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第一中學

成縣第一中學

成縣第一中學的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成縣縣立初級中學”,1949年12月併入成縣中等師範學校,成為成縣師範附設國中部。1956年由成縣師範分出,遷到位於風景如畫的紫金山下、東河之濱的成縣城關鎮北關街102號新校址,正式命名為“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成縣一中成縣一中

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已有61年的辦學歷史,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辦學特色。

【成縣一中發展歷程】

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創建於1942年,60年來,她三遷校址贏得桃李滿天下,三易校名孕育弟子遍九州;愈花甲嘔心瀝血譜寫隴原名校風采,跨世紀精耕細作鑄就隴南教育品牌。素質教育再譜現代教育篇章,全面發展造就知識經濟人才。

成縣一中的前身是1942年經國民政府甘肅省教育廳批准之後成立的“成縣縣立初級中學”,校址在倉泉書院(現成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45年下半年遷入裴公湖新址(現成縣人民醫院所在地)。解放前畢業了五屆國中學生,總計274名。1949年12月併入成縣中等師範學校,成為成縣師範的附設國中部。1956年由成縣師範分出,遷到位於風景如畫的紫金山下、東河之濱的成縣城關鎮北關街102號新校址,正式命名為“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當時只有國中部,1958年開始招收高中學生,成為全日制完全中學。同年因徽縣、成縣、兩當三縣合併為徽成縣後,改名為“甘肅省徽成縣第二中學”。1962年撤消徽成縣,恢復成縣、徽縣、兩當縣建制後,學校又恢復了原名—“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學校北面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南宋抗金名將吳挺墓碑,東面是富饒美麗的青泥河沖積平原,環境幽雅,遠離鬧市,是莘莘學子攻讀的好地方。

成縣一中原是隴南地區的一所地、縣重點中學,1990年被甘肅省教育委員會授予全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996年被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二五普法宣傳教育先進單位”稱號,同年還被甘肅省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命名為“全省高等學校統一招生優秀考點”。1999年被隴南地區教委命名為“隴南地區基礎教育示範學校”。2000年被中共成縣縣委、成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先進學校”。2001年被甘肅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甘肅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命名為“安全示範單位”,被中共隴南地委、隴南地區行署命名為“先進學校”,2002年被成縣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軍(警)民共建文明單位”,被隴南地區科學技術協會、隴南行署教育處命名為“隴南地區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學校”。

學校現有教學班43個,在校學生2556人,平均班額59人。迄今為止,已畢業學生23210人,其中高中畢業生7324人,國中畢業生14012人。全縣有近10%的人在成縣一中上過學。

學校現任校長王千一,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楊繼光,副校長兼副書記張長鳴,副校長左軍。辦公室主任李 鵬,副主任達 莉。教務處主任周國剛,副主任尹新社、周江懷。政教處主任肖振中。總務處主任馬立新。現有教職工 135人,具有本科學歷的教職工39人,大專學歷的教職工88人,其中專任教師85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共黨員35人,民盟盟員6人,無黨派人士1人;有高級教師11人,一級教師34人;省級骨幹教師6人,地級骨幹教師8人,縣級骨幹教師13人;

校園占地面積37962平方米,建築面積20356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14200平方米,運動區面積7000平方米(計畫租地8000平方米,擴大籃球場和排球場的面積,增加綠化面積和廣場面積)。教學區、運動區、綠化區的布局基本合理。美化、綠化、亮化基本到位,四季鮮花、綠樹蔥籠,是莘莘學子攻讀的好地方。

