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第四中學

忻州市第四中學

忻州市第四中學校創建於1973年,前身為原平鐵路中學,2004年正式成為忻州市教育局直屬完全中學,位於原平市永興南路256號。

基本信息

教育理念

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學校發展初具規模。教學設備齊全,09年正在正在興建的多功能餐廳即將竣工投入使用,學校師資力量雄厚,2007--2009年三年時間,忻州市教育局為該校招聘了將近60餘名優秀青年教師,為教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師隊伍,使得教師資源得到合理最佳化。學校現有教職工120餘名,在校學生1500餘名。該校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發揮辦學特色,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果,為高校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先後有賀雷、劇寧宇等十餘名同學被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知名院校錄取。2008年中考中,政治、歷史、物理、體育四科單科成績名列原平市第一;2009年,在該校生源較差的情況下,七名同學高考達二本線以上,孟國瑤同學的中考物理成績喜獲滿分。與此同時,該校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音、體、美、書法等特色培訓效果顯著。校園文化建設,各類活動豐富多彩。 現如今,該校全體教職工正團結在學校領導班子周圍,圍繞著“創建特色校園文化,打造忻州四中品牌”的辦學總目標。繼續發揚“敬業愛崗,樂於奉獻,自強不息,敢於爭先”忻州四中精神,以求真務實的作風不斷創新,為躋身於忻州市一流中學行列而努力奮鬥。

學校規劃

十二五期間,該校面臨難得的機遇期,根據忻州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學校今年的工作思路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教育教學中心,規範管理,創新實踐,文化引領,典型示範,切實推進德育教育、職工素質、教學質量、服務水平和校園環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為實現“創建特色校園文化,打造忻州四中品牌”的總目標而努力。

建立長效機制,德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繼續實施“牽手工程”,擴大牽手結對的範圍。

“牽手工程”是該校在2010年初提出的,旨在推進學校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舉措。就是要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師師牽手、師生牽手和生生牽手三條途徑,面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德育兩個領域分步進行,以老帶新、以強扶弱、以優助差,讓青年教師、學困學生在短時間內有明顯進步,最終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學校要在更大範圍內開展牽手結對,要選好對象,明確責任,建立檔案,定期反饋。切實把牽手結對活動落到實處,發揮實效。同時,可以嘗試邀請家長參與配合,學校家長定期溝通,通過階段性的對比,使學生家長看到“牽手”的實際效果,看到孩子成長的希望,以此來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

2、抓好學生一日常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是規範中學生日常行為的主要依據,內容雖然沒有變化,但學生卻是流動的。雖然學校一直在做這個工作,但每年都會迎來一批新同學。因此,認真落實《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抓好中學生的養成教育,始終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新的一年裡,政教室、學校團委要有針對性的開展活動,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既要鞏固已有成績,又要有所創新。要抓住重點,善於突破。形成和諧文明的校園風貌,繼續鞏固“平安校園”的榮譽稱號。

3、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六種意識。

外在的表現,源於內在的動力。要抓好中學生的養成教育,首先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學校要明確主題,全員參與,部門聯手,學科滲透。充分發揮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功能,著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集體意識、關愛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節約意識。

4、開展特色班級創建活動,積極探索班級管理的新模式。

班集體是學校管理學生的一種基本形式,如何把班級工作做好,是值得學校真正思考的一個話題。學校將開展特色班集體創建活動,鼓勵並大力支持各個班集體從自身實際出發,由班主任牽頭,任課教師參與,廣大學生建言獻策、認真設計,逐步形成本班級的目標、口號、特色以及管理模式。學校將選樹典型,把有一定的影響、並得到大家的認可班級,在全校範圍內進行學習推廣。

加強學習,認真實踐,職工整體素質提高

1、著力加強幹部隊伍建設。

幹部隊伍是學校工作的引領者,幹部隊伍的自身素質,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新的一年裡,學校繼續堅持中心組學習制度,按計畫參加校長崗位提高班培訓,積極選派中層幹部和教研組長外出交流學習,定期開展專題講座,充分發揮教研組長在常規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不斷提高幹部隊伍的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

2、努力提高師德水平。

在新的一年裡,學校將不斷加強教師的政治思想、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大力弘揚“敬業愛崗、樂於奉獻、自強不息、敢於爭先”的四中人精神,促進教師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教師愛教樂教、教書育人的熱情,推動師德建設工作科學有效,為該校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大力培養學科帶頭人。

