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主義

感覺主義,是指用感覺或感覺經驗解釋心理過程的理論。

譯“感覺論”。用感覺或感覺經驗解釋心理過程的理論。認為感覺是心理的唯一來源和基礎,肯定感覺的絕對可靠性,甚至把各種心理現象均視為感覺的堆積、壓縮和變形。其思想來源有二:一是17世紀法國笛卡兒的機械唯物論;二是英國J.洛克的經驗主義。18世紀在法國發展成為感覺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鍬亞克、愛爾維修、狄德羅和霍爾巴赫等。從法國大革命的需要出發,繼承法、英兩國的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注意吸收當時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理學、醫學)的研究成果。以唯物主義為基本特點,明確提出感受性是物質普遍具有的特性,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主張從生理學和腦的機能的角度研究心理的產生和發展。拉·美特利以笛卡兒“動物是機器”的思想為基礎,進一步提出“人也不過是一架機器”的論斷;狄德羅認為,無機物有“遲鈍的感受性”,有機物有“活躍的感受性”,從而肯定感受性為物質所普遍具有;孔狄亞克在肯定洛克觀點的基礎上,堅持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既摒棄J.洛克關於反省是知識的來源的觀點,亦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說;愛爾維修認為,一切心理活動均來自感覺;霍爾巴赫從反映論的觀點出發,提出觀念是“對象的映象”,感覺是我們活體上的第一機能,思維能力是對感覺加以“配合與分割”、“擴展與約束”的結果。感覺主義反對靈魂論和唯心主義,重視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環境作用,重視教育的影響,肯定感覺的客觀性和其作為心理的基本成分,具有積極意義。但它誇大感覺的作用,抹煞思維或理性的價值,必然陷入狹隘的經驗主義和外因論。代表著作有孔狄亞克的《感覺論》(1754)、愛爾維修的《論精神》(1758)、霍爾巴赫的《自然體系》(1770)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