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

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

慕尼黑安全會議(英語: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MSC)由埃瓦爾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舒曼森創辦,自1963年以來召開至今,是有關國際安全政策的年度會議。該會議以前的名稱是防禦安全會議(德語:Wehrkundetagung)和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德語:Münchner Konferenz für Sicherheitspolitik)。它是國際上同類會議中規模最大的聚會。第46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開幕現場是由非官方機構承辦的高規格安全政策論壇,與會者多為各國國防官員以及安全領域的專家,故有“防務領域的達沃斯論壇”之稱。2013年2月1日,慕尼黑安全會議拉開帷幕,2013年會議的議題重點涉及跨大西洋安全格局、正在崛起中的國家與全球治理、歐債危機和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的未來、馬里[非洲國家]和敘利亞局勢、伊朗核問題等。2019年第5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於15日至17日舉行,大國競爭關係的發展走向成為本屆慕安會最希望探究的問題。

基本信息

會議簡介

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

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原名世界防務大會,由德國人埃瓦爾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舒曼森在1963年創辦。

是由非官方機構承辦的高規格安全政策論壇,與會者多為各國國防官員以及安全領域的專家,故有“防務領域的達沃斯論壇”之稱。該會議是歐洲討論有關歐美關係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帶有濃厚的“大西洋色彩”,成為觀察歐美關係走向的“風向標”。最初研討的重點僅限於跨大西洋關係和歐洲安全。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2002年以來逐漸演變為全球性質的安全政策研討會。

會議發展

普京在第43屆會議上猛烈抨擊美國普京在第43屆會議上猛烈抨擊美國

創辦初期,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是西方政治、軍事界的一個自由論壇。論壇主辦方邀請一些國家的部長、議員、武裝部隊高級代表和媒體代表參加,重點討論歐洲與美國關係中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這一論壇在發展過程中得到各方的支持,影響力逐步擴大,級別也逐步提高。除1991年和1997年外,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每年在德國城市慕尼黑舉行一次。

隨著時代發展和國際形勢變化,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關注的重點不再僅僅局限於跨大西洋關係,而是更多地關注全球安全問題,其中包括打擊恐怖主義、防止核擴散、維護地區穩定等。1995年,第32屆慕尼黑安全政策大會首次邀請俄羅斯代表與會,並首次提出北約東擴原則。1999年,第35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擴大了與會人員的範圍,首次向中東歐國家和商界代表開放。在這次會議上,亞太地區的發展與和平成為重要議題之一。中國首次派代表參加會議。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梅兆榮朱鎔基總理的委託在會上發言,闡述了中國在國際安全政策方面的立場。

Inrecentyears,隨著會議議題的不斷擴展,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已成為全球高規格的安全政策論壇,是各國高級防務問題官員及專家就國際重大安全問題闡述立場、交換意見的重要平台,不同主張和觀點在這裡激烈交鋒。在2007年2月舉行的第43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俄羅斯總統普京猛烈抨擊了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和在全球各地濫用武力的行為,並措辭嚴厲地指責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及北約的擴張政策。普京的講話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政壇上引起強烈振動。在2009年2月舉行的第45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美國副總統拜登描述了新上台的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基調,包括稱美將“重啟”美俄關係。

地位

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是歐洲討論有關歐美關係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帶有濃厚的“大西洋色彩”,是觀察歐美關係走向的“風向標”。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它逐漸成為全球具有廣泛影響的、獨立的安全政策論壇, 是各國高級防務問題官員及專家就國際重大安全問題闡述立場、交換意見的重要平台。

歷屆介紹

第46屆

楊潔篪在第46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發言楊潔篪在第46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發言

介紹

2010年2月5日-7日,第46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在德國慕尼黑舉辦。包括中國外長楊潔篪、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和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在內的數百名各國政要及安全領域專家出席會議。這是中國外長首次出現在這一有著40多年歷史的全球高規格的安全政策論壇上,表明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力量日益凸顯。

在為期3天的會議中,來自全球大約50個國家的300多位政府首腦、外交和防務高官就資源安全和全球力量轉移、軍控與核不擴散、中東問題、伊朗核問題、北約新戰略和阿富汗問題等進行了探討。在會議閉幕當天舉行的“北約的未來:戰略與任務”論壇中,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說,北約要捍衛成員國安全,必須有所轉變,成為一個北約成員國與全球夥伴國家共同磋商國際安全事務的中心。他強調,北約應與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國發展更加緊密的關係。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首次出席這一全球高規格的安全政策論壇,並在5日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變化中的中國與世界》的講話,就當前世界和平與安全等重大問題闡述了中方立場和主張。

