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氣候變化峰會

德班氣候變化峰會

她說:“美國雖然面臨挑戰,但是廣大開發中國家都在積極為應對氣候變化制定政策,採取行動,已開發國家也要切實承擔責任。 大會通過的4份決議,體現了開發中國家的兩個根本訴求:已開發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一步減排;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肯特在參加德班氣候大會期間就多次宣布,《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明年底到期後,加拿大將不再更新對其的承諾。

簡介

德班氣候變化峰會,簡稱“德班會議”,是即將於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開的全球氣候變化大會。本次德班會議將作為哥本哈根會議坎昆會議的延續,大會將面臨坎昆協定的具體落實、京都議定書的存續、達成第二承諾期協定等具體任務,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都在為推動德班會議能取得積極進展而努力。 京都協定2012年底期滿﹐它有37個工業國家簽署國﹐協定承諾在5年間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協定期滿後﹐所有簽署國都要評估減排成績﹐比對已減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否達到低於90年代水平6 %的成績。京都協定還有1年期滿﹐南非德班會議的焦點自然集中在新環保協定上。

開幕

當地時間11月2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開幕。

德班難題

坎昆氣候階段性談判雖已塵埃落定,但最為核心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談判遠未結束,能否簽署正式國際公約最終的懸念留給了2011年的南非德班會議,顯然談判到了最關鍵、最緊迫的最後階段。

坎昆會議堅持了“雙軌制”談判機制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並在落實援助資金、技術轉讓等開發中國家較為關心的問題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其成果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肯定。但與此同時,由於少數國家堅持反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在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第二承諾期問題上,《坎昆協定》表述的“及時確保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之間不會出現空當”卻顯得有些含糊其詞,導致後期談判充滿懸念。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期限將至,然而看起來最終談判達成各方都同意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約定十分艱巨,甚至不能排除出現“空白”。但另一方面,談判的最後階段出現峰迴路轉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不可過於悲觀。畢竟,一旦2011年德班談判“無果而終”,應對氣候變化將有可能形成“無為而治”的局面,因此各方都不敢怠慢,尋求新的途徑或以過渡方式維繫談判走下去的可能性極大。由此,對2011年德班談判最終結果的預測無非有兩種可能:或是達成一個折中和留有餘地的過渡性協定,以填補“空白”;或是延緩談判進程。總之,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必將有很長的路要走,談判也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各國間的不斷協商和磨合。

各國態度

德班會議是國際氣候談判的又一次重要會議。國際社會對此次會議高度重視,會議之前有關國家就紛紛行動起來,通過多邊和雙邊斡鏇等方式給會議預熱、通氣。
2011年以來,有關方面已先後在曼谷波恩巴拿馬召開了氣候變化談判非正式會議,強烈呼籲各國加強“誠意談判”,為推動德班會議取得預期成果做出努力。與曼谷和波恩會議相比,巴拿馬會議進展明顯,增添了人們對德班會議的信心。8月,非洲國家領導人把在開普敦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非洲會議作為舞台,呼籲非洲國家團結合作,統一立場,促使大會獲得成功。9月初,太平洋島國在紐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召開峰會,呼籲太平洋島國論壇成員國和國際社會就氣候變化等問題加強合作。
歐盟領導人秋季峰會10月23日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就德班會議達成歐盟內部統一的談判立場,與會歐盟領導人一致表示在一定條件下,歐盟願意認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在去年坎昆氣候大會成果的基礎上,努力促成德班大會取得均衡而又卓有成效的結果。歐盟領導人上述表示對德班會議來說算是一件好事,有助於提升人們對德班會議的期待和信心。
11月,美國氣候變化特使和歐盟委員會氣候變化官員先後對中國進行穿梭訪問,與中方就氣候變化問題展開磋商,為德班會議的召開做好先期準備。作為氣候談判的重要參與者,中國政府對談判一直持積極立場,一再表示願意與各方一道推動德班國際氣候會議取得積極、全面和平衡的結果。
然而,由於各方利益訴求不同,特別是一些已開發國家責任缺失、遲疑消極,使得德班會議仍然面臨許多難題。首先,《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和第二承諾期能否有機銜接,是判斷德班會議成功與否的核心指標。然而一些已開發國家並不願意接受第二承諾期,試圖抹殺國際社會在氣候談判中業已取得的成果,另建一套符合一己利益的全新框架和原則。對此,開發中國家予以堅決拒絕。其次,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承諾的資金和技術援助缺乏保障機制,難以落實,特別是有關2013年後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目前還是零,談判任務異常艱巨。再次,已開發國家減排指標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已開發國家在坎昆會議期間提出的中期減排指標低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的25%至40%的減排要求。已開發國家如不能承諾大幅度提高其減排水平,必定會極大阻撓談判進程。
當前,從各國紛紛預熱德班會議看,應對氣候變化,踐行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和世界各國共識,國際社會在應對全球變化問題上的熱情並沒有減退,但是光有熱情還遠遠不夠,現實更需要有關國家拿出具體行動來,特別是已開發國家更應該兌現承諾,按照“巴厘路線圖”的授權,推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在實施方面邁上新台階,以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11月11日,中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表示,國際氣候談判比較艱難,但依然有辦法解決困境,根本出路在於堅持“巴厘路線圖”軌道,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蘇偉同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長期的過程,即便德班會議無法取得預期成果也非“世界末日”。

