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

情緒病

由於過度或短暫興奮、抑鬱、焦躁等情緒引起的情緒波動及精神狀態不佳,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都市心理疾病。

基本信息

解釋

一些人本來很開朗,但是不知不覺變得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失眠,沒有胃口,沒有精力,很消極,醫學上叫做“抑鬱症”,還有人突然覺得胸悶,心跳,煩躁不安,吃不好,睡不香,心理醫學上叫做“焦慮症”。醫學上把這些情緒障礙叫做“情緒病”。

表現

情緒病除了焦慮和抑鬱以外,還有強迫症(反覆思慮,擔心一些事情,常做某些動作,自己也認為沒有必要,很無聊,但無法控制,因而痛苦)、疑病症(過分擔心自己的身體問題,懷疑自己得了某種病,醫生檢查發現沒有問題,但病人仍然堅持自己有病,四處尋醫)、恐懼症(如怕高,怕人,因此迴避,深感痛苦,影響工作和生活)等等。

分類

單向情感障礙

如抑鬱症自閉症等。

雙向情感障礙

含兩種的情緒成分,如躁狂抑鬱症。

產生原因

情緒病情緒病
很多人都會認為情緒病的產生純粹因外在壓力而起。據研究表明,情緒病的真正成因是多種的。據專家介紹,一位70歲的老婦人,晚上經常失眠,即使服用了安眠藥,也沒什麼效果,身邊的親朋都勸說她不要想太多,她自認為自己根本就沒胡思亂想,然而情緒病還是纏上了她。所以並非只有IT行業、市場銷售人員等這些工作壓力較大的人群才會搭上情緒病的,就算是孩子、老人家也沒能逃過情緒病的侵襲。

工作不如意、家庭問題、婚姻破裂、性侵犯、親人去世等這些環境因素是誘發情緒病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都只是外因之一;據專家介紹,情緒病還可能由內因所引起:遺傳性、家族性問題對部分患者都是重要病因之一。另外,當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調,情緒及生理功能受到影響,也會引發情緒病。同時,你的性格懦弱、愛鑽牛角尖、凡事執著,要求過高,完美主義等,都可能最終導致情緒病。

因此,壓力不是導致情緒病的唯一因素,所以,沒有遇到客觀壓力的人也會患上情緒病。當然持續而無法應付的壓力,會令認知模式變得負面,因而誘發情緒病的幾率更大。

預警

當我們的軀體出現失眠、頭痛、心慌、胸悶、胃腸不適等疾病時,第一反應就只是身體器官的不適,一般都會吃些相關的藥物,其實,這可能是我們的身體發出的一個警號———情緒病可能纏上你了。一位42歲的男性患者,因工作負擔過重,經常睡眠不好,有時又會與朋友發生爭吵,起初認為是工作壓力大或別的原因就在家休息了幾天,可幾天后發現壞情緒反而更加嚴重,記憶力減退,慢慢地伴有心悸,胸悶,整日精神不振,最後至不願與人交往、不想工作。這時其家人才開始重視,趕緊去醫院諮詢,結果確診為抑鬱症。

恐懼、焦慮、悲傷、羞恥、快樂等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但其中任何一種情緒如果變得極端,以至失控,而且情況持續,影響生活功能,這些病態情緒可能已演變為情緒病。病態情緒和一連串身體不適可能會同時出現,形成惡性循環。

主要特質

情緒病情緒病
情緒病是泛指所有以情緒困擾為主要特質的疾患,其症狀一般會持續四個星期或以上,而且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工作/學業表現、社交、家庭關係等)帶來困擾。據近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受到情緒病的困擾。雖然情緒病的主要特質是情緒困擾,但其表現形式原來除了有煩躁、緊張、憂慮及情緒低落這些情緒病徵外,還會以身體病徵如頭痛、失眠、疲倦和原因不明的疼痛等表現出來。因此,有不少患者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作身體檢查和化驗,都未能對症下藥,得不到適時的治療。

