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會族

恐會族

青年漸成“恐會族”,53.6%的人表示日常參會過多。中國政法大學郎佩娟教授指出,當前會風反映出官本位、形式主義、缺乏行政成本意識。

簡介

恐會族恐會族

動員會、表彰會、報告會、座談會……一些單位的“文山會海”讓很多年輕人頭疼不已。有人說,我們社會應普遍精簡會議數量、壓縮會議規模、控制會議經費。也有人認為,像審議預算的重要會議需要保證時間,開會關鍵要注重實效。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網易新聞中心,對222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3.6%的人表示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參加的會議過多。具體而言,57.4%的人每星期平均開會2次以上。受訪者中,40.8%的人是企業職員,30.0%的人是事業單位員工,12.9%的人是政府機關工作人員。

現象

僅5.5%的人表示自己對待日常會議非常認真

說起開會,北京市某事業單位員工張言(化名)立刻想起了剛工作時的痛苦時光。他說,那時他很不適應單位里大會接小會的工作節奏。他本想認真聽、認真記,但有些會議實在無聊,根本提不起精神。同時他又很自責,覺得不認真開會就是不認真工作。

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竅門——越大的會越應付,越小的會越專注。“有些大型會議,很少有實質性內容,都是些空話、套話,想不走神兒都難。開會時,玩手機的、看雜誌的、閉目養神的大有人在,我感覺大家都默認了這種應付會議的消極態度。相比之下,許多部門內部的小型會議,才真正有內容、有效率,能出成果。”

本次調查顯示,在眾多受訪者中,僅5.5%的人表示自己對待日常會議非常認真。

“大家對待會議的態度,與會議本身有很大關係。”湖南省公民禮儀素質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女子學院蔣璟萍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開會的目的在於傳遞信息、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如果會議傳遞的信息是不被需要的和耳熟能詳的,或者會議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話,人們自然會對這種會議抱著可開可不開的消極態度。

害怕事項

1“時間長”總結會成了“欣賞”領導國語。在本報“白領印記”群中,大多數網友們每周平均開會兩次以上。網友“冬三”最討厭開總結報告會,“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冬三”的公司每周、月末、季度、年底都要進行總結報告,“真正說明問題的就那么幾句話,其餘全是官話、套話。”讓“冬三”真正恐懼的是報告時間,去年年底,公司的年終總結報告會上,領導竟然一字不差地念了5大本材料。更讓“冬三”無法忍受的是,領導每次都硬要用自己蹩腳的國語來念,幾個小時的開會時間,“冬三”只能抱著“欣賞”的態度聽領導特別的國語,至於總結報告在講什麼,完全被忽略了。

2“被加班”不耽誤工作就占用下班時間開會。小徐在一家貿易公司做銷售,每天都要進行銷售總結,但老闆常常臨近下班才通知開會,還美其名曰,不耽誤工作時間。“每次都是看著手錶來計算時間。”小徐說,每天銷售工作都大致相同,很難有新的內容,開會也成了千篇一律,發言完畢後,自己就在座位上倒數散會時間。在一家茶葉公司上班的小胡每個周六上午還得上班,因為,這是部門例會時間。對此無形中的“被加班”,大家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3“要發言”明明沒問題卻要絞盡腦汁想問題。“每次開會都只求‘露個臉’就算了。”採訪中,不少網友表示,一些工作例會,由於會議內容太空洞,他們都只是“應付式”地參加。但網友“以太”卻連發獃的機會都沒有,“公司開會,最討厭領導拿我暖場。”大家在會場上積極討論還好,一旦出現冷場,領導就總喜歡拎他暖場,“請問某某某,你有什麼意見嗎?”“以太”只能硬著頭皮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說上一兩句才行。“如果真有意見自己早提了,可明明沒問題,還不幸被領導喊了起來,只能絞盡腦汁地硬找點說的。”

會風存在問題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陳丹(化名)說自己現在成了“恐會族”——遇到開會能躲就躲,不能躲就帶上書,就當是去上幾個小時自習。“我並不是覺得所有會議都不重要,逃會是因為不重要的會太多,重要的會卻開得不夠多、不夠好。”陳丹舉例聽證會,本來是需要激烈辯論的,但許多聽證會卻開成了“團結的大會”。還有一些審議預算的會議,很少看到有人質疑。

調查發現,受訪者給出的當前會風存在的三大問題分別是:時間長、效率低(74.0%);內容空洞(70.9%);過多過濫(63.2%)。

接下來的排序依次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會太少(58.3%);重要會議走過場(51.9%);缺少討論辯論(43.9%);參會人員不認真對待(41.6%);巧立名目、吃喝玩樂(25.8%);會議經費不透明(23.9%);一味追求高規格(22.7%)等。

蔣璟萍認為,當前會議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過於注重會議形式,把應該簡單的會議複雜化。比如,能用電視電話會議解決的事情,非要興師動眾地開大會;可以就地開的會,非要搞成旅遊會議、考察會議等;會上一個人就能講清楚的事情,非要許多領導不斷重複;本來會議應該以內容為重,但現在卻過分地將精力集中在座位的擺放、講話的順序、會後的酒席等。

第二,把應該複雜的會議簡單化。比如,許多會議都採取集中聽取報告、混合審議報告的方式。但是,把多個報告混合在一起審議,參會人員就很難把握重點,審議的質量自然難以保證。另外,現在許多參會者的發言也變得格式化,一般先評功擺好一番,再談論一些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問題。

存在會風問題的會議

目前哪類會議存在的會風問題較多?調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政府會議(75.1%)。接下來依次為:單位會議(65.0%)、部門會議(47.9%)、學術會議(47.2%)、商業會議(25.6%)、國際會議(15.2%)等。

“政府與公眾關係最密切,政府會議的問題當然最受關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郎佩娟教授說。

近日,在國務院召開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要進一步減少會議和檔案。會議經費預算要單列,並嚴加控制。未經批准,不得以政府或部門名義使用財政資金舉辦各類論壇、研討會。嚴格控制以政府或部門名義舉辦或參與舉辦國際會議等。近年來,全國各地政府針對會議問題的檔案、措施也不斷出台。

“各級政府已經在探索如何轉變會風,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總體而言,徹底轉變會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郎佩娟表示,當前會風反映出的是官本位、形式主義、缺乏行政成本意識等缺點。各級政府必須首先意識到不足,才能努力塑造良好的行政文化。

蔣璟萍認為,想要徹底解決會議問題,黨政部門首先應該做好表率,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和信息技術,提高會議的效率;同時,也要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會議管理經驗。“1876年,亨利·馬丁·羅伯特撰寫並出版了《議事規則袖珍手冊》(後稱《羅伯特議事規則》——編者注)。該書確立了一套完整且合理的會議制度與討論規則。它對當前我國改進會議仍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