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日

惡日

古時迷信稱農曆五月五日為惡日。《宋書·王鎮惡傳》:“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疎宗。猛見奇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日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之為鎮惡。”因為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時節,俗稱“惡月”(也稱“毒月”),端午節這一天俗稱“惡日”,正是“諸蟲百毒盡消滅”的傳統節日。針對五月惡月,民間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直到現在,還可以從端午節許多的習俗中,找出驅邪避毒的痕跡。

簡介

(圖)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形成

(圖)惡日惡日

端午始稱端伍,《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伍。端初也。”即該節為五月第一個五日。古代 “伍”與“午”相通,所以端伍俗稱端午。此外,還有重午端陽重五蒲午天中節天長節沐蘭節女兒節等名稱。縱觀古今端午風俗,可將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以壁邪驅惡為內涵的風俗,這類風俗產生了一系列驅邪吉祥物,如五色絲、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雄黃酒、木蘭湯、桃印、鍾馗鬥神等等。另一類是以祭祀龍神、英雄人物(主要是屈原)為內涵的風俗,用於這類風俗的吉祥物主要是起祭祀作用的龍舟、粽子等等。兩大類風俗之所以能融合為同一節日的風俗,是因為同出一種信仰觀念。這種信仰觀念就是五月為惡月。五日為惡日、死亡日。

仲夏五月,初八炎熱,蚊蠅繁殖,百病滋生,對於醫療條件極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極易染病死亡的時節。至遲在戰國時代,人們已經視五月為毒月、五月五日則為惡月中的毒日、惡日、死亡日。《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五月蓋屋會帶來什麼後果呢?《風俗通》佚文說:“五月蓋房,令人頭禿。”惡月惡日的觀念影響甚廣,以至人們相信五月對從政為官者也是惡月。《風俗通》佚文說:“俗雲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俗傳五月上任的官,至離職都不能升遷。歷代為官者都忌五月上任。《日知錄》卷六說“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為忌月,今人相沿以為不宜上任。”五月的一切事情似都不祥,五月五日生子,則更被視為災害臨門之事。《風俗通》佚文說:“俗雲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四緯》也有這種記載:“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雖然人們把五月五日出生的人說得如此可怕,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典籍所載不少五月五日出生的人並沒有造成什麼特別嚴重的惡果,相反,其中一些還功成名就。於是,人們免不了要作出另一番解釋,說這中間少不了使用一些變通的方法以避凶,同時,這些人的功名還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孝子傳》說:“經邁五月五日生,其母棄之。村人紀淳妻養之。年六歲,本父母云:‘汝是我兒。’邁涕泣,傭所得,輒上母。”紀邁以五月五日生,不僅沒有危害親生父母,而且還成為大孝子,這是因為其母採取了棄嬰的方法。《舊唐書》說:“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時生。有異雀數頭,身形甚小,五色畢備,集於庭樹,鼓翼齊鳴,聲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為火,火為離,離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奮翼而鳴。此兒必文藻煥爛,聲名播於天下。雀形既小,祿位殆不高矣。’及長,博聞強記,下筆成章。鄉人高孝基有知人之鑑,每謂人曰:‘崔信明才學富贍,雖名冠一時,但恨其位不達耳。’”崔信明也是五月五日生,不僅沒帶來禍害,而且長大成人後文名播於天下。據《舊唐書》的記載,這大概是他出生時有五色小雀齊鳴樹上的緣故,五色小雀為他消除了災厄,帶來了文運。但是,其鄉人預言,他雖才高八斗而最終不得高升,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他為五月五日生罷。《祭辛雜誌》說:“宋徽宗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因改作十月十日,為天寧節。”宋徽宗生於五月五日,為了避惡,將日期改為十月十日,還定該日為“天寧節”,希望上天保佑其安寧。可見,五月五日的陰影不僅籠罩著平常百姓,也困擾著皇家宮廷。按古人的觀點,五月五日出生的人,即使能逢凶化吉,以至功成名就,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或者祿位不高,或者壽命不長。《困學齋雜錄》說:“金轉運田特秀,字彥實,易縣人,大定十九年進士。所居里名半十,行第五,以五月五日生,小名五兒,二十五應鄉府省殿四試,俱第五,年五十五以八月十五日卒。”田特秀,以五月五日生,居里,乳名、功名、卒年均與五有關。此人雖然連中四級科舉考試,但卻只活了五十五歲。這些記載反映出五月五日為惡日的觀念影響之深。

