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春宮·雲接平岡

慶春宮·雲接平岡

《慶春宮·雲接平岡》是北宋詞人周邦彥所著,這是一首羈旅懷人詞,是作者將晚秋時節的羈旅愁懷和憶念情人的相思之苦融為一片,描寫遊子行旅別離之情。

概況

【名稱】慶春宮·雲接平岡

【朝代】北宋

【作者】周邦彥

【體裁】詞

原文

慶春宮

雲接平岡,山圍寒野,路回漸轉孤城。衰柳啼鴉,驚風驅雁,動人一片秋聲。倦途休駕,淡煙里、微茫見星。塵埃憔悴,生怕黃昏,離思牽縈。

華堂舊日逢迎,花艷參差,香霧飄零。弦管當頭,偏憐嬌鳳,夜深簧暖笙清。眼波傳意,恨密約、匆匆未成。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餉留情。

作者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賞析

周邦彥在宋代被公認為“負一代詞名”(《詞源》下)的人,其詞在當時就廣為流傳,陳郁《藏一話腴外編》雲“邦彥“二百年來,以樂府獨步”。《慶春宮》是其代表作之一。 此首是羈旅傷別詞。上片寫羈旅離思。詞人一開章就以鋪敘手法,勾勒了旅途秋景:舒捲秋雲遠接平岡,一片寒野蕭疏,四面群山環繞,峰迴路轉,只見孤城一座。詞中的“寒”、“孤”二字,覆蓋在三個詞句上,使所勾勒的山、岡、雲、野、路、城,都籠罩在孤寒寂寥的氛圍中,詞人的羈旅愁情從景物中托筆而出。這一片孤寂的靜景已滿含羈愁,下面一個對仗句“衰柳啼鴉,驚風驅雁”,更將這滿布秋愁的畫面上,點上了鴉啼雁唳、衰柳簌簌、驚風颯颯的有聲有色之動景,豈不更加濃了羈愁抑鬱之情。在“柳”、“鴉”、“風”、“雁”之前冠以“衰”、“啼”、“驚”、“驅”幾個動詞,將秋景的情韻也就更加深化了。這些情景交融的詩句,正體現了作者筆法之精妙,正如周濟所說:“勾勒之妙,無如清真,他人一勾勒便薄,清真愈勾勒愈厚”(《介存齋論詞雜著》)。“動人一片秋聲”一句,在前面景物層層鋪敘、渲染之後,以直抒胸臆道出,語平易而情深。“倦途休駕”以下六句,則是邊敘寫羈旅生涯,邊描繪途中景色,寫景、論事、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有力地塑造了天涯遊子的形象。“倦途”“憔悴”二詞,既是勾勒了遊子的憔容倦態,更揭示了其內心的愁苦,而“離思牽縈”一句,正點出了愁苦之因。“淡煙里,微茫見星”二句,展示了一幅黃昏黯淡、煙靄迷濛、疏星閃爍的朦朧意境,為畫面的秋寒、羈愁更抹上幾筆冷色。這正如強煥所說:“撫寫物態,曲盡其妙。”(片玉集序》)

過片緊承“離思“二字,寫昔日歡會情景:在華堂上,纓冠逢迎,美女如雲,急管繁弦,燕舞鶯嚶。然而,他卻“偏憐嬌鳳”,在“簧暖笙清“的美境中,溫情脈脈眼波傳意地注視她,直到夜深,他多想與她密約,然而在眾目睽睽之下,密約未成,不得不匆匆作別,這怎不令他遺恨重重。故今日思想起來,還是“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餉留情”。結句以淺白之語直抒胸臆,呼應了上片結句“離思牽縈”。對於詞人這種直抒胸臆的言情之語,前人評論頗不一致。張炎認為:“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餉留情”乃是“一為情所役,則失其雅正之音”(《詞源》)。沈義父認為其乃“輕而露”(《樂府指迷》)。元人沈伯時則說:其語“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不妨說盡而愈無盡。”(《樂府指迷》)筆者認為,此詞結句,質樸直露,抒以真情,何以失其雅正之音。

邦彥妙解音律,又曾參與大晟府工作,在審音協律方面頗有貢獻。邵瑞彭《周詞訂律序》云:“詩律莫細乎杜,詞律亦莫細乎周。”《慶春宮》押平韻者,只此一體,宋人俱依此譜填詞,可看出此詞在協律定調方面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