議題重點

第46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於當地時間7號下午在德國慕尼黑閉幕,多國就歐洲和全球安全構架,能源安全,核裁軍和核不擴散問題,阿富汗問題以及北約未來規劃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大約300名來自50多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國防部長、外交部長以及高級安全官員在德國南部第一大城慕尼黑出席了本次會議,其中包括中國外長楊潔篪、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在內的各國政要及國際原子能機構新任總幹事天野之彌等安全領域專家。

中國外長楊潔篪是第一名參加這一會議的中國外交部長。楊外長在會議開幕式上發表了演講,闡述不但發展中的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呼籲國際社會在多極化、全球化進程中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與中國合作共謀對策。

伊朗核問題成為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之一,據報導,這也是國際會議關於對伊朗核問題的討論首次被放到網上播放。伊朗外長穆塔基在會上發言表示,伊朗生產高濃縮鈾絕非為了製造核武器,而是出於非軍事化的民用目的。在6號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舉行會談後,穆塔基再次表態稱與國際社會就核燃料交換問題達成共識感到“樂觀”。

北約未來規劃及安全問題也是會議關注的重點。7號,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在會上說,希望北約能成為全球安全合作與協商的中心,但當下阿富汗問題無疑是北約的首要重任。

拉斯穆森說,阿富汗問題充滿了艱難挑戰。目前有16個非北約成員國軍隊加入駐阿富汗的國際部隊,但要在阿富汗成功,現在最需要的是合作夥伴。

由此,拉斯穆森希望北約與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加強聯繫,因為同這些國家建立密切關係對北約不會帶來損害,所以應該讓它們更活躍的、更系統化的參與對付全球安全威脅的商討。

不過,拉斯穆森強調說,想使北約成為全球安全合作與協商中心的意願,並不意味著北約是在和美國競爭。

此外,據報導,德國當局派遣了約3700名士兵,維護會議期間的治安秩序。

第47屆

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當地時間2011年2月4號至5號在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面臨新挑戰的國際安全政策:從金融危機到虛擬戰爭”

會議最初研討的重點僅限於跨大西洋關係和歐洲安全,所以可以看作是一個區域性的會議。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2002年來逐漸演變為全球具有廣泛影響的、獨立的安全政策論壇。本次會議由來自全球大約350名安全、外交領域的決策者以及經濟界人士參加,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卡梅倫、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等一系列重要人物,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會議的重要性。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時間裡,與會者就未來歐洲-大西洋安全結構、虛擬空間安全、金融危機對全球穩定和安全的影響、核不擴散、裁軍和軍備控制、阿富汗問題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在4號的開幕式上發言說,他對歐洲減少國防投入感到擔心,2002年之前美國在北約防務開支所占比例不到50%,如今這一比例上升到接近75%,跨大西洋國防能力之間差距在加大。他呼籲歐洲重振其作為美國主要安全夥伴的角色,適應新的全球安全環境。拉斯穆森還闡述了北約如何幫助歐洲各國用較少資金建設更強大的防務的“靈巧防衛”,即在資金短缺情況下,在開發軍事技術和能力上通過北約匯集和分享歐洲各國的能力和資源,並且把資金用在優先急需之處,更好地利用北約的顧問和中介作用,確保各國在削減防務預算上取得某種協調。

那么除了北約事務外,由於Recently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局勢動盪,這一話題也成為了這次會議的焦點內容,與會各方希望為阿拉伯世界找到一個解決當下動亂的合理方式。那么美國國務卿柯林頓提出,希望埃及可以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選舉。

而與此同時,數千名反戰者這兩天以來都聚集在會場的外面舉行示威遊行,他們希望通過這一舉動,促使與會各方為實現世界和平做出真正貢獻,而不是把各自利益放在首位。

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期間,有關各方有一些其他值得關注的活動。最為引人注目的可能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5號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的間隙,正式交換了新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的簽署文本。這標誌著美俄新的核裁軍條約正式生效。拉夫羅夫說,條約生效將“有助於國際穩定”。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天上午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對這一條約生效表示歡迎,他說,這一條約是通往無核世界目標的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將為建立中東無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以及2012年核安全峰會等重大事件創造更加有利條件。

