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情

怨情

《怨情》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有兩首,一首五絕,一首七古,所寫的是棄婦的怨情。其中五絕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閨中人幽怨的情態,著重於從“怨”字落筆,寫女主人公“怨”而坐待,“怨”而皺眉,“怨”而落淚,“怨”而生恨,層層深化主題,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基本信息

《怨情》五言絕句

《怨情》是寫棄婦怨情的詩。若說它有所寄託,亦無不可。詩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閨

(圖)怨情怨情

人幽怨的情態。著重於“怨”字落筆。“怨”而坐待,“怨”而皺眉,“怨”而落
淚,“怨”而生恨,層層深化主題。至於怨誰?恨誰?作者鋪下了無限的空地,解詩
人可以自解。

原詩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峨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作品譯文

美人兒捲起珠簾等待等待,
一直坐著把雙眉緊緊鎖閉。
只看見她淚痕濕滿了兩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還是恨己。

怨情怨情

英譯

Beautyrolledbeadcurtainwaiting,alwayssatwithherbrowstightlylocking.
Justtoseehertearswettwofullcheeks,doesnotknowwhoshehate.

詩文賞析

美人久久地獨坐,深鎖雙眉,淚濕一片,思念情人,充滿了哀怨之情。這首詩刻畫人物細緻生動,層次分明,含蓄深厚,餘味無窮。

作品注釋

①“深坐”句:寫失望時的表情。深坐,久久呆坐。顰蛾眉:皺眉。

怨情怨情

作品鑑賞

五言絕句:語言平淺簡易,情態纏綿淒涼,含蓄蘊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代口頭時髦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里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蘊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而非指寄託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的深院裡,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於是只好“卷珠簾”望著離人去的方向以寄託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裡的西施“顰”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因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說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繫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裡忍受著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裡的賦是個動態的過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後“深坐”,再“顰蛾眉”,最後“淚痕濕”,行動可見,情態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意境,一個孤獨的女子的思念之情。這樣一個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同時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就可以泄露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全詩哀婉淒涼,纏綿悱惻。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
(圖)怨情怨情

少居蜀中,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客居魯郡。游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亂起,入永王李璘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客死當塗令李陽冰所。唐朝另一詩人白居易詩“但是詩人最薄命,就中淪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涼身世的寫照。但他以富於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

《怨情》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新人如花雖可寵,故人似玉由來重。
花性飄揚不自持,玉心皎潔終不移。
故人昔新今尚故,還見新人有故時。
請看陳後黃金屋,寂寂珠簾生網絲。

作品譯文

新戀的女人嬌媚如花,嬌氣可寵,夫人可是像美玉一樣端莊尊重。
要知道花性飄揚的人不穩重,而玉心晶瑩皎潔的那位情深不移。
夫人當初也是新人,昨天新人今天故人,今天的新人明天也是故人。
你看:陳太后當初是金屋藏嬌,後來卻是珠簾結滿蜘蛛網,孤寂下半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