學校建設有國家最新一類標準,配備LW—B型物理實驗台28個的物理實驗室兩個,配備LH—H型化學實驗台28個的化學綜合實驗室一個,配備功率5·5KW通風機的LH—H型化學實驗台28個的化學綜合實驗室一個,配備LS—H型的生物觀察實驗台28個的生物實驗室一個,配備LS—J型的生物解剖實驗台28個的生物實驗室一個,配備物理、化學、生物儀器室、準備室各一個。設定有64台586微機網路教室、64台方正Aone賽揚系列1.2G多媒體教室、80台方正Aone系列賽揚1.2G電子閱覽室、20台方正Aone系列賽揚1.2G教師電子備課室各一個,並配有方正圓明伺服器寬頻接入Internet與學校各辦公室聯網,使擁有247台計算機的成縣一中校園網初具規模。同時安裝中國廣播遠程教育衛星接收系統1套,能夠接收全國重點中學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另外建成學術報告廳、階梯教室、電化教室各一個,實驗設備和信息技術設施基本達到“省內一流、隴南領先”的水平。體育、音樂、美術舞蹈專用教室共10個,面積為1700平方米。學生宿舍420平方米。圖書室藏書29668冊,閱覽室訂閱報紙20種,期刊125份。教學儀器、設備、藥品總值315400元。電教設備總值110萬元。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桌球台和體操器械基本齊全。校辦農場有土地20010平方米。學校的固定資產有1054。5萬元。

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考取大學的人數由1978年的4人增加到2002年的318人。自1977年恢復聯考以來的26年間,共向大專院校輸送新生1679人。1998年,兩名學生同時敲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校門,實現了幾代師生的夢想。國內名牌大學、進入211工程的重點大學都有成縣一中學生的身影,有十幾名成縣一中畢業生在學業有成後到國外就職。2002年,聯考再傳佳音,出現了歷史上的最好成績,考生382人,僅比2001年增加37人;上專科線121人,比2001年增加46人;上本科線37人,比2001年增加24人;上重點線26人,比2001年增加4人;兩名文科考生進入全省前200名(全省文科考生3·5萬人),兩名理科考生進入全省前270名(全省理科考生7萬人)。文科外語第一次超省均分0·34分,文科語文第一次平了省均分;重點線上線率、應屆文科外語平均分、應屆文科外語及格率、應屆文科綜合及格率、文科外語平均分、理科外語平均分等六項指標居九縣一中第一名;上重點線人數(26人),應屆文科總平均分,應屆文科語文平均分、應屆文科語文及格率、應屆文科數學及格率,應屆理科外語及格率、理科外語及格率,應屆文科綜合平均分,理科外語及格率等九項指標居九縣一中第二名;我校學生不但第一次敲開了2001年全國排名第11名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全國排名第13名的中山大學,全國排名第17名的北京師範大學的校門,還繼續考入了全國排名第3名的復旦大學,全國排名第9名的西安交通大學,全國排名第14名的武漢大學,全國排名第19名的四川大學,全國排名第22名的蘭州大學,全國排名第28名的華南理工大學,全國排名第35名的重慶大學。還第一次考入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北京電子技術學院、空軍第一航空學院等大學。與此同時,還向中專、技校輸送了大批新生。不少高、國中畢業生成為有文化的勞動者、企業家、黨政幹部、解放軍軍官和武警軍官。

進入21世紀,學校從高中規模擴大慢、生源質量差,但英語語文、化學三學科師資力量強等自身特點出發,揚長避短,準確定位,暫不與其他學校比升學總人數,而是抓專科上線率,抓特長學科,抓重點上線率,抓特長學科,力爭出尖子。樹立“以發展科研來發展教師,以發展教師來發展學生,以發展學生來發展學校”,讓學生“進得來、出得去”的新理念,根據學生入學成績,將學生分為文理科、高職專、體音美三個層次,積極構建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注重基礎、鼓勵冒尖、合理負擔、講究學法、內外相促、切合自己的辦學體系。努力建設一支教育理念新,管理能力強,民主決策、堅持改革、著眼未來的領導班子和一支師德高尚、特長突出、積極創新的教師隊伍。努力建設一所“辦學思想先進、教學管理規範、師資隊伍精良、科研氣氛濃厚、校園環境優美、課程體系靈活”的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

學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重視人文教育,突出校園文化建設,辦有四種內部刊物,一是《成縣一中教育》,供教職工發表治校方略、教育教學經驗和教研論文;二是《成縣一中校刊》,供師生髮表文學藝術作品;三是《成縣一中年鑑》,記載學校的工作業績和資料數據;四是《成縣一中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彙編》。