另外,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期間,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美國、歐盟和俄羅斯5號也在慕尼黑舉行會談,就中東問題及埃及等中東地區國家Recently局勢進行了磋商。潘基文、希拉蕊·柯林頓、拉夫羅夫參加了此次會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會後對媒體說,有關四方緊急敦促各方在促使以巴恢復和談上取得進展。會後發表的聲明重申,支持2012年9月完成巴以談判,並同意3月中旬再次舉行有關四方會談。聲明還說,有關四方注意到Recently在埃及和該地區其它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考慮到這些事件對阿拉伯和以色列和平的含義,同意在下一步會談中作為首要關注事務進一步加以討論。

第48屆

第48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2012年2月3日在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開幕。大約350名全球安全、外交決策者及經濟界人士將在3天內就歐洲-大西洋安全架構、美國戰略重心轉移、金融危機對防衛政策的影響等話題展開對話。

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會議2012年2月5日閉幕。此次會議是在美國外交和安全戰略出現調整、歐洲和美國經濟復甦乏力、中東局勢持續動盪的全球大背景下召開的。因此,與會各界人士在繼續討論歐洲安全形勢、與俄羅斯關係等傳統議題的同時,還把目光擴展到全球。

觀察人士指出,此次慕尼黑安全會議反映出,隨著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變化,全球安全格局正醞釀新的變化和調整。但與此同時,在伊朗核問題、歐洲飛彈防禦系統建設、敘利亞局勢等一系列國際安全熱點問題上,相關各方的分歧與矛盾依然難以彌合,這無疑將給未來全球安全增加風險。

歐洲安全有變化:

在本次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和國防部長帕內塔是最受媒體關注的一對搭檔。他們共同現身慕尼黑的主要政治意圖就在於安撫歐洲,以消除美國因宣布戰略重心轉向亞太而在歐洲引發的猜測和疑慮。

他們重申了美國對跨大西洋安全關係的承諾,表示將繼續發揮北約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明確指出,在新形勢下,需要重新審視美國和歐洲現有的跨大西洋安全關係,並要求歐洲國家在軍事和外交上做出調整,以適應美國全球戰略轉變的需要。在軍事上,避免軍費削減,通過北約這一平台整合防務資源,從而在歐洲防務上承擔更多責任,減少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在外交上,包括重大問題和戰略調整上,與美國保持步調一致。

正如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主席伊申格爾所言,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任務未來將在全球範圍內,而不再僅僅局限於歐洲-大西洋地區。

會議期間,希拉蕊·柯林頓和帕內塔的主張得到部分與會者的回響。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說,當下,歐洲應認真考慮承擔起歐洲防務。德國國防部長德邁齊埃說,對於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歐洲不應該害怕,歐洲應為自身及周邊地區安全承擔責任。但也有不少與會者認為,受制於當前經濟危機和多種現實障礙,歐洲國家在防務建設上難有突破性進展,跨大西洋安全關係調整將面臨障礙。

第49屆

介紹

2013年2月1日,第4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將拉開帷幕。2013年會議的議題重點涉及跨大西洋安全格局、正在崛起中的國家與全球治理、歐債危機和歐盟的未來、馬里和敘利亞局勢、伊朗核問題等。

美國態度

在為期3天的會議上,將有400多名來自全球的安全和政策領域人士出席,美國副總統拜登是其中重量級人物,他將繼續對美跨大西洋關係闡明立場。

熱點問題

將國際安全領域中的熱點問題作為討論重點,是近些年來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一大特色。在2013年會議上,敘利亞和馬里局勢、伊朗核問題等成為討論重點,並設有專門的討論會。

新的話題

此次會議還組織了專門的討論會,關注國際安全領域中出現的新話題,包括美國頁岩油開發對地緣政治的影響,網路安全,崛起中的國家與全球治理等。

從更巨觀的角度來說,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實力增強,傳統西方國家的內政和外交政策面臨重大調整,世界安全格局正在發生顯著變化。Inrecentyears,中國受到的關注度持續上升,預計在本次會議上,外界將更加注目中國在地區和全球治理中的新觀點。

第49屆

2013年2月1日,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將拉開帷幕。2013年會議的議題重點涉及跨大西洋安全格局、正在崛起中的國家與全球治理、歐債危機和歐盟的未來、馬里和敘利亞局勢、伊朗核問題等。

美國態度

在為期3天的會議上,將有400多名來自全球的安全和政策領域人士出席,美國副總統拜登將繼續對美跨大西洋關係闡明立場。

熱點問題

將國際安全領域中的熱點問題作為討論重點,是近些年來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一大特色。在2013年會議上,敘利亞和馬里局勢、伊朗核問題等成為討論重點,並設有專門的討論會。