社科院綠皮書

11月11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表示,由於談判形勢的複雜性和艱巨性,世界各國對年底南非德班會議的預期普遍不高。德班會議國際社會關注的最大焦點將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是否存在以及以何種方式存在等問題。
綠皮書指出,各國利益訴求不可能在短時間發生根本改變,立場離散的趨勢也不會改變,“艱苦爭奪”將貫穿德班會議談判全過程。德班會議期間,已開發國家談判訴求相對一致,即不願多出錢、出技術,更不願單方面提高減排目標的趨勢將繼續。開發中國家由於社會經濟狀況不同,利益訴求和關注重點差異很大,有的高度關注氣候安全、有的關注資金、有的關注發展。
2012年底,《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行將結束。儘早確定2012年後的國際氣候制度,對締約方有利,有利於實現環境安全,減少氣候風險。綠皮書認為,開發中國家在德班會議上應團結一致,要求歐盟等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繼續參與《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綠皮書還指出,去年底舉行的坎昆會議打破了哥本哈根會議後國際談判進程停滯甚至倒退的僵局,為國際氣候談判注入了信心。但在關鍵的具體內容層面,締約方依然“南轅北轍”。在共同願景、減排目標以及《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等焦點問題上,坎昆會議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哥本哈根大會以來,國際氣候談判陷入困境。綠皮書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國內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立法停滯。如果一味等待美國國內立法的支撐,在核心問題上取得突破必然舉步維艱。國際社會的耐心等待,並沒有給美國促進國內立法推動談判進展施加太大壓力,這種被動等待促使美國更加習慣了拖延和逃避承諾,並試圖將國際關注焦點轉移到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行動方面。

