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真和尚

碑傳述其法門,雲其"立教之宗,以律斷身嫌,戒降心過。 平等法門,究竟於此"。 惠真簡重威肅,門庭高峻,得其法者,千不及一。

惠真,南陽張氏,幼年慕道,專精大乘,十三剃度,隸西京開業寺,事高僧滿意,十六受十戒,遍學經律,意其未圓,欲往天竺求經,至海上,遇義淨三藏,與之同歸,受學律集,二年盡解,後又從梵僧尚多,得其心要。"當陽宏景禪師,國都教宗,帝室尊奉,欲以上法靈鏡,歸之和尚,表請京輔大德一十四人同住南泉,以和尚為首,昔智者大師受法于衡岳祖師,至和尚六葉,福種荊土,龍象相承。" 惠真歷事多師,然終歸心於恆景,其從恆景受學之年不詳,義淨三藏於證聖元年(695)返國,惠真與之同歸,又從學二載,盡其律學,則其從恆景受學,當於神功元年(697)之後。
惠真步至南泉,於風景幽勝處起蘭若,躬行頭陀,持戒精嚴,勤儉為業,荒年茹草,保持了天台禪僧的本色。中宗聞其名,欲召之入京,為其師恆景所止,謂其遙敬則可,不可強求。後至天寶十載(751)二月八日入滅,報齡七十九,僧夏六十,敕賜大惠禪師。
惠真曾著《毗尼孤濟蘊》,以明律學,又撰《菩提心記》,以明教門,惜均已不存。碑傳述其法門,雲其"立教之宗,以律斷身嫌,戒降心過。應舍而常在,無行而不息。離心色則淨,皆淨則離,離則無生。內外中間,無非實際。要因四攝,成就五身。始以上觀悟入,終入蓮華正受。平等法門,究竟於此"。
惠真繼承恆景之學,頗重毗尼,主張以戒律防護身心,以此為立宗之本。又主張不著邊見,於諸法不捨不住,無知而無不知;於自心不行不息,無修而無不修。如此遠離心色兩邊,故法身清淨,清淨則出離輪迴,出離則無死無生,得無生法忍,得無生忍,法身清淨,故內外中間,無非真際,上下通透,皆是如如。要假四攝修習,成就五分法身;須待慧悟觀照,終得彼岸正果。法門平等,此為究竟。
惠真強調三學俱備,止觀雙行,可謂得天台教法之精髓。碑文又載有人問其南北教門,豈無差別,他則答道:"家家門前有長安道"。這表明他認為,諸家教法,各有所長,皆是彼岸之舟梁,涅 之要途,反對宗派偏見,主張會歸一體。其銘文稱:"本來常淨,自性無遷。漸則生頓,光依魄圓 。"表明他主張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始漸終頓,定體慧用,屬於傳統禪法的一派,這也是天台宗一貫的觀點。
惠真簡重威肅,門庭高峻,得其法者,千不及一。李華載其弟子二人,正知、法璨,一持心印,一轉義輪。此外還有屬於禪宗普寂一系的一行也曾從惠真問學,律師守直亦從其練行三年,守直下傳杼山皎然,為中唐著名詩僧。除此之外,惠真尚有一個著名的弟子彌陀承遠(712-802),柳宗元、呂溫皆為其撰碑,亦一時之選,其下傳五會法師法照,法照至代宗時為國師,影響頗著。
據柳宗元《南嶽彌陀和尚碑》,承遠始學禪宗保唐一系,為唐和尚處寂弟子,後至荊州,從學於玉泉惠真,惠真令其于衡山傳教,化眾萬計。貞元十八年(802)入滅,僧夏五十六,俗壽九十一。弟子除國師法照之外,還有弘願等,呂溫更言其前後受法弟子百有餘人,以惠詮、知明、道偵、超然等為上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