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縣水利局

基本信息

簡介

全縣總面積1364.7平方公里。2009年末,擁有耕地面積129.61萬畝,其中灌溉面積100.32萬畝;總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84萬人。本縣南臨黃河,中部有徒駭河、土馬沙河橫穿境內,具有良好的灌溉條件和較完整的防洪除澇體系。本縣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充沛,自然條件適宜,水利條件得天獨厚。因此,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和二、三產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

地理位置

惠民縣位於山東省會——濟南以東120km,居黃河下游北岸,南臨黃河與鄒平、高青縣相望,北靠陽信,東臨濱州市府駐地濱城區,西與商河、濟陽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7′至117°49′,北緯37°6′至37°35′之間。南北長度51公里,東西長度46.5公里,總面積1364.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惠民縣地屬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8~20.7m(黃海高程系,下同)。平均地面高程一般在12m,地面坡度為1/5000~1/10000之間。地貌有平地、坡、崗、窪地等交錯分布,其中以緩平坡地面積最大,占全縣總面積的50%;決口扇形地占23.7%;窪地占10.3%;河灘高地占16%。由於坡地和決口扇形地及窪地交錯分布,窪地地面坡降緩,而且有沙崗阻隔,不利於排除地面水和地下水,因此,易澇易鹼。

水文地質

惠民縣屬黃河沖積平原,在地質構造上屬於華北陸台的下坳地帶,由於歷史上黃河的遷徙、泛濫,大量泥沙沉積、填充,地質結構鬆散(地表層為透水層,中層為含水層,下層為隔水層),對儲藏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由於受地質構造、沉積環境等複雜條件的影響,含水層的分布規律為:從水平方向看,淡鹹水交錯分布,尤其以徒駭河以北更為明顯;在垂直方向上,水質變化為淡—鹹—淡型三層結構和鹹—淡型二層結構。全縣以三層結構為主,淺層淡水底界面埋深10~40m,面積905.7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的2/3。因此說,縣內淺層淡水分布較廣,水質較好,但近幾年有部分區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據水質分析資料,地下水化學類型為氯化物鉀鈉型,其礦化度為2.12-6.10g/l,PH值7.20-7.40,總硬度27.97-101.30(德國度)。

水文氣象

1、降水:惠民縣的降水特點是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據惠民縣氣象局統計資料分析,本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93.1mm,其中汛期(7、8、9月份)降水量為373.7mm,占年降水量的63%,灌溉期(3、4、5、6、11月份)降水量為119.4mm,占年降水量的27%。最大年降水量1078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276.2mm(1989年),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9倍,降水變率較大。
2、蒸發:惠民縣多年平均蒸發量1222.5mm,最大年蒸發量1608mm(1955年),最小年蒸發量883.6mm(1964年)。
3、氣溫:惠民縣多年平均氣溫12.38℃,一月份最低,多年平均-3.4℃,七月份最高,多年平均26.3℃。
4、光照、風向、風速、無霜期及凍土層:惠民縣多年平均光照時數2640.4小時。風向以西南風為主,冬季西北風和東北風較多。多年平均風速3.1m/s,平均最大風速16.8m/s,歷年最大風速19.5m/s(1997年8月20日)。多年平均無霜期184天。多年平均凍土深35cm,最大凍土深50cm。

河流水系

惠民縣的河流均為過境河流,有黃河、徒駭河、土馬沙河,依次由南向北排開橫貫全縣東西。其中黃河在縣境最南部,過境長度47公里,河底高出背河地面2~3m,雖造成了一定的防洪壓力,但為引黃灌溉創造了有利條件。
惠民縣水系分為徒駭河水系、沙河水系和勾盤河(該河在本縣北臨陽信縣境內)水系。徒駭河和沙河橫穿東西,把本縣基本分成對等的三大塊。黃河以北、徒駭河以南為徒駭河水系,徒駭河以北、沙河以南為沙河水系,沙河以北為勾盤河水系。
徒駭河流經全縣六個鄉鎮,境內流經長度45.2公里,設計排澇流量817m3/s,防洪流量1257 m3/s,縣內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占全縣版圖面積的67%。近幾年來,由於上游縣市大量向河內排污,該河水質多數已超Ⅴ類水。
土馬沙河流經全縣六個鄉鎮,境內長度41.5公里,設計排澇流量160 m3/s,設計防洪流量268 m3/s。縣內流域面積507.25平方公里,由於污染嚴重,多數水質超過Ⅳ類水。
全縣控制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排水乾溝21條,總長399.57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