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壟斷組織

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壟斷組織

正文

1939年以前控制德國經濟、政治生活的各種壟斷性集團。主要是在德國煤、鋼、化學、電氣、汽車、電力、銀行等部門中一批最大的私人壟斷組織和國家壟斷組織。
德國壟斷組織形式早期以卡特爾為主,1911年達到550~600個。從20世紀初起,不少卡特爾逐漸具有辛迪加性質,並在一些主要部門中,相繼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康采恩。有些部門往往被一兩個壟斷組織所控制。
重工業中的最大壟斷集團 聯合鋼鐵股份公司(Ver-einigte Stahlwerke AG)1926年 1月由蒂森康采恩所屬企業、萊茵鋼鐵股份公司、萊茵-易北聯合公司、范·德爾·齊彭公司等聯合組成,1933年改組後,蒂森集團在托拉斯中取得完全控制地位。1871年 4月,A.蒂森(1842~1926)創立蒂森聯合公司,同年又在魯爾開設蒂森軋鋼公司,它們後來成為蒂森康采恩。蒂森軋鋼公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採礦、冶金聯合企業之一。老蒂森死後,其子 F.蒂森(1873~1951)繼承父業,與其他集團聯合組成聯合鋼鐵股份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它是德國和整個資本主義歐洲生產能力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採礦-冶金托拉斯,控制著幾百家企業,資本超過40億馬克,擁有工人和職員約40萬人。
克虜伯康采恩(Krupp) 1811年由F.克虜伯(1787~1826) 創立,專門從事鑄鋼生產。1826年老克虜伯死後,公司由其子孫世代繼承。1842年公司採用坩堝鋼製造大炮,從此成為普魯士和以後德國軍隊的主要軍火供應商。19世紀末以來,該公司是魯爾最大的軍事冶金壟斷組織。1903年,公司轉為股份公司。1943年12月,按照希特勒命令,公司改為由克虜伯家族獨掌,定名為弗里德里希·克虜伯第一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擁有150多家企業,職工25萬人,其中9.3萬人是從國外擄來的工人和戰俘。
克勒克納康采恩(Kloeckner-konzern) 主體企業之一是克勒克納-洪堡-多伊茨股份公司,創建於1864年,是德國最大的發動機製造公司。這個康采恩是魯爾鋼鐵巨頭之一,又是一個主要機器製造業壟斷組織。
漢尼爾康采恩(Haniel) 它參與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幾家重要的煤鋼和機器製造企業。其中最重要的是1810年組成的古特霍夫農冶煉公司。19世紀下半葉,該公司開辦煤礦和冶金廠,到1905年職工增至二萬人。此後,漢尼爾康采恩自己以及通過上述公司,又收購參與了一系列冶金、電氣、採煤和造船企業,包括德國造船公司。1921年又吞併了奧格斯堡 -紐倫堡機器製造公司。從此,漢尼爾康采恩成為魯爾的煤鋼和機器製造巨頭之一。
“赫施公司”康采恩(Hoesch AG) 主要企業為威斯伐倫冶金公司,還擁有幾家重要的軋鋼和鍛壓企業,並參與了一些鐵礦。
曼內斯曼康采恩(Mannesmann-Konzern) 1890年其主體企業在德意志銀行支持下成立。1896年原創辦人曼內斯曼兄弟脫離這家企業後,該企業一直由德意志銀行直接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該康采恩在德國擁有14個礦山,14個生鐵、鑄鋼、鋼管和鐵板工廠,以及6個全面加工聯合企業,同時還加強了對外國企業的股份參與。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上述6家魯爾煤鋼壟斷組織在全國總生產能力中的比重是:鋼占60%,煤占44%。
弗利克康采恩(Flick) 為中德意志最大的家族工業康采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設夏勞頓冶金股份公司,後來把活動範圍擴大到採煤、鋼鐵、電氣、化學和機器製造等部門。1934年建立康采恩核心機構弗利克有限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積極參與對猶太人資本和被占領地區的掠奪,直接握有 132家大型企業,加上女兒公司和孫女公司,共達 300家,資產額超過30億馬克。
赫爾曼·戈林康采恩(Hermann Gring-Konzern) 德國最大的國家壟斷組織,以納粹黨頭目戈林名字為名。其最初主體企業創建於1937年 7月,名為薩爾茨吉特國營冶金聯合公司,是由開採貧鐵礦和生產生鐵的一些國家企業合併組成的。此後在剝奪德國猶太人資本、占用國家資金和猖狂掠奪被占領的歐洲各國大批企業的基礎上急劇膨脹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它在德國本土和占領地區共擁有177個工廠,69個採礦和冶金企業,156個貿易公司,46個運輸企業,15個建築企業和幾十個其他企業。1941年它進行改組,把所有企業劃分為 3個康采恩:冶金康采恩、軍火和機器製造康采恩以及內河航運業康采恩,它們統歸整個康采恩集團的首腦公司──帝國企業總公司管轄。整個赫爾曼·戈林康采恩的資本戰時高達25~60億馬克,成為當時德國和歐洲最大的康采恩之一。