新的話題

此次會議還組織了專門的討論會,關注國際安全領域中出現的新話題,包括美國頁岩油開發對地緣政治的影響,網路安全,崛起中的國家與全球治理等。

從更巨觀的角度來說,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實力增強,傳統西方國家的內政和外交政策面臨重大調整,世界安全格局正在發生顯著變化。Inrecentyears,中國受到的關注度持續上升,預計在本次會議上,外界將更加注目中國在地區和全球治理中的新觀點。

第52屆

2016年2月13日,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在第52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國與國際秩序”論壇發表演講,呼籲建立更具包容性的世界秩序。

傅瑩說,中美關於秩序的討論很熱,但雙方談的也許不是同一個秩序。美國人講的美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有三個支柱:一是美式價值觀,也稱作西方價值觀;二是軍事同盟體系,這是美國發揮領導作用的基石;三是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機構。這個秩序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政治日益碎片化的今天,越來越難以有效應對層出不窮的挑戰。比如,西方價值觀在許多國家遭遇水土不服。美國軍事同盟體系把盟友的安全利益凌駕於非盟友之上,給地區熱點問題增添複雜因素。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國際經濟治理的缺陷。

傅瑩說,中國人講的“國際秩序”是以聯合國為中心的一系列國際機制、法律體系和原則規範。中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創建者之一,也是獲益者和貢獻者,同時還是改革的參與者。

傅瑩說,習近平主席去年訪美在西雅圖演講時指出:“世界上很多國家特別是廣大開發中國家都希望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但這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與時俱進、改革完善。”中國針對現行國際秩序有缺失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就是中國提供的新型國際公共產品。

傅瑩說,中美在世界事務中擁有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需要彼此支持。然而,中國不能全盤接受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我們反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政治制度的長期排斥和壓制。我們主張共同安全,不贊成用排他性的同盟體系再次分割世界。世界需要改變,如果我們不能改變彼此,至少應嘗試搭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秩序框架,最大限度地容納各種利益需求和理念,就像搭建一個共同的屋頂。

傅瑩說,中美領導人都公開表示有決心讓兩國關係取得成功,避免走新老大國爭霸與衝突的老路。習近平主席提議中美共建不對抗不衝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雖然這個過程不容易,但應能為構建全球新秩序提供路徑。

第55屆

楊潔篪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

2019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德國出席第5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並發表題為《倡導國際合作,維護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

楊潔篪表示,當前,國際形勢加速深刻演變,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凸顯。習近平主席指出,多邊主義是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有效路徑,世界比以往更加需要多邊主義。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始終支持和踐行多邊主義,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特朗普缺席,美德關係成關注焦點

儘管特朗普缺席慕安會,但美德關係的走向成大家最為關注的焦點。自特朗普上台後,美德關係出現裂痕,且有不斷惡化的趨勢。不僅默克爾本人和特朗普之間一直明爭暗鬥,兩人更是性格不合,始終沒有形成良好的交往方式,而且特朗普在德國軍費支出、貿易逆差以及德俄之間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上,不惜一切機會對德國施加壓力,近來甚至將德國汽車升級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伊核協定》和《中導條約》等一系列退群動作,也使德國的經濟利益受到嚴峻威脅,這讓多年來近乎放棄本國軍事發展、經濟依賴出口的德國深感被美國離棄,正如默克爾曾經說,“歐洲人是時候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了。”

本屆慕安會期間,默克爾和彭斯的演講更是各說各的主張,沒有釋放相互妥協、謀求合作的信號。默克爾在自家演講,獲得了全場聽眾長達幾分鐘的起立掌聲;而對彭斯的演講,聽眾們只報以禮節性的掌聲。

默克爾發言持續半個小時,她又一次不點名批評了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和“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詼諧地表示無法理解特朗普的“德國汽車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觀點:“寶馬公司最大的工廠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不在德國本土巴伐利亞,在美國生產的寶馬汽車,很多都銷往了中國,怎么就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呢?”默克爾略帶幽默的講話引來全場熱烈的掌聲。

默克爾在發言中,大聲疾呼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支持多邊主義,反對各國家單獨行動,呼籲構建相互合作的國際治理結構。同時,她力挺北約,強調北約不僅是一個為成員國提供安全保障的機構,而且也是一個秉承共同價值觀的集體。默克爾試圖把自己塑造成“自由世界的領導者”。