中國表率作用

2011年既是全球氣候談判的關鍵之年,也是中國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在氣候談判中發揮積極作用,堅持不懈地履行節能減排承諾,一方面以自身的行動和表率大力推動氣候談判進程,一方面為落實“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起好步。
氣候變化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國家的範疇,任何國家都不應該也不可能置之度外,中國同樣身在其中,在氣候談判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備受國際關注。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一方面需要和已開發國家加強廣泛合作與協調;另一方面要為開發中國家爭取更多的發言權;國際社會也希望中國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顯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被歷史性地推上了國際社會的前台,在談判中不僅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又面臨著國內與國際的雙重壓力。
首先,中國需要有步驟地切實落實“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節能減排,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其二,隨著中國在氣候變化談判中影響和作用的凸顯,中國承受的大國國際責任壓力越來越大,一方面要直接面對來自已開發國家的壓力,另一方面需要與其他開發中國家保持協同,在談判中既要堅持“雙軌制”談判機制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又要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加強協調,避免談判重蹈屢陷困境的覆轍,保障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行動順利展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博弈和碰撞中,這條主線不會變,這也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定位。
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到45%,已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大戰略納入了“十二五”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構想和規劃為未來全球行動做出了表率。
中國將兌現自己的承諾 採取行動
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與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而《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即將於2012年到期,可以說南非德班氣候變化大會是形成針對第二承諾期的國際法律協定的最後一次機會。難怪有人稱,德班將是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必須要有,開發中國家在這一點是明確的也是一致的,也是堅定的,因為現在世界上所有各國,包括已開發國家都對自己在2020年前的減排目標做出了承諾。現在的問題是兌現自己的承諾,採取行動。
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頻頻接觸各國,協調立場,力爭德班會議能取得成功。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基礎四國”第9次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中方認為,延續京都議定書,已開發國家儘早確定對於第二承諾期的具體的指標,這個對於德班會議取得成功是至關重要的,中方將就有關問題和相關國家的部長進行深入的討論。
中國淘汰白熾燈一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萬噸
11月1號,我國淘汰白熾燈路線圖正式啟動。這份制定周密的路線圖一共分為五個階段,到明年9月30號為過渡期,僅需做好淘汰前的準備工作。此後,普通照明白熾燈將按照瓦數由高到低逐步淘汰,到2016年的10月1號起,白熾燈將基本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謝極:第五階段是從2016年10月1日其禁止進口和銷售15瓦以上普通照明白熾燈。使用高效照明產品替代白熾燈,預計可形成年節電480億千萬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萬噸的能力。
中國千萬隻白熾燈被高效節能燈所取代,一年節電超過480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萬噸。中國宣布淘汰白熾燈路線圖恰恰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德班會議開幕之前。謝極直言不諱,這樣做,就是為了顯示中國政府大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減排效果將成幹部政績考核重要指標
“淘汰白熾燈路線圖”啟動的八天后,11月9號,《“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未來五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被分配給了省、區、市,減排的效果也將被看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在《“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已經確定了分解到各省區市的具體的指標。基本依據是參照了節能目標的分解的考慮。也考慮到不同地區的情況,包括不同地區可再生能源的優勢的情況,包括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綜合確定了各地區碳排放強度下降的分解方案。

兩大陣營分歧

11月29日,加拿大政府在此間表示,加拿大不會延續京都協定,但承諾在京都協定新一輪氣候環保談判中﹐它不會阻撓其他國家重申京都協定。此外日本也曾表示將不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氣候環保會議主辦國南非指摘加拿大﹐說它沒有誠意談判﹐又說它不投入德班會議。
加拿大環境部肯特29日說﹕“我們不會阻攔那些願意簽定第二份京都協定的國家﹐誰想延續京都協定﹐可作第二次京都承諾。但我們會說﹐應簽新協定﹐超越京都協定”他說﹐加拿大不會延續京都協定﹐因為協定成員國沒有包括美國等大國在內的全球最大排放量的國家。
德班氣候大會南非代表團團長、南非水利與環境部部長埃德娜·莫萊瓦12月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作為東道主,南非將努力推動各國簽署《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已開發國家應切實擔負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莫萊瓦說,德班氣候大會進入第四天,從討論進程上看,確實取得一些進展,但是離最後結論還為時尚早。幾天來,各國代表在是否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綠色氣候基金以及技術機制建設等方面充分陳述了觀點。
她說:“作為非洲國家,南非的立場一向很明確,我們認為必須嚴格執行坎昆氣候大會決議,儘快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她表示,非洲是溫室氣體排放最少的地區,但是卻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到2020年,非洲糧食產量可能要減產50%,因此,“簽署《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對於非洲而言至關重要”。
她認為,必須按照坎昆氣候大會決議,在《京都議定書》法律框架內實現減排目標。“本次德班氣候大會必須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存續問題上作出決定,也必須對綠色氣候基金進行基本的規劃和設計”。
談到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成績,莫萊瓦表示非常讚賞。她說:“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而且採取了必要和切實的行動,尤其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同時,她對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立場表示失望。莫萊瓦表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與責任。1992年地球峰會制定了“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這意味著已開發國家不僅有減排的責任,而且需要承擔因其歷史排放而給開發中國家帶來損害的責任。
她說:“美國雖然面臨挑戰,但是廣大開發中國家都在積極為應對氣候變化制定政策,採取行動,已開發國家也要切實承擔責任。這就是‘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
莫萊瓦對德班氣候大會取得積極成果表示樂觀,並認為儘管談判會有曲折,但最後必將達成一個平衡、公平和可信的協定。

