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輔博物館

德輔博物館

德輔博物館是經遼寧省文化廳批准的朝陽首家民間博物館。博物館經營宗旨是:弘揚家鄉紅山文化,保護為主。

基本信息

博物館簡介

“德輔”一詞源於楚辭·屈原·《離騷》之“皇天無私,覽民德焉錯輔”意為:“皇天沒有私心,唯有德者而輔之”因吾館的宗旨為:弘揚家鄉的紅山文化,保護紅山文化的民間遺存。實為積德家鄉和社會之舉,故取“德輔”為名。

德輔博物館是經遼寧省文化廳批准的朝陽首家民間博物館。博物館經營宗旨是:弘揚家鄉紅山文化,保護為主。非盈利性質的面向社會公眾展示。主要業務範圍:文物、藝術作品收藏、鑑定、編輯、修復、保管及陳列展覽;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與方法研究;文物檔案資料管理與研究;文物宣傳與歷史知識普及、培訓等。業務範圍:文物、藝術作品收藏、鑑定、編輯、修復、保管及陳列展覽;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與方法研究;文物檔案資料管理與研究;文物宣傳與歷史知識普及、培訓等。主要展示內容分為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四大類;以及這一時期的全景再現,有圍獵、生活、制陶、制玉、捕魚、農耕、祭祀等物景博物館房屋產權、裝飾以及藏品均為館長王冬力出資,位於朝陽雙塔古街9—15號,四層,建築面積750㎡。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內容:地下一層:為距今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的全景再現,有圍獵、生活、制陶、制玉、捕魚、農耕、祭祀等場景。地上一層:為石器展廳,所展石器為史前新石器紅山文化時期。斧、鉞、鏟、棒、鑿、球、鏃、磨盤、杵等近四百件展品。地上二層:為陶器、骨器、玉器展廳。所展藏品均為紅山文化時期:陶器:近百件;骨器:近百件;玉器:近三百件;其中不乏精品乃至國寶級藏品。

館長簡介

王冬力
遼寧 朝陽人
德輔博物館創建人,1967年生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畢業。現任朝陽市方正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經理、朝陽設計院工程勘察公司經理、朝陽市第九屆人大代表。王先生多年致力於紅山文化的研究和收藏。先後在專業刊籍發表多篇論文。2007年曾出版首部石器類收藏專著紅山石器》,2009年第二本關於紅山文化收藏的紅山實器已正式發行。被家鄉人稱為“紅山文化的守望者”

profileDong li wang born in 1967 Chao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He is the establisher of the De fu Museum and has been engaged in Hongshan Culture for many years.Wang Wrote a book named <Hongshan stoneware>Which is the first book on the stoneware in China.He was called "the watchman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展區分布

石器展區

石器:是指以岩石為原料製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的主要生產工具,盛行於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器出現前,共經歷了二三百萬年,屬於原始社會時期。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新舊石器時代之間列出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這種石器利用石塊打擊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狀的石器。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新石器時代盛行磨製石器,這種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礪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鑿、刀、鐮、犁、矛、鏃、磨盤、杯、錘及動物、人物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是鏡面狀。紅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末期(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約4000年)能見少數刀、鑿等銅器。夏商之後人類社會進入了階級社會,但夏商甚至更晚的一段時期內,石器仍作為重要工具使用。囿於礦體的開採、溶煉、鑄造等技術水平,當時的金屬工具、武器不少還是承襲磨製石器形發展而成的。石器中的斧、錛、鏟、刀、戈、鐮、鏃、矛頭等器形,不但是青銅器的祖型,甚至影響到鐵器,值得注意的是,金屬器產生以後,某些磨製石器又直接因襲青銅器的形制,如鉞、戈、劍、斧等。