學校將大力支持教研組的創新發展,各教研組要大膽開拓,從學生實際和學科特點出發,規劃出本組、本學科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並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學校要選樹幾個富有特色、成績突出的教研組作為典型,予以大力扶持。學校將出台相關政策,培養學科帶頭人,鼓勵教師鑽研業務,潛心教學。為願學習、肯鑽研、善教學、有成績的教師搭建更開闊的平台、創造更優越的條件,讓他們有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

4、逐步選拔青年管理人才。

當前,學校職工年齡結構不夠合理,35歲至45歲之間幾近斷層,35歲以下的職工數超過一半,培養選拔青年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已經成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在今後一段時間,學校將更加關注青年職工的發展,給更多的機會,壓更多的擔子,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逐步形成合理的管理梯隊。

5、建設一支業務精良的班主任隊伍。

該校現在的班主任隊伍非常年輕,35歲以下的占絕大多數,經驗不足,方法簡單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班主任隊伍建設仍然是一項重要工作。我們要充分發揮老班主任的傳幫帶作用和優秀班主任的示範影響作用,有效利用校內和校外兩種資源,採取內部培訓、外出學習、經驗交流、牽手結對等多種形式,儘快提高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在工作中,要大膽依靠班主任,敢於放手讓班主任獨立開展工作,力爭在近幾年內讓所有的青年教師都有班主任工作的經歷,並能勝任班主任工作。

大膽嘗試教學改革,穩步提高教學質量

1、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國中課改已經進行了多年,高中課改也接近一輪。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敢於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並不多。在新的一年裡,學校將倡導各學科教師廣泛地、大膽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嘗試,要切實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因材施教,以學生主動求知、提高能力為目標,積極採取新穎的、學生樂於接受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逐步形成新的教學評價機制。

學校將改變單純以中高考為依據的教學評價機制,逐步建立以教師綜合考核為基礎,以學情調查和調研測試成績為重點內容的常規評價機制,重視過程,更重視結果;重視教情,更重視學情。教務室、教科研室要認真籌備,有組織地開展靈活多樣的調研考試,公布結果,及時反饋,並將結果納入教師的綜合考核成績之中。

3、認真實施“牽手工程”。

在教學領域實施“牽手工程”,既包括新老教師的師徒結對,也包括學生之間的友好結對,還包括師生之間的重點結對。結對是形式,落實工作、開展活動才是內容。新老教師的師徒結對主要由教研組完成,學生之間的友好結對主要由班主任完成,師生之間的重點結對主要由教務室完成。最終實現青年教師、學困學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4、結合新課程改革,開闢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新途徑。

新課程改革十分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對新知識的體驗過程。新的一年裡,學校不僅要積極開好各科實驗,更要積極探索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新途徑,要充分利用寒暑兩假和周末時間,有組織地開展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要充分利用校內有限資源,創建各種學生社團組織,積極開闢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校園陣地,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5、成立招生工作小組,抓好招生工作。

招生工作直接關係學校的教學質量。學校將成立招生工作小組,定計畫,早動手,責任到人,責任到片,責任到校,按照上級有關規定,結合該校實際,積極籌劃,宣傳到位,把更多的優秀學生吸引到該校來就讀。

四、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工作的實效性。

行管後勤部門繼續堅持“工作就是服務”的理念,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務,為廣大師生服務,切實解決職工的後顧之憂。按時啟用科技樓和室外衛生間,力爭完成校園操場硬化和校園幹線電路的改造工程,分步完善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和專用教室的設備,按計畫完成供暖設備配套改造工程,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將更加關注廣大師生的身心健康,充分發揮文體中心和校內其它各種活動設施的功能,採取更多的形式,開展更多的活動,在工作學習之餘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娛樂活動條件。

五、依靠文化引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創建特色校園文化”,是該校發展的主要目標。“校園文化”,最主要的內容是教學文化,就是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此外還應該包括文明言行、文體活動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教育與引導。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將繼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舉校園文化大旗,走特色發展之路”,多渠道培養,多方向發展。在教給學生更多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有文明言行的同時,將繼續擴大小培訓類別,增加參訓人員的數量。將繼續利用校園文化節這個平台,給廣大師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依靠文化的引領,去營造朝氣蓬勃的校園新風,培養昂揚向上的校園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