憍陳如

憍陳如,亦即阿若憍陳如尊者,佛教最初五比丘之一,為第一位證得羅漢果的阿羅漢,排在「五百羅漢」首位。尊者最初乃是佛陀為太子時的五位侍從之一。太子出家求道之時,他與其他四位侍從奉淨飯王之命,親伴太子在林中苦行修道。後見太子廢苦行,逐與其他四人離去。佛陀成道後,訪憍陳如等於波羅奈之鹿野苑。五人見其來也,初以其退失苦行,相約勿為禮;佛至,不覺肅然致敬。佛告以「我即是佛,具一切智,寂靜無漏,心得自在。汝等須來,當示汝法,教授於汝。汝應聽說,如說修行,即於現身得證諸漏」。五人乃執弟子禮,即所謂五比丘。

憍陳如憍陳如

憍陳如(jiāo chén rú), 梵名Kaun!d!inya ,巴利名Kon!d!an~n~a 。中文是“明了”的意思。他是佛最初說法時,第一位成就的學生,排在「五百羅漢」首位。他在《無量壽經》排名第一,代表這部經是佛說一切經中的第一部。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無量壽經》第一章《法會聖眾第一》)
佛陀於鹿苑初轉法輪時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又稱阿若憍陳如、阿若拘鄰、憍陳那、阿若憍憐、居鄰、居倫。意譯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際、知本際。據增一阿含經弟子品載,憍陳如為佛陀聲聞弟子之一,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諦者。又據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載,悉達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陳如與另外四人受淨飯王之命親侍苦行之太子,後見太子廢苦行,遂與其他四人離去,至釋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後事跡不詳,僅知其為教團中最長老,常居上座。另佛所行贊轉法輪品(大四•三○中):‘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憐;於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中本起經卷上、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四十、阿羅漢具德經、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一、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三、慧琳音義卷十八]
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又作阿若多憍陳那、阿若憍鄰、阿若俱鄰、憍陳那、憍陳如、拘鄰、居倫等,或單稱陳如。意譯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際、知本際等義。‘阿若’(ajn~ata),為稱嘆之詞,是‘能了解’、‘能知者’之義;‘憍陳如’是姓,為kun!d!in族者之義。
憍陳如為中印度迦毗羅城的婆羅門種,擅長占相之術,悉達多太子誕生第五日時,曾應召檢瑞相,並預言太子必將成佛並救度人類。及太子出家修苦行時,憍陳如與另外四人受淨飯王之託,陪伴太子至尼連禪河邊前正覺山從事苦修,後見太子廢苦行接受村女的乳糜,乃與其他四人離太子而去。至釋尊成道以後,於鹿野苑見釋尊之莊嚴威儀,又聞其說法,乃率先歸依佛。相傳當時釋尊所說的法,即《三轉法輪經》。
憍陳如為五比丘中之首先得悟者。由於佛陀曾讚嘆他已經開悟,因此後來僧團中人稱呼他時,都在他的姓氏‘憍陳如’之前,加上具有‘已知者’意義的讚美之詞‘阿若’。此外,《增一阿含經》卷三〈弟子品〉對他曾有如下的稱嘆(大正2•557a)︰‘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所謂阿若拘鄰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諦,亦是阿若拘鄰比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