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

與病毒性心肌炎不同之處為:①冠狀動脈病變突出;②特徵性手足改變;③高熱持續不退。 與風濕性心臟炎不同之處為:①冠狀動脈病變突出;②無有意義的心臟雜音;③發病年齡以嬰幼兒為主。 病程的第一期為急性發熱期,一般病程為1~11天,主要症狀於發熱後即陸續出現,可發生嚴重心肌炎。

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 病因

病因尚未明確。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臨床表現有發熱、皮疹等,推測與感染有關。一般認為可能是多種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或鏈球菌、丙酸桿菌感染。1986年曾報導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上清液中逆轉錄酶活性增高,提示該病可能為逆轉錄病毒引起。但多數研究未獲得一致性結果。以往也曾提出支原體、立克次體、塵蟎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證實。也有人考慮環境污染或化學物品過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 鑑別

返回 應與各種出疹性傳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結炎、類風濕病以及其它結締組織病、病毒性心肌炎、風濕炎心臟炎互相鑑別。 本症與猩紅熱不同之點為:①皮疹在發病後第3天才開始;②皮疹形態接近麻疹和多形紅斑;③好發年齡是嬰幼兒及較小兒童時期;④青黴素無療效。 本症與幼年類風濕病不同之處為:①發熱期較短,皮疹較短暫;②手足硬腫,顯示常跖潮紅;③類風濕因子陰性。 與滲出性多形紅斑不同之點為:①眼、唇、無膿性分泌物及假膜形成;②皮疹不包括水皰和結痂。 與系統性紅斑狼瘡不同之處為:①皮疹在面部不顯著;②白細胞總數及血小板一般升高;③抗核抗體陰性。④好發年齡是嬰幼兒及男孩多見。 與嬰兒型結節性多動脈類的症狀有很多相似之處,但MCLS的發病率較多,病程產短,預後較好。這兩種病的相互關係尚待研究。 與出疹性病毒感染的不同點為:①唇潮紅、乾裂、出血,呈楊梅舌;②手足硬腫,常跖潮紅及後期出現指趾端膜狀脫皮;③眼結膜無水腫或分泌物;④白細胞總數及粒細胞百分數均增高,伴核左移;⑥血沉及C反應蛋白均顯著增高。 與急性淋巴結炎不同之點為:①頸淋巴結腫大及壓痛較輕,局部皮膚及皮下組織無紅腫;②無化膿病灶。 與病毒性心肌炎不同之處為:①冠狀動脈病變突出;②特徵性手足改變;③高熱持續不退。 與風濕性心臟炎不同之處為:①冠狀動脈病變突出;②無有意義的心臟雜音;③發病年齡以嬰幼兒為主。
主要症狀常見持續性發熱,5~11天或更久(2周至1個月),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手中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現潮紅,10天后出現特徵性趾端大片狀脫皮,出現於甲床皮膚交界處。還有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以前頸部最為顯著,直徑約1.5cm以上,大多在單側出出現,稍有壓痛,於發熱後3天內發生,數日後自愈。發熱不久(約1~4日)即出現斑丘疹或多形紅斑樣皮疹,偶見痱疹樣皮疹,多見於軀幹部,但無皰疹及結痂,約一周左右消退。 其它症狀往往出現心臟損害,發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內膜炎的症狀。患者脈搏加速,聽診時可聞心動過速、奔馬律、心音低鈍。收縮期雜音也較常有。可發生瓣膜關閉不全及心力衰竭。作超聲心動圖和冠狀動脈造影,可查見多數患者有冠狀動脈瘤、心包積液、左室擴大及二尖瓣關閉不全。X線胸片可見心影擴大。偶見關節疼痛或腫脹、咳嗽、流涕、腹痛、輕度黃疸或無菌性腦脊髓膜炎的表現。急性期約20%病例出現會陰部、肛周皮膚潮紅和脫屑並於1~3年前接種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現紅斑或結痂。恢復期指甲可見橫溝紡。 長短不一。病程的第一期為急性發熱期,一般病程為1~11天,主要症狀於發熱後即陸續出現,可發生嚴重心肌炎。進入第二期為亞急性期,一般為病程11~21天,多數體溫下降,症狀緩解,指趾端出現膜狀脫皮。重症病例仍可持續發熱。發生冠狀動脈瘤,可導致心肌梗塞、動脈瘤破裂。大多數病人在第4周進入第三期即恢復期,一般為病程21~60天,臨床症狀消退,如無明顯冠狀動脈病變即逐漸恢復;有冠狀動脈瘤則仍可持續發展,可發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臟病。少數嚴重冠狀動脈瘤患者進入慢性期,可遷延數年,遺留冠狀動脈狹窄,發生心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臟病,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日本MCLS研究委員會(1984年)提出此病診斷標準應在下述六條主要臨床症狀中至少滿足五條才能確定:①不明原因的發熱,持續5天或更久;②雙側結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黏膜瀰漫充血,唇發紅及乾裂,並呈楊梅舌;④發病初期手足硬腫和掌跖發紅,以及恢復期指趾端出現膜狀脫皮;⑤軀幹部多形紅斑,但無水皰及結痂;⑥頸淋巴結的非化膿性腫脹,其直徑達1.5cm或更大。但如二維超聲心動圖或冠狀動脈造影查出冠狀動脈瘤或擴張,則四條主要症狀陽性即可確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