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子由澠池懷舊

懷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的弟弟蘇轍曾做一首懷舊詩,題為《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和蘇轍所做之詩為《和子由澠池懷舊》。

作品原文

蘇轍作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作品賞析

蘇轍原詩的基調是懷舊,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里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髮表了一段議論。這就是詩的前四句。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這種行為呢?如果說,人生是由無數個坐標點所組成的,那么,這些坐標點有沒有規律可循?青年蘇軾對人生髮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是,人生有著不可知性,並不意味著人生是肓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並不意味著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騎著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說,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事實上,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抱負呢?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後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紀昀曾評道:“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所謂“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為七律,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說,本身也帶有承接關係,所以是“單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蘇軾的“本色”。

作者簡介

蘇轍 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拓展閱讀

和詩

蘇軾作《和子由①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壞壁③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④嘶。

作者的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單行入律,用唐人舊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鴻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壞壁舊題的驚嘆,含意豐富,意味雋永。全詩動盪明快,意境恣逸,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注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懷念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閒。

③據蘇轍原詩自註:“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閒之壁。”

④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註:“往歲,馬死於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