商界領袖呼籲

日前,一些世界最大的公司聯合起來“緊急呼籲”各國政府行動起來,在即將舉行的德班聯合國年度氣候峰會上針對氣候變化達成“穩健、公平和有效的協定”。
來自能源、金融、零售、製造業的200多家公司通過了一項聲明,呼籲“足以推動必要減排的碳價格”和“終結化石燃料補貼”。這些企業分布在巴西、智利、歐盟、香港墨西哥、亞洲、東南亞、南非和美國等29個國家。這些企業呼籲各國政府在停滯多年的氣候變化談判中“打破僵局”。目前富裕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針對各種問題陷入拉鋸戰,例如2012年底《京都議定書》到期後是否繼續生效,以及是否拿出數十億美元資金幫助貧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殼牌、聯合利華、樂購、強生、理光、西麥斯、寶潔、萊利銀行勞合社銀行集團和淡水河谷公司在內的各大企業均表示,他們贊同新成立的“氣候行動企業領導人網路”發布的《2°C挑戰公報》。
各公司表示,他們發布公報是為了對參加峰會的各國政府施加影響。
這些企業警告說:“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C以內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各國政府如果不採取行動,將面臨‘永久性損害自身信譽的風險’。”他們聲稱:“就去年坎昆會議達成的共識,2°C溫控視窗幾乎已經關閉了。國際能源機構已經確認,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是史上最高,而且仍在上漲。按照目前的進度,即使拿出強有力的政策和行動來防止氣候變化,我們仍將跨過2°C的邊界。”聲明警告稱,如果沒有一個全球性的協定,“企業在進行投資時將缺乏足夠的清晰度和確定性,因此難以充分發揮潛力”,而正確的行動將“保障低碳排放經濟更有彈性、更有效,而且降低低碳經濟在全球經濟震盪中的脆弱性。”
企業界呼籲各國政府在德班達成一項國際協定,以滿足以下要求:一個經過改革的清潔發展機制,在提供有效的金融流動的同時保護環境成果;清潔發展機制允許開發中國家項目獲得認證減排額度,每個額度相當於一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認證減排額度可以進行交易和銷售,可被工業國家用於滿足《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目標;成立技術轉讓和轉化委員會;成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綠色氣候基金。
企業界同時要求所有政府採取以下措施:設定一個足以驅動必需減排量的碳價格;制定有效的氣候變化應對方案;增加用於創新、投資和低碳發展的資金投入;幫助企業和消費者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以減少排放;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政府採購,以及以鼓勵低碳技術創新為目的的針對智慧財產權的新思維;行動起來保護和增加森林及其他土地碳匯;通過國際協定建立和維持強有力的機構,包括改革後的清潔發展機制和可操作的綠色氣候基金;結束對化石燃料的補貼。

美方意在攪局

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締約方討論綠色氣候基金過渡委員會提交的基金設計草案時,美國代表提出,要對案文做深度修改,導致會議無法達成基本共識。隨後一些國家又提出各自的問題,會場混亂,主持會議的本屆大會主席、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部長馬沙巴內宣布暫停會議,先進行更多私下磋商。
美國這次“攪局”並非偶然,實際上是它近年來對綠色氣候基金消極態度的反映。德班氣候大會開幕以來,它雖然不明說反對綠色氣候基金,但試圖通過在次要問題上挑起爭議來拖延、破壞整個議程。
12月2日當地時間下午歐盟和美國分別舉行記者招待會,雙方分別重申各自立場,儘管歐盟和美國最近在處理減緩差距上存在分歧,但他們把開發中國家納入強制減排的決心是一致的。歐盟發言人波蘭人托馬斯更是直接指名道姓地說要把主要經濟體“中國和印度”納入強制減排承諾範疇。
美國發言人潘興(Pershing)在今天的發布會上也明確表示沒有開發中國家的參與,美國不會接受任何新的目標。“從我的觀察和了解,主要新興經濟體國家仍然對具有法律效力的減排十分抗拒。在這樣的條件下,美國也不準備承擔任何減排義務。”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回應美國在德班會議上要求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時說,這個問題有點“本末倒置”。他說,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要求,已開發國家要承擔歷史責任,率先大幅度減排,而且要給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開發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開發中國家也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採取積極的應對行動。解振華強調,“挑戰是共同的,所以大家要同舟共濟,各盡所能。”各國要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根據公平、各自能力、保證環境整體性等原則,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會議默認延期

