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錢塘江

憶錢塘江

《憶錢塘江》是宋代詩人李覯(gòu)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寫人在黃昏時船上醉眼朦朧中所見,滿江白帆經夕陽返照,幻化成了無數身著淡紅衫子的水仙。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陽映照下的錢塘江奇景。

作品原文

憶錢塘江

昔年 乘醉舉歸帆 ,

隱隱山前日半銜。

好是 滿江涵 返照,

水仙 齊著淡紅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錢塘江:亦作“ 錢唐江 ”。 浙江的下游,稱錢塘江 。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錢塘潮”。

⑵昔年:往年;從前。

⑶歸帆:指回返的船隻。

⑷好是:好像;猶如。亦作”好似“。

⑸涵:包含。

⑹水仙:傳說中的水中神仙。

白話譯文

當年乘醉登上歸家的帆船,看那兩岸隱隱的青山前太陽已落下一半。此時此刻,最迷人的還是返照入江,滿江一片紅光,那江面上的點點白帆,在夕陽的輝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們一齊穿上了淡紅的衣衫。

作品賞析

李覯的這首《憶錢塘江》,獨闢蹊徑,與眾不同。詩人在詩中不寫氣勢恢宏的錢塘江潮,而以“醉”這一傳神的詩眼統攝全篇,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陽映照下的錢塘江奇景。

詩的前兩句“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山前日半銜”,寫詩人當年乘醉行船歸來,一路觀賞著錢塘江傍晚的美景。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緊扣詩題的“憶”,表明詩人是憑自己的記憶來描繪他當年觀賞錢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則告訴人們他當年是醉眼賞景的。正因為詩人是醉眼賞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隱隱約約地看到夕陽西下,一半已隱身匿跡,另一半還懸掛在山頭上,仿佛山口銜著半個夕陽似的。次句中的“隱隱”、“銜”諸語下得頗為精妙,很切合詩人醉眼賞景的特點。

詩的後兩句“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這裡,詩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將拓深詩的意境;繼而,以優美的筆觸描繪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後,則展開想像的翅膀,以“水仙齊著淡紅衫”奇妙的比喻藝術地再現了夕陽輝映點點白帆的奇景。這兩句詩亦實亦虛,虛實相間,也完全切合詩人醉眼觀賞醉景——令人陶醉的錢塘江奇景的特點,體現了作者的奇思異想。

作者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屬江西)人,南城在盱江邊上,李覯在此地創建盱江書院,人稱盱江先生。北宋思想家。晚年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薦,任太學助教、直講。主張改革政治,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虛偽說教;主張“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重視發展生產;主張“限人占田”,以防土地不均;主張將過多的工商業者和道士、和尚、巫醫卜相、倡優等“冗者”驅之歸農,以增加農業勞力。其哲學思想有唯物主義因素,認為五行萬物是陰陽二氣之會合。有《直講李先生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