玉器展區

玉器:紅山文化最為世人所關注的是其發達的玉文化。玉器在“紅山諸文化中”是最為耀眼的明星,在距今五千多年的紅山文化時期,精美的玉器被遠古先民們賦予了更高的社會功能,已超越一般裝飾品,附加上社會意識,成為統治階級或上層人物“德”的象徵。

陶器展區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
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紅山時期陶器無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器型有:罐、缽、瓶、豆、碗、盆、盤、瓮、斜口器和筒形器以及動物、人物塑像等。

場景復原區

為了追求新、奇、真的效果,本館設定了距今五千年史前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生產、生活、狩獵、祭祀等場景。採用聲、光、電、繪畫等寫實手段,全面地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給參觀者以強烈的感觀效果。令參觀者仿佛置身於刀耕火種原始部落生活的環境當中。通過近距離的接觸,讓參觀者切實感受到史前我們的祖先在疾病、洪水、猛獸侵襲的惡劣環境中辛勤勞作、團結協作發揮驚人的聰明才智,頑強地生存,並且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曙光。
該區是參觀的首個單元,實景的布置是為了實物參觀預先做的鋪墊。

展區布置

地下一層:為距今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的全景再現,有圍獵、生活、制陶、制玉、捕魚、農耕、祭祀等場景。
地上一層:為石器展廳,所展石器為史前新石器紅山文化時期。斧、鉞、鏟、棒、鑿、球、鏃、磨盤、杵等近四百件展品。
地上二層:為陶器、骨器、玉器展廳。所展藏品均為紅山文化時期:陶器:近百件;骨器:近百件;玉器:近三百件;其中不乏精品乃至國寶級藏品。

展覽與藏品

陶製女人像

此藏品造型獨特,整體為女性,五官清晰獨特,圓眼、雞冠鼻,頸部打兩排圓點表項飾,頭髮捲曲,雙乳高聳,無臂,身形婀娜,腳趾明顯。這個奇怪的女性人像,打破了我們對紅山人的想像,展示了紅山人天馬行空式的藝術想像力和表現力,無臂的維納斯被世界認為是美的象徵,把這尊無臂的紅山女神像稱為“東方維納斯”實至名歸。

骨笛

這件骨笛由鶴類動物的尺骨製成,屬於泛紅山文化趙寶溝文化時期的樂器,距今約6500年。笛管呈乳白色,全長28厘米,外徑2厘米至4厘米不等,其上有不等距的5個音孔,音孔直徑約0.3厘米,可發出(1.2.3.5.6)五聲音階。整件骨笛製作精美,形制規範,堪稱同時期遺存中保存最完整音樂實物。

紅陶熊首

該熊首為紅陶燒制,通體中空,雖然只塑造了耳朵和嘴,但通過對熊昂首怒吼形態的準確把握,完整的展現出熊的威猛特徵,造型逼真,刻畫傳神,充分體現了紅山先民非凡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圓雕骨人

該器整體採用圓雕技法,自然真實,風格古樸。骨人面部五官清晰,雙目圓凸,嘴部誇張,表情虔誠,雙手張開置於胸前,與牛河梁出土的玉人表情和手勢如出一轍。

獸面紋玉琮

此獸面紋玉琮為矮圓柱體筒形。青色地方玉質地,周身滿沁,燈光下,內部可以看到牛毛紋狀的沁色。打磨光滑。孔為兩邊對鑽,孔內台階明顯,為管鑽痕跡。該琮以二元連續法,兩兩相對組成四個一模一樣的獸面。造型獨特,製作精美,獨具匠心,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參觀指南

博物館地址: 中國 遼寧省 朝陽市 雙塔古街9-15號

博物館主頁:www。 cydfbwg 。com

參觀須知

1、開放時間8:30-17:30(如有變動將另行公告)。
2、請觀眾進館時配合工作人員做好安檢工作,服從館內工作人員指引,有序檢票進館
3、嚴禁攜帶易燃易爆品、管制刀具和各類棍棒等器具入場。
4、場館範圍內嚴禁吸菸。
5、請文明參觀。勿在場館內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大聲喧譁和打鬧。
6、嚴禁攜帶寵物入場參觀。
7、團體觀眾請到團體接待處辦理有關參觀手續。