在古人觀念中,惡月惡日直接帶給人的厄運是死亡,所以五月五日被視為死亡日,不少傳說人物與歷史人物都被說成是死於五月五日。《荊楚歲時記》說:“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死。”《會稽典》錄記曹娥父於五月五日“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此外,伍子胥、介子推等都曾被說成是五月五日死亡。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五月為惡月,五日為惡日、死亡日,所以人們要在五月五日舉行一系列用吉祥物壁惡和祭祀不幸死亡者的活動,從而形成了具有宗教色彩的端午節習俗。

辟邪之物

(圖)菖蒲菖蒲

由於五月五日這個“惡日”最為人深惡痛絕,也最令人擔心恐懼,所以用於該日的辟邪驅惡的吉祥物也最為繁多,圍繞這些吉祥物,形成了一系列端午習俗。五瑞與辟邪習俗。五瑞指五種植物吉祥物。最初,人們在端午節以菖蒲、艾草辟邪驅惡,後來又加進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瑞”。各地風俗不一,有的五瑞同時兼用;有的只用其中幾種。

菖蒲

《本草綱目》說:草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名,又因其葉似劍,又名“水劍草”。菖蒲是中草藥。菖蒲根莖可提煉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竅、殺菌等功能。由此,菖蒲被視為辟邪之吉祥物,每逢端午,人們便要把菖蒲懸掛於戶,或插於門旁,用以驅除邪氣。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端午日,用菖蒲插於門旁,以禳不祥。”顧鐵卿《清嘉錄》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門戶,皆以卻鬼。”在端午節,人們還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兒”或“小葫蘆”等飾物,掛在兒童脖子上以壁邪。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刻浦為小人兒,或葫蘆形,帶之壁邪。”端午節以菖蒲辟邪,有著深遠的信仰基礎。古人把菖蒲奉為天降之吉星所化。《典術》:“堯進,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春秋運斗樞》:“玉衡星散為菖蒲。”菖蒲為天星化成,所以神異非凡。古人相信食菖蒲可延年益壽。《風俗通》說:“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長年。”菖蒲還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孝經援神契》說:“菖蒲,益聰。”菖蒲開花為吉祥之兆,能給人帶喜慶之事。古人樂於見到菖蒲之花,即使貴為帝王,也不能脫此俗。《後魏典略》說:“孝文帝南巡,至新野,臨潭水,兩見菖蒲花,乃歌曰:‘兩菖蒲,新野樂’。遂建兩菖蒲寺以美之。”神異的菖蒲花,還是貴人降臨的徵兆。《梁書》說:“太祖後張氏,嘗於空中忽見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所驚異之,謂侍者曰:‘汝見否?’皆曰:‘不見。’後曰:‘嘗聞見菖蒲花當貴。’因取吞之,生高祖。”菖蒲蘊含著豐富的吉祥內涵,人們用它來驅除五月五日的邪氣,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艾草

(圖)艾草艾草

據《爾雅》,古人又稱艾為“冰台”。是中國傳統草藥之一。艾用之治病,既可服用,也可用於熱炙。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枯乾後易於燃燒,古代有以艾取火的生活習俗。《博物志》:“削冰至圓,以向日,以艾於後,承其影得火。”古人利用艾易燃特點來發揮艾的藥效,發明了“艾炙”治病的方法。《群芳譜》說:艾“一名冰台,一名黃草,一名艾蒿,處處有之。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近代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為之海艾,自成化以來,惟以蘄州者為勝。相傳蘄州白家山產艾,置寸板上,炙之,氣散於背化,山艾散五分,湯陰艾僅三分,以故,世皆重之”。相傳蘄州艾較之其他地方的艾更能散氣,藥效最為得力,所以為人們所珍受。古人認為艾之治病效力極佳,能治頑症、疑難病症,且以老艾藥效最佳。《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為古人草藥,所以用作辟邪吉祥物。端午節辟邪,要插艾掛艾或戴艾。《荊楚歲時記》把艾編紮成人形或虎形懸掛於門上以辟邪,也有剪彩為虎,上說:“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伍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人們把艾編紮成人形或虎形懸掛於門戶上以辟邪,也有剪彩為虎,上粘艾葉以隨身帶者。另外,還有端午節婦女以艾葉插戴發上作飾物的習俗,其意也在驅邪逐疫。

