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鍾

關於慈雲寺這口鐵鐘的來歷、鐘樓的建造,在慶陽民間還流傳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 這個神奇的傳說故事,雖然不具備史實,但卻有文學的真實,是古老的慶州人民對大鐘的鐘情創作。 到民國初年,利用慈雲寺的院落,這裡辦起了第一所完全國小,這口古鐘原有的社會功能隨之淡化,一變而成為師生們上下課的號令。

簡介

在慶城縣城西南角,有一座意韻雋永、極具魅力的古典建築藝術,已成了街肆之中富有生機的“點睛”之筆。它就是遠近聞名的慈雲寺鐘樓。慈雲寺幾經改建,現已成為博物館的住所。巍峨的鐘樓以其獨特的閱歷,婷婷玉立於如今高樓雲集的叢林裡,深沉地觀望著這個城市的變化,吸引著無數遊客登臨觀光。
鐘樓坐落在兩層10多米高的石砌基座上。一層基座東西北三面有廈房環衛,南部為寬闊的月台。在月台北部有一券形門洞,進門左折,攀登陡峭的石梯,便登上了2層基座。只見8根大木柱矗立在石基之上,支撐著青灰色的歇山式樓頂。頂飾飛檐迴環,鴟吻俯仰對峙,筒瓦板瓦上下扣連,附有獸紋的瓦檔、滴水組成連續圖案,簇擁著樓檐四周。樓內,有一口周可3人合抱、徑逾2米、重達4,000公斤的偌大鐵鐘,在二龍交蟠鈕的連線下,高高懸掛於樓中橫樑之上。讀其銘文,方知此鍾鑄造於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至今已800歲了。它不僅年高壽長,而且其上有古印度的悉曇文字和漢文數千字,是慶陽歷史沿革的佐證,也是研究古代中印語言文字和金代冶煉技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因此,這口鐵鐘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已成為祖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人文歷史

鐵鐘,又稱梵鍾,原為慈雲寺院報時集眾敲打的法器,淵源於印度祗園精舍無常堂懸掛的頗梨鍾,在我國自古即有製作,而大興於北周時期。關於慈雲寺這口鐵鐘的來歷、鐘樓的建造,在慶陽民間還流傳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馬蓮河上游的川道里,住著一對同胞姐妹。姐姐喜歡穿一身黃衣裳,妹妹喜歡著一身黑衣。雖然二人衣著不同,但都長得貌妍如花,膚潔如玉,而且有著一副天生的好嗓音。不論上山砍柴或下河挑水,那優美的歌聲、動聽的音符,時常飄蕩在川原谷地,引逗得百鳥止鳴,眾人駐足。不料,姐妹倆的才貌被當地官兵知曉,頓生歹意,立即派隨從前去抓獲。姐妹二人不願落人魔掌,即雙雙跳河自盡,化為兩口大鐘,姐姐為銅鐘,妹妹為鐵鐘。兩鍾順河漂流而下,相撞之聲好似在唱:“叮叮噹噹,叮叮噹噹,你去寧州,我落慶陽。”當兩鍾漂流到慶州古城南馬蓮河口時,鐵鐘就留在了慶陽,而銅鐘繼續南下,落在了寧縣。
慶州知州見天賜巨鍾,忙召集民夫修築鐘樓。鐘樓修好後,樓台很高,偌大的鐵鐘一時無法運上樓台,.急得知州抓耳撓腮,日夜坐臥不寧。突然,從巷道中過來一位鬚眉皆白的長者,知州彬彬有禮地向他求教,那長者嘆息道:“唉!土都壅到脖子根的人了,我還能有啥法子。”話音剛落,飄然而逝。知州驚愕過後,心有所悟。連忙指揮民夫挑土堆坡,用“土壅”的辦法將龐然巨鍾移上了樓台。
這個神奇的傳說故事,雖然不具備史實,但卻有文學的真實,是古老的慶州人民對大鐘的鐘情創作。它原作為慈雲寺的附屬建築,歷經金、元、明、清、中華民國,直至社會主義新中國,在渾然不覺之間,一晃就是800多年。在6個朝代、數百年的每一天的特定時辰里,從朦朧的拂曉到沉靜的夜半,悠揚厚重的鐘聲,一波一波自慶城傳播到40華里之外,震撼著牛群般的山山嶺嶺,搖曳著四面八方婆娑的樹影,不時傳人深窯敝屋的百姓耳中,提醒、催促、鼓舞著慶陽人去面對生活中的艱辛,去追尋生活中的樂趣。他們隨著鐘聲的喻示,讓文化一代代延續著,讓人們頑強奮鬥著。與時俱進的社會思潮逐漸改變了古鐘的作用。到民國初年,利用慈雲寺的院落,這裡辦起了第一所完全國小,這口古鐘原有的社會功能隨之淡化,一變而成為師生們上下課的號令。進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老驥伏櫪的古鐘又發揮它的餘熱,充當了中共慶陽黨校和每年三級幹部會的集眾使者。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座鐘、懷表、手錶、電子表漸漸地進入千家萬戶,帶在了人們的手腕上,這才使古老的鐵鐘光榮“退休”。在安享天年的同時,它寬容地讓天真的晚輩在膝下盡情嬉戲,讓外來賓客辨識自己身上深奧的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