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

慈母

我們太習慣於說“慈母嚴父”了,我們自然地就認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親”。其實,“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關。隨著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喪失了產生的土壤。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為《儀禮·喪服》所嚴格定義的“慈母”,其詞義的內涵也在慢慢演變,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專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就有“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句子,還有孟郊《遊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更是家喻戶曉。顯然,這裡的“慈母”就不是《儀禮·喪服》中的“慈母”。

基本信息

出處

慈母慈母
“慈母”最早見於《儀禮•喪服》:“慈母如”。

釋義

古稱撫育自己成長的庶母

《儀禮•喪服》:“慈母如母。傳曰:慈母者何也?傳曰:之無子者,妾子之無母者,父命妾曰:女(汝)以為子;命子曰:女(汝)以為母。若是,

慈母慈母

則生養之,終其身如母,死則喪之三年如母。”《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蓋庶子慈母,尚有終身之恩,豈若嫡後事正義明哉!”

《儀禮•喪服》同時還對成為“慈母”的條件作了限定: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親還要下達命令,命妾:女(汝)以為子。命子:女(汝)以為母。”也就是說,要想成為“慈母”,下列條件缺一不可:必須具有小妾身份;必須沒有或者不會生育(至少是沒有生育男孩);更為關鍵的是,丈夫必須還有另外的妾,且這個恰好死亡並正好遺留下一個男孩。在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時侯,還需要丈夫下達明確的指令:“你把這個死了母親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養起來吧!”同時還命令兒子:“你把她作為你的親生母親吧。”由此可知,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為“慈母”,也不是哪個兒子隨便都可以擁有“慈母”。

古謂父嚴母慈,故稱母為慈母。

《戰國策•秦策二》:“夫以曾參之賢與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唐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安老爺正在不得意之中,父子異地相逢,也不免落淚;只是嚴父慈母所處不同,便不似太太那番光景。”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只要一翻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鬥爭。”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