加時衝刺

歷經兩周的談判,德班會議本應該在台北時間10日凌晨到達最後的時間節點。台北時間凌晨2點半,德班當地時間昨夜20點30分,但萬眾期待的一個協定、一個決定、甚至是一個說法,大家都沒有等到。
原定德班會議日程的最後一天12月9號會議日程結束,但是到目前為止會議的兩大焦點議題,一個是與會氣候基金,一個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各方分歧還是比較大,現在各方代表都在深夜裡開會,這個會很可能延續到11日早晨或者有可能10日晚上結束宣布11日早上繼續開會,也就是說相當於會議延期一天,各方的分歧還是比較嚴重的。

現“假草案”

德班氣候大會10日進入“加時賽”階段,各方代表正在為謀求最後的積極成果而磋商,這時有人以東道主南非名義向各代表團散發一份偽造的“決議草案”,干擾了最後議程。
中國代表團官員向記者證實,這份偽造文本與真正的草案文本相差甚遠,有多處違背了開發中國家的利益,但散發者卻聲稱它已被由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國組成的“基礎四國”等幾個重要談判方所接受。當各方代表看出這份文本的造假之處並通知南非時,已經過了半天時間。 “假草案”事件導致原定的最後會議議程被再次推遲。當地時間10日下午,一些代表團已經準備回國,氣候大會的會場德班國際會議中心裡,人少了很多。時間所剩不多,如果議程再次拖延,不排除德班大會無果而終的可能性。

艱難通過決議

各國代表經過數十小時最後“加時衝刺”,4份決議艱難降生,當地時間11日凌晨,德班氣候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通宵達旦的談判工作人員就地休息通宵達旦的談判工作人員就地休息
馬拉松”談判14天
當來自200多個國家和機構的代表經過一晝夜艱難磋商走出會場時,疲態盡顯。這次原定於9日晚結束的大會因各方在部分焦點問題上分歧嚴重,只好拖延兩天后結束。之前,各方已進行了近14天的“馬拉松”式談判。 大會通過的4份決議,體現了開發中國家的兩個根本訴求:已開發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一步減排;啟動綠色氣候基金。《議定書》1997年簽署,是氣候談判進程中關於減排唯一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檔案,第一承諾期將於2012年年末到期。
不完美的“里程碑”
大會要求《議定書》附屬檔案一締約方(主要由已開發國家構成)從2013年起執行第二承諾期,並在明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減排承諾。會議決定正式啟動“綠色氣候基金”,成立基金管理框架。2010年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確定創建這一基金,承諾到2020年已開發國家每年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幫助後者適應氣候變化。 大會照顧到歐盟的主張,即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負責2020年後減排溫室氣體的具體安排。不過,對於歐盟要求在最後決議中加入“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等強硬措辭,大會主席建議採用更加靈活的辭彙,如“進程”和“議定書、法律工具”等。最終,各方接受了這個妥協方式。
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部長馬沙巴內坦言,這些決議“並不完美”,但它們是“里程碑式”的。世界自然基金會能源和氣候部門主管史密斯說:“他們沒有達成真正協定。他們弱化立場,以便所有人都能入伙”。環保人士認為,一攬子決議沒能解決最緊急議題,在減排方面沒能採取更迅速、更深入的行動。如果今後幾年內無法扭轉減排局面,全球可能陷入災難境地。

加拿大已退出

加拿大環境部長彼得·肯特12日在議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使其成為在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閉幕後第一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也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簽署但後又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肯批評自由黨領導的加拿大政府當年批准加入《京都議定書》是“不負責的”,因為它並沒有認真採取行動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他說:“京都(議定書)對加拿大而言已經成為過去,因此我們行使我們的合法權利正式退出”,退出議定書後可以使加拿大免遭議定書規定的大約140億加元(1美元約合1.026加元)的懲罰,這對在當前困難經濟形勢下的保守黨政府來說,沒有其他選擇。
肯特在參加德班氣候大會期間就多次宣布,《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明年底到期後,加拿大將不再更新對其的承諾。他主張應該重新締結一個包括全球主要排放體量化減排承諾的協定。
在肯特宣布之後,一些加拿大反對黨議員指責保守黨此舉對全球防止氣候變暖的努力產生消極影響,也嚴重損害了加拿大的國際形象。據多個環保組織發表的調查報告,加拿大現在是世界上人均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之一,一個重要原因是西部油砂開採經濟利益豐厚,但在轉化為石油的過程中對大氣污染巨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