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解放

性解放

“性解放”指的是在性行為上完全拋棄傳統道德觀念約束的主張和實踐,又稱性自由或性革命,是二十世紀前期開始於西方的一種性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起先性解放被當作驚人之語或極少數人的行徑,是女性復仇的毒藥皮鞭;後來性解放變成新一代青少年的正字標記,戳印在“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盟約上;現在性解放則像是從都市細縫中迸出的妖獸,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亂流,淹沒著向下沉淪的末世國度。

基本信息

簡介

人對於“已經充分了解並能夠靈活運用的、可能產生巨大正向”的兩性價值的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將會產生性解放心理或性自由心理,並極力能動地、自覺地利用這一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服務。
當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社會分工高度細化,社會產品越來越朝精神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產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社會財富的創造活動越來越相對地脫離土地和自然環境而開展,經濟關係以及其它社會關係越來越擺脫自然的封閉環境而走向開放,社會關係不再依附於家庭關係,不再牢固地建立在兩性關係的基礎之上,社會關係的穩定性不再在根本上取決於、受制於兩性關係的穩定性,兩性關係的微小變化不再引起社會關係的巨大動盪和混亂。這時,兩性關係的發展與變化不再受到其它社會關係的嚴重干擾和約束,不再承受巨大的外部壓力和內部阻力,人們對於性的認識也越來越真實、全面和準確,並且能夠越來越自覺地、自由地、明智地建立和發展兩性關係。
此時,大部分兩性之間的交往行為、性交行為和生育行為都不會對社會的秩序性和穩定性產生嚴重影響,都不會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嚴重的破壞作用,於是人類就產生了第四種特殊的性情感:性解放,其客觀作用在於自由而自覺地發展兩性之間的合作關係,促進兩性關係的開放,並服務於社會關係的開放。性解放所產生的社會現象就是兩性之間的合作實行相對鬆散的一夫一妻制
性解放是對性禁錮的否定,是人們在充分了解兩性關係的客觀本質的基礎上產生的性情感或性觀念,它已經不同於原始社會的性崇拜,前者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主動的,後者是無意識的、盲目的、被動的;它也不同於道德墮落的性放縱,前者是把權利、責任與義務辯證地結合起來,後者只強調自己的權利而不顧及自己所應承擔的義務,只顧及眼前利益而不顧及長遠利益,只顧及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及對他人和社會所產生的危害。
性解放的主要特徵是:女性的衣裝越來越多樣、隨意、鬆散,軀體的外露越來越明顯;兩性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公開、自由、放鬆;離婚率逐漸提高,離婚不再承受強大的外部壓力而變得自然起來;兩性關係的隱蔽性越來越淡化,人們可以在公開場合下談論性知識、性文化、性經驗、性現象等。

起源

性解放,最初是反對性別歧視,爭取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社會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利的女權運動,同時要求改變基督教禁止離婚的戒律,主張婚姻自由。此後,從這些合理要求逐漸演變為對宗教性道德的全面否定,認為性交是人人都應有的與生俱來的自由權利,性行為是個人私事,只要雙方自願就可以發生兩性關係。

性行為不應受與婚姻有關的道德和法律的限制,他人和社會對此無權干涉。性自由者反對一切性約束,主張性愛和情愛分離,性和婚姻分離,否定童貞和貞潔觀念,提倡婚前和婚外性行為,要社會接受試婚和同居。一些極端的性自由者不僅主張娼妓合法化,甚至認為亂倫也不應受到指責,更不應受到法律制裁。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戰後重建中走出來的辛勞的美國人,開始關注自己更為深層次的身體的需要,開始更為關注自己的靈魂深處被壓抑的欲望。六十年代以後,戰後出生的美國年輕一代提出了一些性解放,性革命的口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越軌行為。

發展史

“性解放”概念始於西方社會,但絕對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性亂倫”,而是針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清教主義倫理所做的一次大詰難,是在法律框架內爭取性權利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導致了性領域的全面變革,改變了幾千年來的性觀念和性風尚,其歷史意義不亞於文藝復興和資產階級革命。

19世紀後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美國家進入工業社會高速發展階段。為了把人變成現代化大生產的“機器”,快速促進工業生產,西方社會極力倡導清心寡欲的道德觀念,於是,男女的性事被視為罪惡。因為此時英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領頭羊,所以人們用當時在位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來命名這個時期。

