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動物朋友在想什麼

我的動物朋友在想什麼

我的動物朋友在想什麼,是一部由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的少兒百科圖書。作者為北師大生物系本科、中科院理學博士王建紅。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將身邊動物發生的平常小故事和新穎的科學發現相結合,向我們講述很久以來人們一直關心的問題:動物是否有思維?

在它們身上,有我們人類共有的共情、嫉妒、合作,甚至自我意識……也許,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人類某些心理的起源。

作者

王建紅:北師大生物系本科,中科院理學博士。在實驗室與動物為伴整二十年。期間遊學德澳日等國。除了科研樂趣,亦鍾情於科普文藝寫作,發表作品多篇。著書《克隆園》曾獲CCTV首屆“動畫盛事”最佳創意獎。

出版

出 版 社: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ISBN:9787535350596

出版時間:2010-07-01

版 次:1

頁 數:228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少兒 > 科普/百科

內容摘錄

【日本猴洗紅薯】

在日本宮崎縣南端有一個小島——幸島,這個島小得在地圖上找不到。從1948年冬天起,日本科學家今西錦司帶著幾個學生登上這個島,因為島上生活的日本獼猴吸引了他們。他們在島上進行著艱苦而持久的觀察。

1953年夏日的一天,他們驚奇地發現,一隻1歲半的雌猴,很偶然地把紅薯拿到水邊洗了洗,然後放到嘴裡吃,也許它這樣做是為了好玩,卻無意中發現紅薯變乾淨了。以後它就總拿紅薯到水邊洗洗再吃。他們把這隻猴子叫作Imo,在日本語裡Imo就是“土豆兒”(potato)的意思,“紅薯”在英文中也即“甜的土豆兒”(sweet potato)。土豆兒出生於1952年,1972年去世。在土豆兒20年的生涯中,常有令人瞠目結舌的創舉,不愧為獼猴中的“愛迪生”。

令人驚異的是,土豆兒的發明迅速傳遍猴群,傳播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經由家庭、血緣關係,家族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另一條途徑是通過和玩友的嬉戲、相處,在家族外成員之間傳播。日本獼猴學習這項發明的速度很快,5年內,絕大部分8歲以下的年輕日本獼猴都學會了講衛生——吃紅薯前先拿到水裡洗一洗。但是,8歲以上年紀較大的日本獼猴卻很保守,不愛“追星”,只有少數雌猴女士樂於接受新事物,而雄猴先生一隻也沒學會。看來,年老的男性獼猴更為固執,和人類頗類似。

這些聰明的日本獼猴還發展了另一項技巧:淘洗麥粒。為研究需要,研究人員每天在沙灘上撒一些麥粒,供日本獼猴食用。開始時,日本獼猴在沙灘上一粒一粒地撿麥粒吃,這樣做,既費時又費力,還會把沙子吃進嘴裡。1957年的一天,仍然是雌猴土豆兒,突然發現如果把混有麥粒的沙子放到水裡,沙子便會下沉,而麥粒則漂浮起來。經過這次偶然的驚喜後,土豆兒漸漸學會把麥粒拿到水裡去漂一漂,這樣吃起來要容易得多──無形中,日本獼猴掌握了人類的“淘金術”。

但是,這項技巧仍有它的缺點:麥粒很容易隨波漂走。所以,善於改革的日本獼猴又改進了該技術,先在沙灘上挖一個坑,在坑內蓄一些水,然後把沙灘上的麥粒聚攏來放到坑裡,這樣就可以放心地慢慢享用食物啦。更有投機取巧者,把紅薯也拿到這個坑裡去洗。

雖然,這些技巧在我們看來,非常簡單,也極為理所當然,但是能在短時間內,看到該技巧在日本獼猴中的萌芽、發展和傳播,的確是件激動人心的事。回看人類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大約也是這樣無意中發現了一些生活技巧,經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後,便互相模仿,由家族或朋友傳播開來。

土偏方治病

很多野外生活的動物,會用令人驚奇的“土偏方”治病。由於在野外覓食,採到水果樹葉就直接吞吃下去,常常會將附著在樹葉上的寄生蟲一起吞到肚子裡,引發腸胃疾病。鬧肚子的黑猩猩便開始吃一種粗糙有茸毛的葉子,這種葉子像毛刷子一樣清除腸子內的寄生蟲。不僅可以利用植物的物理特性來治病,有的黑猩猩還知道某些植物的化學功效。發燒時,它們會吃一種三唇屬植物的葉子,這種植物能夠抵抗瘧疾。獅子發冷打寒戰時,會啃食金雞納樹的樹皮,因為這種樹皮含有金雞納霜,是治療瘧疾的良藥。衣索比亞森林裡的黑猩猩會服用幾十種植物“中藥”。不同的中藥有不同的藥效,其中大多數對腸胃的健康有好處。