認識誤區

成因

很多人誤以為情緒病的病因只是患者處理壓力不善、性格懦弱、思想太偏激或純粹是心理問題。其實情緒病的成因很複雜,除了個人性格(如過份完美主義、容易緊張、執著)和環境因素(如壓力太大、失業、有家庭糾紛、不愉快的經歷)外,不少醫學文獻均顯示,患者腦部的化學傳遞物質(特別是血清素)失去平衡亦是一主要成因。

醫治方法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情緒異常也是一種病,以為只是身體不適或情緒低落的小毛病。同時,一些人認為情緒病純屬心理病,與生理無關,可以單純靠自己的力量或簡單的心理治療戰勝的。但據研究表明,情緒病不僅與心理因素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同時,與生理有一定的基礎———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調。因此治療情緒病除了心藥———心理治療外,還需使用藥物去幫助控制腦部化學傳遞物質,使其達到平衡。

有一位抑鬱症病人現年50多歲,至今用藥已超過10年了,只因其在用藥一段時間後,自認為已經正常了,怕對藥物產生依賴,所以在沒有諮詢醫生的情況下,中途擅自停藥,結果病情又出現了反覆,致使拖延了治療的時間。所以,對於使用藥物的量與時間的控制,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引。

預防方式

情緒病情緒病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工作的壓力逐漸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有了情緒上的障礙。眾所周知,不良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故人們都在不自覺地拒絕沾染"情緒病"。

加強情緒鍛鍊

加強情緒鍛鍊,提高"情緒病"的抵抗力。也就是說讓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抵禦外界壞情緒的能力。

清除患病隱患

一旦情緒不良時,要及時進行情緒治療。方法是:首先要具有阿Q式精神勝利法;其二是"向下看"。即專找比自己不幸的作對照,以消除"情緒病";其三是自我犒勞。可去娛樂場所"開心一刻"或去美食城大快朵頤;其四是從不利中找到有利的因素,從而讓自己的情緒晴朗起來。

避開不良影響

首先是多交開朗幽默的朋友;其二是儘量避開那些與您不太相干的有不良情緒的人。對身邊的親友則勸他們找心理醫生;其三是當你準備勸解患有"情緒病"的親友時,必須儲備足夠的好情緒,不要在情緒不良時去找他們。

儲存快樂

比如可多看看漫畫、笑話,同時珍藏生活中的快樂,情緒不良時不妨時常回味一下。

情緒性過敏症

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人在激動時皮膚會潮紅髮熱,在憤怒、緊張時皮膚會蒼白冰冷。人的情緒突然劇變,可導致皮膚過敏、甚至影響到附在皮膚上的毛髮。為什麼會發生情緒過敏呢?科學研究表明,人是一個高度精密的統一體,當由各種原因引起急躁、激動、焦慮和抑鬱等情緒波動時,會引起內分泌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從而影響皮膚表面密布的微血管的收縮和舒張的平衡,皮毛營養不足,引起皮膚和毛髮的病理表現。特別是情緒突然劇變時,可使神經末稍釋放大量的乙醯膽鹼,而乙醯膽鹼則可直接作用於皮膚血管,引起血管擴張,促使組織胺釋放,而引起過敏反應。

這類情緒性過敏反應,用藥物往往難以奏效,只有通過勸慰、開導等,或採取暗示和催眠療法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於患者來說,出現情緒過敏症時,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以穩定“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平時生活中也要注意鍛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真正做到臨危而不亂,方可聞變而不驚。

相關信息

患者人數變化情況

情緒病情緒病
情緒病患者逐年增多。據了解,隨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變革和經濟轉軌,競爭的激烈,使得社會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前來各醫院心理科就診的各類患者日益增多。
據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理科主任許行健教授介紹,廣醫二院建立心理科已經有16年的歷史,和中山三院的心理科是廣東地區包括廣州市最早建立該科的醫院,經過16年的發展歷程,目前就診的人數每年在增加,去年已經超過3萬人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心理科一般包括心理諮詢,精神衛生,兒童心理保健,心理測試和心理評估,心理治療,聯絡精神病會診等項目。