在維多利亞時代,西方社會仿佛又返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紀,人的一切自然本性被禁錮和扼殺,人之為人的基本欲望遭到社會的殘酷打擊。面對這種非人的限制,斯勘的納維亞半島首先燃起了熊熊烈火,接著波及歐洲各地,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第一次性解放高潮,主要代表是前蘇聯的杯水主義運動、德國和美國的自由同居運動。性解放的第二次高潮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遍及西方已開發國家。接著,到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第三次性解放高潮,日本、當時的東歐社會主義联盟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也參與進來了。

西方性解放的主要內容是賦予女性性權利、變革生殖方式、改革婚姻、完善社會法律制度中有關性的內容、研究性學和普及性愛文藝。與當時社會的虛偽面目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個時期私生子的數量達到了17世紀以來的巔峰,娼妓的人數也創造了13世紀以來的新高:在19世紀歐洲各大城市中,平均12個男子擁有一個妓女,紐約的男性平均每周嫖妓1.5次。

為了撕破社會的假面具,更為了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一些進步人士從1830年起開始倡導戀愛自由和性自由。於是,自19世紀後半期開始,歐洲紛紛出現了科學的避孕措施和避孕工具,宮內節育器和口服避孕藥就是當時誕生的顯著成果。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普遍形成了“不與無性經驗者結婚”的熱潮,到1980年代,美國年輕女孩中已經很少有處女了。
西方性解放的歷史根源主要是個人成為社會主體。在封建社會裡,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位,家庭成員的集體力量成為獲得財富的主要條件,但是在工業社會中,家庭的作用減弱了,每個生產者都以個人的身份參與生產,個人的地位和作用顯得特別突出,在這種背景下,家庭成員的相互關係日益平等化、獨立化和情感化,個人的充分獨立性成為社會活動的基礎。正是因為性解放具有科學合理的現實基礎,於是逐步得到了西方各國法律上的認可。

表現形式

性解放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城市青年不婚而居,有的像事實婚姻一樣長期共同生活,有的是短暫同居後友好分手,美國主要表現為婚前性行為

代表

國家

法國

法國在1968年五月風暴運動留下的最重要遺產也許是社會道德風氣的徹底改變,與40年前相比,法國人當今的性生活觀和夫妻行事方式,出現了翻天覆地的差別。而今,婦女普遍避孕節育、個個尋求歡樂權、二人世界的限制被打破、婦女獲得解放、同性戀關係得到社會認同、黃色淫穢問題被一般性看待,連初國小生都“坦率追求性愛”。密特朗總統前高級顧問雅克·阿達里提出未來婚姻觀的關鍵是“多元情愛、多頭結合和多邊忠貞”,聲稱人類社會尚需打破這最後一個禁忌,便可邁入男女間廣施“博愛”。

美國

美國人之所以搞“性解放”,初衷並不是要搞什麼性濫交、性交換。而是想通過“性”的“解放”,來緩釋“家庭”這一“社會細胞”的存在。社會學家們計畫進行”性解放”運動,來消除“家庭”這最後的功能。然而,事與願違。該事件的進展導致了負作用。實驗導致了社會問題,甚至是社會的災難。愛滋病的蔓延和此事件似乎也牽上了干係。“性解放”被斥為“過街老鼠”。被認為是對人性,特別是對女性(權)的褻瀆。美國人也吸取了教訓,重新致力於“貞操”觀念的灌輸。

人物

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1934年9月28日-)法國電影女明星,暱稱“BB”,有時也被稱為“性感小貓”。

芭鐸出生於巴黎,少女時便以美貌聞名,被時尚雜誌ELLE發掘擔任模特。1952年,她身著比基尼出演首部電影《穿比基尼的姑娘》,一舉奠定自己性感女神的地位,也使得比基尼迅速流行。同年,她開始與羅傑·瓦迪姆同居。1956年,她出演瓦迪姆的電影《上帝創造女人》 ,大膽暴露的表演使得她在美國的知名度急劇上升,一時與瑪麗蓮·夢露風頭無兩,被視為性解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化

