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朝廷加恩赦免科賦]

恩科[朝廷加恩赦免科賦]
恩科[朝廷加恩赦免科賦]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恩科意思是朝廷加恩赦免科賦。恩科始於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於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也稱“恩科”。若正科與恩科合併舉行,則稱恩正併科。

基本信息

名詞追溯

恩科恩科

宋時科舉,承五代後晉之制,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鄉、會試,是為正科。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 恩科始於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於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也稱“恩科”。若正科與恩科合併舉行,則稱恩正併科。

發揚光大

科舉制度並非自明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說來真是有趣,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為業,這些人就是後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清代一共開過五次恩科: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