石榴花

(圖)石榴花石榴花

五月正是榴花吐艷之時,所以榴花又稱五月花。早在唐朝,就有以榴花辟邪的習俗。《酉陽雜俎》說:“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石榴花之成為端午節驅邪吉祥物,可能主要因為它為五月之花。明朝以後,女子多以榴花飾發以辟邪。由於有此俗,端午節又有“女兒節”之稱。《帝京景物略》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蒜頭

蒜頭氣味辛烈,是具有殺菌作用的佐餐調味品。蒜之成為驅邪吉祥物,跟它的殺菌功能有關。民間多以嚼生蒜或鹽酸蒜來預防或消除口腔及腸道疾病,也就很自然地會以蒜為端午辟邪之物。人們在端午節,將蒜附於蒲劍上,懸於門楣以驅邪。

龍船花

龍船花本名山丹花,也在五月盛開,所以也被用作端午節辟邪的吉祥物。人們將山丹花系在蒲劍上,懸掛在門戶上以辟邪。

辟邪習俗

(圖)掛香囊掛香囊

清朝,由五色絲及習俗又衍生出了香囊及習俗。香囊系用絲布縫製而成,內裝硃砂,雄黃、香藥等。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索上繫上各種形狀的香囊,結成一串,讓小孩佩帶於身,俗信可以辟邪。清朝的香囊有人身、角黍、蒜頭、五毒、老虎、葫蘆等形制。《帝京歲時記勝》說:五月五日,,“用軟帛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老等式。抽作大紅硃雄葫蘆,小兒佩之,宜夏避惡”。晚近,此俗仍在北方農村流行。

雄黃酒菖蒲酒、硃砂酒與辟邪習俗。雄黃酒,即泡以雄黃的酒。雄黃酒成為端午節驅邪吉祥物,在於雄黃的功用。雄黃屬礦物質,含有三硫化砷成分,具有解毒殺蟲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功效。”又說:雄黃“主治百蟲毒、蛇虺毒”。每到夏季來臨,人們都要在屋內牆壁及角落灑上雄黃水以殺死或防止毒蟲進入。雄黃具有殺蟲驅毒作用,所以被用作端午節辟邪的吉祥物。端午節除用雄黃酒壁消毒之外,還用雄黃泡酒飲用以辟邪,以雄黃水或雄黃酒塗於兒童頭額、耳鼻、手足心以祛毒。《清嘉錄》卷五說:“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流傳至今的《白蛇傳》有白蛇娘子端午節飲雄黃酒現原形的情節,即反映了民間以為端午節的雄黃酒有解蛇虺諸毒的俗信。此外,菖蒲酒,硃砂酒也都因其藥用價值成而為端午壁邪物。

蘭湯與辟邪習俗。蘭這種香草,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吉祥物之一。蘭湯即用蘭煎製成的湯水,古人相信這種湯水具有消毒辟邪作用。在中國,很早就有在端午節沐浴蘭湯的習俗。《大戴禮·夏小正》說: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荊楚歲時紀》說:“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吳自牧《夢梁錄》說:“五日重午節,又曰‘沐蘭令節’。”此俗歷代傳承,因蘭草稀少,遂演變成采百草煎湯沐浴,其中,多彩用艾草與菖蒲等。

五色桃印、張天師像、鍾馗像與辟邪習俗。五色桃印、張天師像、鍾馗像都是端午節懸掛於門戶辟邪的吉祥物。五色桃印系由桃符演變而來,鍾馗鬥神原為除夕鎮宅之鬥神,明清之際開始用於端午節。張天師系道教創始人,為道教尊神,用於端午壁邪,顯然出於道教對節日的影響。

躲五

古代人視農曆五月初五為不吉利的日子,所以一些地方稱這天生的小孩為“五日仔”,一般來說都不撫養。漢代應《風俗演義》說:五月五日生仔,男害其父,女害其母。為了躲避這個日子,明間未滿周歲的孩子,都要到外婆家過端午,謂之“躲五”,以免病魔惡鬼來侵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