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國簋

應國簋

應國簋是西周銅器,通高22.5厘米,器蓋為子母口,所刻銘文對研究西周時期方國的歷史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應國簋

應國簋
【名稱】:應國簋
【類別】:銅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
【簡介】:
通高22.5厘米,器蓋為子母口,器身斜直壁,上細下粗,獸形雙耳,圈足,蓋頂隆起,中間有捉手,蓋緣和器口緣飾長尾鳥紋,兩耳之間飾兩個高浮雕獸首,圈足飾三角雲紋。
蓋內和器內底飾有相同的6行銘文,計57字。通過對銘文的考釋,可知作器者為應國公室成員,為了紀念周王對他的讚美和賞賜而作此器。其製作年代同1981年陝西長安縣花園村17號西周墓出土的伯姜鼎相近,很可能是在懿王前後。
應國簋是目前發現的應國青銅器銘文中字數最多的一件,所刻銘文對研究西周時期方國的歷史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詳細介紹、銘文
應國(上“爪”下“冉”)簋,為西周中期諸侯國應國的遺物,通高22.5厘米。作者名“(上“爪”下“冉”)”,為西周時期位於今河南平頂山市滍陽鎮的諸侯國應國的公室成員。整體造型頗似戰國及秦漢時期的奩形尊,十分特別,其上帶蓋,器體上裝飾有長尾鳥紋、三角雲紋等紋樣,兩耳間還有2個高浮雕的獸首。蓋和內底有相同的銘文6行57字,是目前所發現的套用銅器銘文中字數最多的一件。銘文中說,在周曆十一月丁亥這一天,周王來到胡國(在今平頂山東南100多里的郾城縣),他沒有忘記應公公室,讚美了應公公室人員(上“爪”下“冉”),並賞賜給他貝三十朋,馬四匹。(上“爪”下“冉”)為了紀念這件事,做了這件簋,用它永遠早晚祭祀。這篇銘文對研究西周時期方國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炎黃文明的肇始——古應國文明

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在炎黃文明的典籍史冊記載中,想看點應國歷史真是困難。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沒有古應國的半點影子。因為作為炎黃文明的肇始——古應國文明已經早就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但歷史掩蓋不住真實,寒流擋不住春風。輝煌燦爛的應國文明終於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
周代應國從應叔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歷經350餘年。然而古應國的歷史自黃帝時期應龍氏朔州市應縣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已歷數3000年之久。古應國文明隱藏著我國古代方國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燦爛。古應國是中華文明從傳說到記載的歷史見證,是中華失落文明的中軸線,是中華文明的肇始,是中華文明的中心所在。
應國歷史面目的全揭開使炎黃文明不被疑惑,不受指摘。使擁有5000年歷史文明的華夏文明和人類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並列成為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驕傲。應國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是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尋找失落的應國文明是是新世紀的重大工程,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關鍵所在。應國文明不在是歷史的盲區,因為應國文明正在受到國內外無數的歷史學家探測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