默克爾的講話在德國國內獲得了非常好的反響。德國國防軍大學政治學教授哈克不惜溢美之詞,大讚默克爾的演說是大師般的,充滿智慧又非常機智、巧妙的。而德國媒體甚至認為默克爾的演講可以視為她的政治遺產載入歷史史冊。默克爾去年年底在基民盟黨代會上不再連任黨主席,而她選定的接班人卡倫鮑爾勝選,卸下黨魁包袱的默克爾在政壇的表現更為出色,在民間的受歡迎度也越來越高。

兩場安全會議間的微妙關係

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
在默克爾之後發言的是美國副總統彭斯。彭斯一如既往地為特朗普的政策辯護,為特朗普的政績吆喝。他聲稱,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美國從未像今天這樣強大過,美國才是維護自由的世界冠軍,是各國應該學習和追隨的榜樣。他也繼續要求北約成員國必須將軍事開支提高到GDP的2%,德國雖然口頭上答應會繼續向這個目標靠近,但美國要看到真正的結果。同時,彭斯表揚了在德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上持反對態度的北約國家。彭斯進一步威脅德國,由於德國違背美國的意願,將國家安全依附於俄羅斯,美國無法再保障西方國家的安全。

筆者認為,讓在場德國聽眾更難以接受的是,彭斯提及他在參加慕安會之前的波蘭之行,表示自己和夫人一起參觀了位於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故意揭開德國二戰時期那段反猶主義的罪惡行徑黑暗史,並稱伊朗政府的做法就是反猶主義,要求歐洲盟國儘快加入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行動中。在波蘭參加中東問題會議期間,彭斯還公開指責法德等國創立INSTEX機構(INSTEX是英語“貿易交換支持工具”的縮寫,是德法英三國正式的建立對伊朗貿易結算支持機制,希望通過這一機制繞過美國制裁,與德黑蘭進行非美元貿易——編者注),繞開美國繼續與伊朗開展貿易。

有德國學者認為,兩場近乎平行召開的安全會議非常微妙。波蘭如今是歐盟的異類,站在反德國、法國的行列,美國正是利用波蘭試圖分裂歐洲,讓歐洲無法成為與美國對抗的一級,只能繼續跟著美國的旗幟走。“反對‘北溪2’項目的背後意圖其實是要德國以雙倍的價格購買美國的天然氣,要求北約成員國擴大軍事投入到GDP的2%的背後是要求北約成員國從美國購買軍事武器,美國的武器賣往全世界,攪得不少國家戰火紛飛,但美國介入後卻沒有真正贏得哪場戰爭”,德國國防軍大學政治學教授哈克教授如此評論。

中德關係總體經受住了考驗

在當今世界格局失序的形勢下,中德關係總體經受住了考驗,例如在維護自由貿易、支持多邊主義等方面中德雙方的觀點一致。默克爾政府明確表示不將華為排除在5G市場之外,且選擇了一種智慧的方式:由聯邦信息技術安全局開發一個獨立、但在國家監管之下的認證及許可證制度,獲得認證的華為技術和設備可獲得市場準入許可證。這樣既不得罪美國,同時又滿足了自己的發展需要。而默克爾在演講中希望中國加入新的裁軍條約時,語氣較為友好,且小心翼翼,帶有試探性的色彩。

除了德國政府對華態度沒有惡化之外,德國民間對中國的信任度進一步提升。近期,德國對美友好的“大西洋之橋”聯合會和Civey民調機構共同開展的最新調查表明,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於德國來說是比美國更為可靠的夥伴,只有約2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更可靠。85%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德美關係消極或非常消極,許多受訪者希望進一步與美國保持距離,德國人對美國的信任大幅下降。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德國還在做冷靜、理智的觀察,未來繼續跟著美國走,還是逐步向東看,抑或走自己的路?

筆者認為,德國正努力在東西方較量的前沿尋找符合自身利益的出路,並不會和美國徹底決裂,但也不會和中國靠得太近。

自2015年起,慕安會在會議召開之前推出年度報告,為與會者提供討論素材的同時,預判當年的國際安全走向並開展輿論的引導工作。在2015年至2019年的報告中,中國被提到的次數歷年遞增,從2015年的49次逐年增加到2019年的134次。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一些西方國家越來越多地將中國視為競爭者,甚至是威脅。

歐洲對東西方競爭作壁上觀的同時,歐洲人主導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似乎也在考慮選邊站的問題,想藉機做最後的努力,為十字路口的歐洲選定未來前進的方向。這倒也契合了今年慕安會年度報告的主題——“大拼圖:誰來收拾這些碎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