椋鳥(Sparling)和黑鷹在孵蛋的時候會叼一些香草放到鳥巢內。散發著芳香氣味的香草不僅驅除蚊蟲,還將香味送進蛋內,使蛋內的小寶寶感到安全,免疫力大增。事先經過這樣的植物熏過的幼鳥長大後,比沒有經過熏蒸的小鳥飛得更遠,也不容易患病死亡。

貓也喜歡一種芳香類植物,用這種植物蹭身上的毛髮,可以驅蟲殺菌;吃這種植物的花,還會有迷幻的感覺。

大象的“眼淚”

人類知道“死亡”的概念,並會哀悼逝去的親人或朋友,動物知不知道呢?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有哪一種動物會像人一樣大哭,或者悲情落淚。狗會流眼淚,那多半是因為眼疾。鱷魚會流眼淚,那是為了排出體內多餘的鹽分。大象是一種高大、高智商的動物,也是目前知道的唯一有跡象表明它們能夠對死者表示“哀悼”或“祭祀”的動物。

大象甚至會表現出一種“緬懷”、“哀悼”的行為——用腳掌在象牙遺骨上蹭來蹭去,仿佛在撫摸死去的親人,就像生前經常觸碰彼此的象牙以示關愛一樣。用象鼻捲起遺骨,上上下下反覆嗅聞,仿佛在追憶逝去的先輩……它們專注地這樣做著,久久不肯離去。

種種跡象表明,大象是感情豐富的動物,它們的壽命一般和人差不多。年長的大象會照顧年幼的小象,有的大象還會收留失去父母的孤兒小象。受傷的大象也會得到其他大象的照顧。不僅如此,它們還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當彼此陌生的大象第一次見面,它們會用象鼻“握手”——當然也是為了暗中探試和較量彼此的力量。當兩個從前認識的大象家族再次見面時,它們會彼此觸碰,身體鏇轉,直立,用象鼻吹出喇叭長音,以示歡迎。甚至從臉頰上的兩個小洞裡會流出黑色、油狀的液體——如同人類歡樂的淚水。流出“眼淚”的小洞是位於眼睛和耳朵之間的一個裂隙般的腺體,大象激動的時候,這個腺體就會分泌液體,但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眼淚。這種“眼淚”的味道奇特古怪,實在不是人所能消受得了的。

如果有一天,人類能夠破譯大象的語言,我們就可以知道大象埋葬遺骨是為了紀念死者還是純屬無意的活動。它們面對死亡是怎樣的感受?它們是否能理解“死亡”的意思。

圖書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它們能意識到什麼嗎?

1.從一隻麻雀談起

2.受胞妹欺負的鸚鵡

3.小黃鴨追隨我

4.另一個世界的綺麗

5.澳大利亞的鳥

6.笨猴小茜茜

7.茜茜和母親相遇

8.那隻叫“妙兒”的貓

9.奇醜無比的裸鼴鼠

10.感覺不到痛的裸鼴鼠

11.下水洗禮

第二章 它們是否有自我意識——鏡子前的故事

1.對鏡也梳妝

2.快樂哈哈鏡

3.似曾相識

4.知道自己嗎?

5.海豚大象引領時尚

6.鳥兒也來湊熱鬧

第三章 它們相互之間——動物絕不孤單

1.模仿一族

2.惺惺相惜

3.呵欠傳染

4.動物也會吃醋

5.自私的合作

6.為人師表

7.狡猾乎?欺詐乎?

8.報復並非惡意

第四章 它們的頭腦——智慧非凡

1.未雨綢繆

2.魚兒會推理嗎?

3.活學活用

4.心中的“小算盤”

5.擅用工具

6.文化差異

7.土偏方治病

8.奇妙指南針

9.恍然大悟

10.左撇子右撇子

11.夢境中的學習

第五章 它們在實驗室中——戰績斐然

1.小鼠的成績單

2.獼猴的工作

3.驚現思想

4.小雞的任務

5.清晨的露水

6. 1立方毫米腦袋的蜜蜂

7.只有魚兒才知道

8.明星斑馬魚

9.諾貝爾獎青睞的線蟲

10.進退兩難的抉擇

11.笨豬並不笨

第六章 它們會說話嗎?

1.可愛的Degus

2.表達自己,領悟他人

3.牧羊犬瑞柯識字術

4.鸚鵡阿列克斯

5.猩猩與人對話

6.叫聲代表什麼?

7.豚鼠豚豚

8.茜茜的語言

9.鳥兒“感謝主”

第七章 茜茜也會發脾氣

1.超級大脾氣

2.茜茜重男輕女

3.丁丁捉迷藏

4.花栗鼠的性格

5.狗的個性

6.嫉妒之心

7.大象的“眼淚”

8.扶老攜幼

9.茜茜的笑聲

10.驚悚母愛

第八章 它們與人類疾病

1.它們也抑鬱

2.脆弱的精神

3.老年也痴呆

4.動物癮君子

5.戒毒難題

後 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