紅山文化簡介

紅山文化因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而得名。紅山在蒙古語中為“烏蘭哈達”,烏蘭為赤色、紅色之意。哈達意即山峰。
赤峰這個名字也是由此而來。按照考古學文化命名的慣例,一種文化往往來自於該文化中最先發現的遺址的地名。
紅山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之一。其主體分布範圍在內蒙古的東南部和遼寧的西部地區,年代為距今6500-5000年。紅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出色地承繼了本地區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同時又對夏家店下層文化起到傳承的作用,因此被統稱為“泛紅山文化”。
1906年—1908年
日本考古學家鳥居龍藏來到喀喇沁王府調查了赤峰北部英金河畔的幾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但沒有對紅山本身的遺址進行調查。只是進行了地面採集,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60餘處。1914年,發表了《東蒙的原始居民》一文。
1919年—1924年
法國著名學者桑志華和德日進來到了紅山前的新石器遺址上進行了地面調查,並採集了一些文化遺物。
1930年
中國考古學家梁思永,對西遼河流域古文化遺址進行了調查並著《熱河查不乾廟林西雙井赤峰所採集之新石器時代石器與陶片》一文。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關東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四個月之內東三省淪陷。
1932年2月25日
日本軍隊繼續進犯熱河省各縣。
1932年3月2日
日軍侵占赤峰、並對紅山文化區域軍事戒嚴。
1932年—1935年
日本考古學家濱田耕作發掘了赤峰紅山後的古文化遺址。共挖掘兩處遺址,31處墓葬,出土人骨29具,動物骨20具,陶器16件,玉石珠380顆,骨器33件。共帶走1000多件採集品。現存於日本京部帝國大學。1938年整理出版了《赤峰紅山後》一書。
1954年
我國著名學者尹達先生把赤峰紅山後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正式第一次命名為“紅山文化”。
1979年
遼寧喀左縣東山嘴正式發掘,認定其為一處宗教祭祀遺址,而且還發現了女性人體雕像。紅山文化終於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轟動。
1982年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內蒙古敖漢旗文物部門在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遺址上發現一種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8000年。在學術界被譽為“華夏第一村”。
1982年冬
文物普查發現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村的新石器時期遺址。距今約6800年挖掘出“鹿首龍紋陶尊”及“中華第一鳳”。
1984年
遼寧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正式挖掘,牛河梁遺址屬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建平縣與凌源市交界處。在東西約1萬米、南北約5千米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祀和積石冢群。牛河梁遺址位置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四通八達的中心部位,具有紅山文化“聖地”的性質和政治中心的規格。發掘出了大量製作精美的玉器,主要有:玉豬龍、玉鳳、勾雲形玉佩、馬蹄形玉箍、玉龜、玉璧等,尤其動物形玉,是構成紅山文化玉器群的核心。一些動物玉器大都被抽象化,或做了誇張處理,並且極具神秘感,它們都是先民們特意以玉製成的具有某種超自然力的圖騰象徵物。而且這些玉器大多與神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有著密切的聯繫。而陶製女神像的出土更是被學術界譽為中華母祖的象徵。這一切皆表明紅山文化正是複雜社會進入“古國”階段。在中國典籍中,中華文明一向被形容為“上下五千年”,然而自現代考古學建立以來,能夠證明存在的地下證據只能將中國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紅山文化的發現證實了中國確實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因此提前了一千多年。
1994年—1995年
內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被發現並挖掘,距今3500-4000年,是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時期。

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不但創造了農牧業生產工具,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人類文明,紅山文化的歷史沉澱較為厚重,其豐富的內涵需要我們甚至幾代人去為之努力探索,相信終有一天紅山文化的光芒將照耀全人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