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

慚愧

慚愧:因為自己有缺點、做錯了事或未能盡到責任而感到羞恥:深感~|~萬分。分開解釋為,對不起自己叫慚,對不起別人叫愧。佛學解釋: 慚與愧之並稱。心所之名。為說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恥過罪之精神作用。又作有慚有愧。為‘無慚無愧’之對稱。俱舍論卷四對慚、愧舉出二釋,第一釋謂崇敬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為‘慚’,怖罪之心為‘愧’;第二釋為有餘師之說,謂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慚’,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愧’,此說即以慚、愧皆為羞恥之心,但由對自己與對他人而分別為二。

基本信息

概述

慚(梵hri^ )與愧(梵apatra^pya )之並稱。心所之名。為說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恥過罪之精神作用。又作有慚有愧。為‘無慚無愧’之對稱。俱舍論卷四對慚、愧舉出二釋,第一釋謂崇敬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為‘慚’,怖罪之心為‘愧’;第二釋為有餘師之說,謂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慚’,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愧’,此說即以慚、愧皆為羞恥之心,但由對自己與對他人而分別為二。又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載,‘慚’即自己不造罪,‘愧’為不教他人造罪;‘慚’為在自心中感覺羞恥,‘愧’為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覺羞恥;‘慚’為對人之羞恥心,‘愧’為對天之羞恥心。此說相當於俱舍論之第二釋。成唯識論卷六則並取俱舍論之二釋,認為‘慚’為先尊重自身,而後崇重賢者與聖者,並崇重法;‘愧’系由世間之力,即由於他人之譏謗或律法之制裁,而輕拒暴惡。即主張羞恥為慚、愧二者之通相,崇善與拒惡則分別為慚、愧之別相。
相對於慚、愧者,不敬諸功德與有德者,或不自省自造之罪惡而感到羞恥等,此種皆稱無慚(梵a^hri^kya )。又無怖罪之心,或於自造之罪對他人不以為恥,則稱無愧(anapatra^pya )。慚與愧二者能使一切諸行光潔,故稱之為二種白法。[佛遺教經、本事經卷四、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五、雜阿毗曇心論卷二、顯揚聖教論卷一、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順正理論卷十一、俱舍論光記卷二十]

出處

(1).亦作“慙媿”。亦作“慙愧”。1.因有缺點、錯誤或未能盡責等而感到不安或羞恥。《國語·齊語》:“是故大國慙媿,小國附協。”《漢書·貢禹傳》:“自念終亡以報厚德,日夜慙愧而已。”《南史·孝義傳上·韓系伯》:“隣人慚愧,還所侵地,躬往謝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濟,慚愧!慚愧!”巴金《啞了的三角琴》:“說來慚愧,我們所答應他的事情並不曾做到。”
(2).感幸之詞。意為多謝、難得、僥倖。唐王績《過酒家》詩之五:“來時長道貰,慚愧酒家胡。”唐元稹《長灘夢李紳》詩:“慙媿夢魂無遠近,不辭風雪到長灘。”宋蘇軾 《浣溪沙》詞:“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翠浪舞晴空。”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小生慚愧,有緣遇這箇小娘子。”《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郭孝子扒起來,老虎已是不見,說道:‘慚愧!我又經過了這一番!’”

英語例句

慚愧的相關例句
1.Tomyshame,Ineverthankedhimforhiskindness.我感到慚愧的是對他的好意我從未表示過感謝.來自《簡明英漢詞典》
2.Ofcoursehewouldbeashamedtoborrowoften.當然,常常向人借錢他自己也會慚愧的.來自《簡明英漢詞典》
3.Hearingthewords,hehungdownhisheadforshame.聽了這話,他慚愧得低下頭來.來自《簡明英漢詞典》
4.IfeltsmallwhenIlearnedhowbadlyIhadmisjudgedhim.知道錯怪了他時,我感到很慚愧.來自《簡明英漢詞典》
5.IfeelquiteashamedthatIhavenotfulfilledthetask.我沒有完成務,感到很慚愧.來自《現代漢英綜合大詞典》
6.IwasashamedtotellhimthatIhadfailed.我慚愧地將我的失敗告訴了他.來自《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
7.Shewascoveredwithshameatherfailure.她對自己的失敗感到無比慚愧.來自《簡明英漢詞典》
8.Tomyshame,Ineverdidhelpthem.我感到慚愧的是,我從來沒有幫助過他們.來自《簡明英漢詞典》
9.Hewasabashedatforgettinghiswife'sbirthday.他因忘了妻子的生日而感到慚愧.來自《現代漢英綜合大詞典》
10.Ithoughtshametobesocareless.我因為這樣粗枝大葉而感到慚愧.來自《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

慚愧的價值機理

當利益正向相關的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高於實際水平時,人將產生慚愧的情感,反之將產生委屈的情感。

相關條目

佛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