化學和石油工業中的大壟斷組織 法本化學工業股份公司(I.G.Farbenindustrie) 1925年成立,其前身為1904年創立的法本化學公司。法本康采恩包括拜耳顏料公司赫希斯特染料公司巴登苯胺蘇打股份公司,是德國較早的巨型康采恩和巨大國際壟斷組織。1926年,法本公司與美國杜邦公司和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等訂立了瓜分世界炸藥銷售市場的協定。1930年,法本康采恩在德國生產中所占的份額是:顏料100%,炸藥近100%,礦物酸90%,合成氨75%,製藥40%和人造絲3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積極支持希特勒對外侵略,壟斷了德國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膠的生產,並製造全國炸藥的80%和毒氣的 95%。它在國內外控制的企業分別為380家和500家,並與外國公司訂立了約2000個卡特爾協定,資產總額達80~100億馬克。
溫特謝爾康采恩(Wintershall) 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制鉀壟斷企業,1943年鉀鹽產量達175萬噸,占德國總產量的44%。它在德國當時石油開採及冶煉工業中舉足輕重,並與法本公司共同擁有一個開採和煉製鎂的壟斷企業。
電氣和電機工業中的壟斷組織 西門子康采恩(Sie-mens)  即西門子-哈爾斯克和西門子-舒克特公司。西門子-哈爾斯克公司的前身是1847年由 W.von西門子(1816~1896)與J.哈爾斯克創立的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公司。它於1890年改組為兩合公司,1897年又變成股份公司,成為經營電氣工業為主的壟斷組織。1903年西門子在德意志銀行支持下合併舒克特公司,組建西門子-舒克特公司。1936年所屬企業職工達93300人,1939年總資產超過15億馬克。
電氣總公司(Allgemeine Elektrizitts-Gesell-schaft,縮寫AEG) 即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創立於1883年,20世紀初已發展成為一家大型電氣托拉斯。1907年,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達成了在世界市場上共同瓜分勢力範圍的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它控制了 200多家企業,資本總額達15億馬克。長期以來它與西門子康采恩一起壟斷著德國電機和電氣工業。兩家在1941年達成瓜分國內市場協定後,電氣總公司取得了對無線電訊公司的完全控制,由此進而全面壟斷了德國無線電和電話事業,並廣泛地發展了在國外的業務。
萊茵-威斯伐倫電力公司(Rheinisch-Westflis-ches Elektrizitts-Werk AG , 縮寫RWE) 德國最大的電力壟斷組織,其發電設備能力達150萬千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固定資本超過11億馬克,年產電力100億度左右,占全國發電量的1/6。
汽車工業部門的主要壟斷組織 戴姆勒-本茨(賓士)汽車股份公司 (Daimler-Benz AG),著名的私人壟斷企業,其前身是1882年成立的戴姆勒工廠和1883年成立的本茨汽油發動機製造廠,1899年本茨工廠改為股份公司,1926年兩廠合併組成戴姆勒-本茨(賓士)公司,重點生產重型卡車和高級轎車大眾汽車公司Volkswagenwerk),是國家壟斷企業,1937年建立,其資本來自希特勒政府以訂購廉價的“大眾化汽車”為幌子向居民徵集的 1.1億馬克,1939年建成後,立即轉為為希特勒侵略軍生產軍用車輛。
柏林大銀行壟斷組織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1870年成立,代表著德國最大的銀行壟斷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它參與了87家銀行和許多大工礦企業,控制了20~30億馬克的資本。戰後,其金融實力繼續膨脹,勢力範圍遍及金融、電氣、冶金、機器製造、化工和一系列輕工部門及其他領域。同它聯繫密切的有法本、西門子、曼內斯曼、克勒克納、漢尼爾、赫施、沃爾夫、博施等康采恩和戴姆勒-本茨(賓士)公司等。
德勒斯登銀行(Dresdner Bank) 創立於1872年,是德國第二位銀行壟斷集團。其前身是薩克森王國德勒斯登的米歇爾銀行,早期活動範圍主要在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地區,後來擴展到全國。它的主要勢力範圍在鋼鐵、煤炭、電氣、機器製造、軍火和交通運輸部門,與克虜伯和弗利克康采恩、鋼托拉斯、電氣總公司、萊茵-威斯伐倫電氣公司等有密切聯繫,對克勒克納、法本、赫爾曼·戈林康采恩等也有一定影響。
商業銀行(Commerzbank) 原名商業貼現銀行,1870年創立,在德國銀行壟斷集團中位列第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其力量和影響有一定發展,勢力範圍主要是輕工業和商業部門,也插足於金屬冶煉等部門。同它有聯繫的有漢尼爾和赫爾曼·戈林康采恩,萊茵-威斯伐倫電氣公司和商業、輕工業中一些大壟斷公司。
1939年,德國6大工業壟斷組織(赫爾曼·戈林康采恩、克虜伯康采恩、聯合鋼鐵股份公司、法本公司、西門子康采恩和電氣總公司)所屬企業共擁有職工 230萬人,占全國工業從業人員700萬人的1/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15個最大的工業壟斷組織和銀行壟斷組織擁有的資產高達660~700億馬克。希特勒法西斯準備和發動侵略戰爭,正是為德國壟斷資本及其代表金融寡頭的利益服務的。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