近幾年來,教師出書、編書三本,共撰寫論文345篇,其中72篇在國家、省、地、縣各級刊物上發表,156篇獲全國、省、地、縣獎勵,其餘的在校刊上發表。有4名教師的論文獲國家級表彰,9名教師的論文獲省級表彰、57名教師的論文獲地、縣級表彰。先後擔任過成縣初級中學校長的人有:喬作標(1944—1946)、胡溯瑗(—1948)、左代賢(1948—解放)、

1956年以來,一中黨支部書記或校長的人有:趙國正、邵奇、孫永秀黃生文(革委會主任)、陳國鈺(革委會主任)、李全潤(革委會主任)、李汝桐、賈天運、何 笙、曹為民、李忠義、左玉麟、王千一、楊繼光。

【學校介紹】

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已有61年的辦學歷史,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辦學特色。

成縣一中的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成縣縣立初級中學”,1949年12月併入成縣中等師範學校,成為成縣師範附設國中部。1956年由成縣師範分出,遷到位於風景如畫的紫金山下、東河之濱的成縣城關鎮北關街102號新校址,正式命名為“甘肅省成縣第一中學”。

成縣一中是隴南地區重點中學,1990年被甘肅省教育委員會授予全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996年被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二五普法宣傳教育先進單位”;同年還被甘肅省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命名為“全省高等學校統一招生優秀考點”;2000年被中共成縣縣委、成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先進學校”;2001年被甘肅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和甘肅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命名為“安全示範單位”;被中共隴南地委和隴南地區行署表彰為“先進學校”;2002年被成縣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軍(警)民共建文明單位”;被隴南地區科學技術協會和隴南行署教育處命名為“隴南地區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學校”;2003年10月被命名為甘肅省首批“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學校”;2003年11月獲隴南地區教育處評定的“隴南地區高中教學質量二等獎”。

學校現有教學班50個,在校學生2925人,平均班額58.6人。迄今,已畢業學生近23223人,其中高中畢業生8233人,國中畢業生14884人。全縣有近10%的人曾在成縣一中就讀。

學校現任校長王千一,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楊繼光,副校長兼副書記張長鳴,副校長左軍;辦公室主任李鵬、副主任達莉;教務處主任周國剛,副主任尹新社、周江懷;政教處主任肖振中;總務處主任馬立新。現有教職工150人,專任教師110人;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學歷48人,專科學歷64人;教師隊伍中,有高級教師11人,一級教師34人;省級骨幹教師10人,省級青年教學能手1人,地級骨幹教師8人,縣級骨幹教師13人。教職工中,有中共黨員35人,民盟盟員6人。

校園占地面積4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599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16028平方米,運動區面積12486平方米,為適應發展需要,學校近幾年自籌資金建成三號教學樓,逸夫教學樓,裝備了先進的計算機網路教室和實驗設備,購置了圖書儀器。2003年投資建成了體育藝術樓,徹底改建前院,征地修建燈光球場、體操房等設施,並增加綠化面積和廣場面積。教學區、運動區、綠化區的布局日趨合理,美化、綠化、亮化基本到位,四季鮮花、綠樹蔥籠,是莘莘學子攻讀的好地方。2003年又啟動了征地80畝擴建新校區的工程。

學校按國家最新一類標準裝備了設施一流的實驗室。有配備LW—B型物理實驗台28個,56座的物理實驗室兩個;配備LH—H型化學實驗台28個,56座的化學綜合實驗室一個;配備功率5·5KW通風機的LH—H型化學實驗台28個綜合實驗室一個;配備LS—H型的生物觀察實驗台28個,56座的生物實驗室一個;配備LS—J型的生物解剖實驗台28個,56座的生物實驗室一個;還配備了物理、化學、生物儀器室、準備室各一個。