《花花公子》創始人休·海夫納半個世紀前用摺疊的裸體插頁變革了美國的流行文化。有關出售其花花公子公司的談判正在進行中,價格約在三億美元,83歲高齡的海夫納即將放棄自己一手創立的成人娛樂帝國;該帝國在引導美國社會對裸體、性及言論自由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美國雪城大學流行文化研究教授羅伯特·湯普森表示,“這個傢伙是20世紀後半期美國流行文化變革中的重要推手,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創辦了一本印有裸體女性的雜誌。”

1972年,《花花公子》全球發行量達到700萬,但之後隨著海夫納所宣揚的性解放態度變得越主流,市場競爭也變得愈加激烈,雜誌的發行量走上了下坡路。該雜誌後來還有了《閣樓》與《好色客》等競爭對手。而在20世紀80年代,成人影視生意越來越大,到90年代晚期,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網路色情免費傳播,《花花公子》遭遇最為強大的敵手。

在中國

1980年,兩個表面看來與性無關的事物橫空出世了,它們給中國人性觀念的巨變打開了大門。它們就是1980年公布的新《婚姻法》和1980年開始提倡和推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它們改變了我們什麼呢?不僅是核心家庭化,不僅是對於“小太陽”的爭論,而是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第一次合法地、鋪天蓋地般地宣稱:人們之所以過性生活,不再僅僅是為了生兒育女,甚至不允許僅僅為了生兒育女。這個“革命”,在我們中國進行得出奇地迅猛和順利,幾乎沒有人反對過。崔健在高唱著:“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1985年起,兩本書激活了中國的性學。阮芳賦的《性知識手冊》和吳階平的《性醫學》堪稱破禁區之作。當時還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人的房中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30年代出了個張競生,50年代有個王文彬;於是人們似乎突然意識到:性,可以寫了,可以讀了,終於在1988年促成了第一次“性學熱”。

據調查,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持肯定態度的占48%,90年代上升到76%,到了2004年上升到91%——進而得出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的性觀念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91%的比例已經與西方非常接近。舊傳統餘威猶存,新觀念衝擊不斷,在傳統和現實兩種力量的同時作用下,“80後”成為中國第一代必須直面“性開放”觀念的人。

中國《新聞周刊》曾撰文說:中國的愛情生活正處於一種狂歡狀態,重性而輕愛,看重的是肉體的快樂,而不是精神的圓滿。

與性教育

性教育至少應該包含兩大部分:性別教育和性行為教育。而當前許多媒體一談性教育就只限於後者,這就給社會造成了誤導。

1、性別教育至少應包含:性別的社會角色,性生理,性科學,性倫理,性道德,性衛生,……;

2、而性行為教育除了要告訴人們如何正確、愉快地性交之外,還要講透“性”不僅有與動物本能相同的人類的自然屬性,還有反映人區別於動物的社會屬性。

社會危害

愛滋病、墮胎、離婚率攀升
一項調查顯示,70%的北京人有婚前性行為,而1989年時,這個比例為15.5%。在一些大城市,14歲到20歲的年輕人發生首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為17歲,而31歲到40歲的群體則為24歲。
這種新興的性自由帶來了許多消極後果:墮胎的年輕女性人數急劇增加,在2004年,流產女性中有65%是單身,而這個比例在1999年是25%;愛滋病感染率在15歲到24歲的青年群體中的提高令人擔憂。
“性自由”意味著並不需要一定對對方忠誠,一項調查顯示,1/3的都市年輕人認為婚外戀是可以接受的。在2004年,有160萬對夫妻離婚,比2003年上升了21%。
性自由了,婚姻忠誠度低了
“性自由”意味著並不需要一定對對方忠誠,一項調查顯示,1/3的都市年輕人認為婚外戀是可以接受的。在2004年,有160萬對夫妻離婚,比2003年上升了21%。
網路是個危險“性地”
有社會學家認為,1979年起推行的只生一個孩子的計畫生育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性自由的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的潘綏銘教授說:“獨生子女政策摧毀了傳統上宣揚的性的唯生殖目的論。”
網路推動了中國的性解放。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轉向網際網路獲得他們需要的性知識,甚至瀏覽淫穢網站——而這是中國法律明令禁止的。由於缺乏在酒吧認識朋友這種“酒吧文化”,很多網民通過網路交友。調查表明,在中國大約30%的一夜情由網路引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