據有關資料統計,廣州有5%左右的人新患過這樣或那樣的情緒病。最近的統計顯示,“情緒病”在心理門診中占52·69%,而十年前只占38·7%,說明情緒病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

名稱改變

精神科改叫心理科。許行健教授說,以前心理科叫做“精神科”,中國人喜歡望文生義,覺得“精神科”和“神經”有關,覺得去“精神科”看病的人,都是神經病患者。人們都比較忌諱,叫做“精神科”的時候病人非常少,後來改了名字以後,來看病的人真是明顯增加了。

易患人群

自己要求嚴格又不願與人交流追求完美易得情緒病。許行健教授說,在生活和工作中,那些特別認真的,對任何事情要求十全十美的人最容易得這方面的疾病,因為他們對自己要求嚴格,說話做事,處處謹小慎微,當天的事情一定要當天處理,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也不願意和別人自由交流,日積月累,很容易得心理和情緒上的疾病。

許行健教授說,一般來心理科看病的病人比正常人敏感,多疑,說話囉嗦,還不能隨便打斷他,醫生一不小心就讓他們不滿意,病人有了不滿情緒,他的病就很難治好。他說,往往那些病人對待自己也很在意,要來看醫生之前就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有的人還專門準備了發言稿,提前幾天把自己準備的發言稿熟背下來。在和醫生的談話中,他們對醫生的觀察也非常的仔細。

許行健教授說,有一次他聽一個病人傾訴了大約一個小時後,這個病人對他的印象很好,就決定以後專門找他看病,這個病人說,他事先是去了另一個醫院的心理科看病的,當他在給醫生敘述的時候,他發現醫生並沒有認真地聽他的敘述,他才剛剛把話說完,那個醫生就已經把處方單開好了,他馬上就對這個醫生產生了懷疑,他覺得這個醫生不值得信任,他馬上就放棄了在這家醫院治療的打算。

許行健教授說,在心理科當醫生的給病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首先是病人要信任你,他才能配合你的治療,病人的精神和情緒方面的疾病才能有效地得到治療。

預防建議

有困惑應找朋友聊天專家建議現代人要學會自己減壓。許行健教授說,首先生活要規律,多參加體育鍛鍊和有益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有了困惑和煩惱可以找朋友聊天;其次,是調整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自己的一些要求要和客觀現實一致,發現自己要求過高,就應該適應外界的變化,降低標準,努力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如果這樣還不能解決問題,就要去醫院尋醫。醫院對這樣的病人會針對其病情,將採取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治療,最簡單的是心理疏導,另一種是心理治療,它又分暗示治療和行為治療,同時使用藥物治療。心理疏導很容易反覆,比如在醫院聽醫生說的好好的,通情達理,懂得醫生說的道理,可是回到家裡,沒有開導的時候又發作。

藥物治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目前國內經常使用的藥有五種:百憂解,賽洛特,左樂多,藍釋,西酞普蘭;這些藥都是處方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還有一種國產的“百憂解”名字叫“伏克”。上述藥價格不等,有5元一片的,也有40元一片的。一般用藥4個月到半年,沒有復發就可以停藥,如果有兩次復發,就要終身用藥了。

心理科奇缺醫生廣州目前有正式牌照的僅有50多個

記者從衛生系統獲悉,目前,我國有正式牌照的心理科醫生僅有2000名左右,廣州目前有12家醫院有心理科,有正式牌照的心理科醫生僅有50多個。

據了解,關於收費問題,國內國外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在美國僅心理諮詢,每小時收費在60—80美元;在香港地區,每小時收費在180—2000元港幣之間。在我國,由於心理科起步比較晚,很多的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都由單位的領導幫助解決,去醫院看病的人很少,所以價格方面也沒有特別的規定,就連廣州也參差不齊。

在北京,情緒障礙和心理病,需要掛專家號,掛號費在40—50元之間,上海是按照每次來收費,大致也在50元上下,廣州中山三院收費每小時在30—40元左右,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初診要60元(這個標準算目前我國比較正常的價格),在廣醫附二院先要掛一個專家門診7元錢,然後第一次收費是每小時11·5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