學校擁有64台586微機網路教室,64台方正Aone系列賽揚1.2G計算機組成的多媒體教室、20台方正Aone系列賽揚1.2G計算機組成的教師電子備課室、80台方正Aone系列賽揚1.2G計算機組成的電子閱覽室各一個,並配有方正圓明伺服器寬頻接入Internet與學校各辦公室聯網,使擁有247台計算機的成縣一中校園網初具規模,平均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9.7台。同時,安裝中國廣播遠程教育衛星接收系統,能夠接收全國重點中學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另外建成多功能學術報告廳、階梯教室、電化教室各一個,實驗設備和信息技術設施基本達到“省內一流,隴南領先”的水平。體育、音樂、美術專用教室共10個,面積達1700平方米。學生宿舍420平方米。圖書室藏書24668冊,閱覽室訂閱報紙20種,期刊125份。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15400元,計算機、電教設備總值110萬元。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桌球台和體操器械一應俱全。校辦農場有土地20010平方米。固定資產1054.5萬元。

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考取大學的人數由1978年的4人增加到2003年的321人。自1977年恢復聯考以來的27年間,共向大專院校輸送新生2000多人。還向中專、技校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1998年,兩名學生同時扣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校門,實現了幾代師生的夢想,國內名牌大學、進入211工程的重點大學都有一中學生的身影,有十幾名成縣一中畢業生在學業有成後到國外就職。不少高、國中畢業生成為有文化的勞動者、企業家、黨政幹部、解放軍和武警軍官。近幾年,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聯考在2002年創下新高的同時,2003年再鑄輝煌:全省文科考生前50名中,我校進入2人。燕星宇聯考成績583分,居全省第39名,全區第二名;仇彥斌(借讀)582分,居全省第42名,全區第三名;楊雙為570分,居全省第97名,居全區第五名;全區理科考生前50名中,我校進入10人,居全區第2名;前30名中,我校進入8人,居第1名;全區文科考生前50名中,我校進入8人(含借讀1名),居全區第2名;前5名中,我校進入3人,居第1名; 2003年全校494名(3人缺考)考生中,重點大學上線35人,居全區第二(其中應屆生25人);本科以上院校上線93人,居全區第三(其中應屆生59人);理科考生朱建學聯考成績為565分,居全區第三名,為九縣一中理科第一名; 與2002年相比,聯考各項指標均有大副度提高,其中本科以上上線93人,超紀錄30人,增長率為47.6%。專科以上上線195人,上線率為39.5%;全區文理科前50名考生中,我校進入18名(含在我校補習,報考到外校的1名考生)。獲2003年全區聯考綜合評比第二名;2003年的中考也是捷報頻傳,在全縣綜合評比七項指標中,獲得六項第一,一項第二。

進入21世紀,學校迅速擴大高中辦學規模,但針對生源質量較差,教師學科力量不平衡等自身特點,揚長避短,準確定位,抓專科上線率,保特長學科,抓重點上線率,抓小科類,力爭出精品,出尖子。樹立“以發展科研來發展教師,以發展教師來發展學生,以發展學生來發展學校”,讓學生“進得來,出得去”的新理念,根據學生入學成績,將學生分為文理科、高職專和體音美三個層次,積極構建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注重基礎、鼓勵尖子、合理負擔、講究學法、內外相促、切合實際的辦學體系。

學校重視人文教育,突出校園文化建設,辦有五種內部刊物,一是《成縣一中教育》,供教職工發表治校方略、教育教學經驗和教研論文;二是《雛鳳》,供師生髮表文學藝術作品;三是《成縣一中年鑑》,記載學校的工作業績和資料數據;四是《成縣一中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彙編》;五是《一周工作》,對學校開展的工作進行全面的指導監督與總結評論。

近幾年來,教師出書三本,撰寫論文345篇,其中72篇在國家、省、地級以上刊物發表,156篇獲全國、省、地、縣獎勵。有4名教師獲國家級表彰,9名教師獲省級表彰、59名教師獲地、縣級表彰。

目前,一個教育觀念新、管理能力強,民主決策、堅持改革、著眼未來的領導班子和一支師德高尚、特長突出、積極創新的教師隊伍初步形成。學校正建設成為一所“辦學思想先進、教學管理規範、師資隊伍精良、科研氣氛濃厚、校園環境優美、課程體系靈活”的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