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資源環境學院

王小亭環境工程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環境工程基礎知識理論,能在政府環保部門、環保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工作,各種環境污染治理、污染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以及大氣、水、土壤、人居環境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環境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該一級學科在環境信息分析、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大氣污染控制及催化技術、固體廢物資源化、環境3S技術、氣候與生態環境、大氣環境等方面開展了長期持續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穩定的研究方向。 專業碩士工程碩士(環境工程)培養目標:該領域在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大氣污染控制及催化技術、固體廢物資源化等方面開展了長期持續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穩定的研究方向。

概述

資源環境學院現有本科專業5個:環境工程(省級特色專業)、環境科學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省級特色專業)、遙感科學與技術;有碩士學位點(領域)5個:環境科學(省級重點學科)、環境工程、工程碩士(環境工程領域)、農業推廣碩士(農業資源利用領域)、農業推廣碩士(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博士生導師1人,國家環境影響評價專家組成員1人,四川省“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諮詢專家1人。現有大氣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環境與氣象3S研究所、水污染控制與固體廢物資源化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擁有儀器設備650餘台,總價值900餘萬元。
近幾年,學院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四川省科技支撐項目等80餘項科研項目,科研經費800餘萬元,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80餘篇。獲專利授權及軟體著作登記3項,出版專著8部。

現任領導

學院院長:葉芝祥教授
學院總支書記:劉紹全書記
學院副院長:羊依金 教授

教師名錄

環境科學與工程

羊依金 李祚泳 徐成華 葉芝祥 楊迎春
劉盛余 譚顯東 劉建英 鄒長武 信欣
張雪喬 余靜 劉偉 印紅玲 楊懷金

測繪科學與技術

劉志紅 王增武 盧曉寧 王永前 馮文蘭
柳錦寶 仙巍 段英傑 陳軍 夏志業
王小亭

本科教育專業介紹

環境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環境工程基礎知識理論,能在政府環保部門、環保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工作,各種環境污染治理、污染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以及大氣、水、土壤、人居環境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環境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環境科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備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政府部門、環境規劃部門、環境管理部門、環境保護部門、工礦企業、學校、科研單位等從事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環境教育、生態環境改善和污染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套用型環境科學高級技術人才。其中,部分學生可以在畢業後或提前進入我院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的學習和深造。

地理信息系統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較堅實的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與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氣象、資源、環境、交通、規劃、國土、測繪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套用研究、設計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適應社會需求,綜合素質高,具有較強地理信息系統工程能力的套用型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遙感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全面的系統思維能力、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良好職業道德和團隊合作精神、較快的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同時掌握遙感信息提取與反演方法、熟悉3S技術、具備氣象、測繪、地理等相關領域背景知識和技能的套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後可在氣象、測繪、環境、國土、水利、農林等領域從事與遙感相關的實際套用、設計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也可在相關領域進一步深造。

測繪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地面測量、海洋測量、空間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以及地圖編制等方面的知識,具備實施測量工程的設計、實施及管理的能力,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城市和工程建設、資源勘察與開發及管理等測量工程、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實施及其這些領域的研究、管理、教學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碩士生教育碩士點介紹

學術型

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該一級學科在環境信息分析、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大氣污染控制及催化技術、固體廢物資源化、環境3S技術、氣候與生態環境、大氣環境等方面開展了長期持續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穩定的研究方向。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培養學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採用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導師負責制的方式。強調啟發式、研討式、參與式的教學方式,重視討論班、讀書報告會、學術論壇、前沿講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徑,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探索能力。

專業碩士

工程碩士(環境工程)培養目標:該領域在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大氣污染控制及催化技術、固體廢物資源化等方面開展了長期持續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穩定的研究方向。培養具有環境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能獨立從事環境工程領域套用研究與開發、工程設計與實施、技術改造與攻關、新技術推廣與套用、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評價、環境監測等方面工作的套用性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領域以實際套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套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著重突出專業技能、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農業推廣碩士(農業資源利用)培養目標:該領域主要從事農業資源評價與規劃、 3S集成與氣象套用、生態環境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穩定的研究方向。培養具有農業資源利用領域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能從事農業技術研究、套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與農業資源利用相關的套用性高級人才。
農業推廣碩士(農村與區域發展)培養目標: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是熱愛祖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團隊精神觀念,遵紀守法,品德良好,艱苦奮鬥、求實創新、能積極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服務;掌握本領域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寬的知識面,掌握解決農業問題的先進技術和現代技術手段;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擔負農村與區域發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