉生物醫藥公司成功吸引國外風投資金4100萬元。戚研所研發的時速250公里動車組高速轉向架及套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新認定省高新技術企業5家,高新技術產品19隻。獲批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5家,專利210件,各類科技項目32項。開展產學研活動6次。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5名,獲得科技創新創業扶持資金3600萬元。
醫療衛生
2010年,戚墅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提高到人均20元,免費服務項目擴大到9大類22項。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率先實施,藥品讓利幅度達26.7%。第七人民醫院門急診綜合大樓基礎工程基本完成。完善三級世代服務體系,創成“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區”。免費婚檢率達97%,創成“全國婚姻登記機關規範化建設視窗單位”。
社會保障
2010年,戚墅堰區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分別淨增898人、1338人、940人,三大保險綜合覆蓋率達98%。農村居民城鎮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0%以上,其中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城鎮養老保險範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100%,人均籌資標準在全市率先達到355元,住院補償率達57.7%。
2010年,戚墅堰區加大困難民眾保障幫扶力度,新增享受廉租房政策家庭117戶,享受經濟適用房政策家庭114戶,公共租賃房26套,連續2年獲“省住房保障工作優質服務視窗”稱號。發放各類救濟救助資金1418萬元,五保對象財政集中供養標準由5400元提高到9600元。
城市建設
2010年,戚墅堰區除違章建築6800平方米,實現全市綜合考評“保三”目標。完成城際高鐵沿線等重點區域環境提升工程,實施東方東路城市化改造、革新河清水工程,新增綠地60公頃。開展環保專項整治和環保“找差”活動,關停搬遷5家污染企業。完成戚墅堰污水處理廠尾水回用工程,鋪設污水管網8公里,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70%。

旅遊景點

圩墩遺址
在大運河戚墅堰南側圩墩村一帶,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為1.8米左右。圩墩公園公園內部的景觀結構為一環、兩軸、四區。一環指環繞中心湖區、串聯各主要景點的景觀環廊;兩軸為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景觀主軸,和由西北往東南方向的景觀次軸;四區為歷史展示區、生態體驗區、城市開放區、文化交流區。再現6000多年前圩墩文明的圩墩遺址博物館,是整個公園的一大亮點。圩墩遺址博物館以“常州第一村”為展示主題,將圩墩遺址的文化進行有機分類,根據不同的分類,設計不同的展示空間。從陸地轉入水中,進而到地下,以多維的景觀空間演繹不同文化氛圍。通過雕塑組合、結構剖面造景、二維背景結合動態投影畫面等手法再現了圩墩人生存的大環境、圩墩人居住的建築、圩墩人生活的用具、圩墩人聚在一起用餐的場景以及圩墩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萬安橋
位於戚墅堰東街(老街),橫跨三山港。始建年代失考。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同知吳桓重建,稱戚墅堰橋,又名萬安橋,取萬民安樂之意。(明)吏部尚書王與有記云:“戚墅堰橋在晉陵城東一舍許運河北偏,河之南為戚墅堰,因以名橋。夫穿河以通漕舟,疏港以泄河水,自六朝來已有之,則橋之建以通濟利涉,其所由來亦遠矣。”明弘治八年(1485年)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民國26年(1937年)遭日軍飛機轟炸,橋西北部被炸去一大半。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地方人士集資修繕。1954年經大修後恢復原樣。萬安橋條石拱圈,條石橋台,單孔跨經5.6米,橋長28.5米,寬3.75米,梁底標高5.62米,橋面標高6.34米,東西2面設石級登橋,東面28級,西面12級。

常州市縣級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地名
市轄區天寧區鐘樓區戚墅堰區新北區武進區
縣級市溧陽市金壇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