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位於柏林市中心,體現了古典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巴羅克式的多種建築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徵。由於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德國國會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

基本信息

名稱:德國國會大廈(也稱“帝國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德國國會大廈

建造年代:1884年設計師:保羅·瓦洛特

規模:長137米,寬97米

地理位置:柏林市中心

概述

德國國會大廈德國國會大廈
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遊覽聖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德國國家統一後,歷時十二年的重建計畫已經改變了德國首都的面貌。這裡一度是歐洲分裂的象徵,現在則是大陸東西兩側的效仿聚會之地。在這個歷史悠久卻又現代化的城市裡,玻璃與鋼鐵摻雜在十九與二十世紀的建築風格中。

歷史變遷

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由德國建築師保羅·瓦洛特設計,採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志帝國的議會。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視窗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藉口。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圍牆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

德國國會大廈歷史的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歷史問答”展覽。目前,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東西德合併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0年10月3日德國人民在國會大廈前慶祝了國家的重新統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屆全德聯邦議會確定柏林為統一德國的首都,國會大廈則被定為德國聯邦議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遊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Christo 和Jeanne Claude 包裹國會大廈。德國聯邦議院於1998年底遷入國會大廈,1999年在此選舉下一任聯邦總統。現在,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誌。

建造和裝飾(1884年-1918年)

外形

1888年建造中的國會大廈在工程期間尤其是拱頂造成了特別的困難。由於不同的要求瓦洛特不得不將它從本來計畫的中心大會場的上方移向西邊的入口上方。按照這個計畫工程開始,但是隨著工程的進展建築師越來越堅信這個被迫的更改必須還原。經過極其困難的討論他終於獲得了還原的批准。但是此時大會場的支持牆已經完成,根據所有的計算它們不夠強來支撐計畫中的石拱頂。1889年被授命解決這個問題的建築工程師赫爾曼·齊默曼才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法。他將拱頂的高度從85米降低為約75米,此外他建議使用一個比較輕的,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相當難的鋼和玻璃拱頂。這樣產生的拱頂為大會場提供自然光,為議會大廈提供了一個莊嚴的頂,同時也是德國工程師技術的一個典範。
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一開始他對國會大廈報好感。在拱頂問題上他支持瓦洛特將拱頂移回中心的建議。但是總的說來他對這個拱頂不滿——因為他覺得這個拱頂代表著他討厭的議會的權利,此外因為這個拱頂比他的王城宮邸67米高的拱頂高。從約1892年開始他明顯開始厭惡國會大廈。他將它稱為是“庸俗的頂峰”和“完全糟糕的成品”,非官方地他稱國會大廈為“帝國猴館”。對瓦洛特本人他也越來越反感,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瓦洛特有一次即刻駁回了皇帝的一個更改要求。他拒絕向瓦洛特授予多項本來計畫授予他的榮譽。此外他寫信給他的親信菲利普·楚·奧伊倫堡說,他在一次接見中多次得以侮辱瓦洛特。
保羅·瓦洛特試圖創造一個新的民族建築風格,一個在建築中相當於德意志帝國對於德意志小國家和文化圈的統一的新的德意志建築風格。因此整座建築的內部和外部向結合。在外部他主要使用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風格,並結合了德國文藝復興的元素,比如新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和當時非常時髦的鋼和玻璃結構(拱頂)。當時許多人顯然覺得這個結合併非成功,而是非常不合理的多種風格的平行結合。保守派反對拱頂的現代化技術,而革新派則不喜歡主建築臃腫的文藝復興風格。柏林影響很大的城市建築顧問和建築師路德維希·霍夫曼的批評尤其尖刻:他稱這座建築為“高級運屍車”。但是也有一些報導說當時大多數德國建築師對這座建築的評價很高。
1894年12月5日拱頂石被納入。這次慶典也主要是一次軍事慶典。瓦洛特帶領皇帝和皇后參觀新建築。在公眾場合威廉二世滿口挎揚。總建築費用為2400萬馬克[2]。這筆錢主要是通過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戰爭賠款支付的。

內部設施

總的來說作為議會大廈國會大廈的內部設施優良。其內部建築技術是當時領先的。大廈有一座自己的電站。它擁有中心暖氣設施,房間裡有溫度調控、電扇、雙層窗戶、電話、坐式廁所……除帝國議會和聯邦議會的會議廳外還有:讀書廳、多個會議室、一間休息室、存衣處、洗手間和更衣室。圖書館在開始使用時有九萬卷藏書,一總計劃可以容納32萬卷書。檔案館裡很快就藏有上百萬檔案。這些檔案可以通過一個高級的液壓系統送到讀書廳。
但是有一個缺點很快就非常明顯了——大廈內缺乏足夠的議員工作室來讓左右的議員工作。與歐洲其它議院建築相比它的地基為138x96米,比較小。有人寫道:“對他(指議員)來說有(……)雕刻精細的壁板、國王廣場的美麗景色(……)有什麼用處,假如他沒有座位坐下、沒有空閒的寫字檯來讀書寫字?”此後幾年裡的改建也未能解決這個問題。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比例代表制使得議員的數字從397名增加到600多名,更加加劇了這個問題。1920年代末計畫在國會大廈北部增建,但是這個計畫沒有能夠付諸實行。
大多數房間,包括大會議廳,是用木板覆蓋的,櫟木、白蠟木、漂白的松木和熱帶木材。使用木材的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高聲響效果,此外木材比石材要便宜。除此之外還有風格問題。瓦洛特主要是按照德國16和17世紀文藝復興風格來設計內部裝潢和家具的。木材覆蓋的牆壁以及木材的裝飾,比如門上方的扇形的三角裝飾,或者方尖塔裝飾、雕刻的立柱和欄桿以及比喻的人形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官方建築,比如富有城市的市政大廈,中非常常見,因此也被用來裝飾國會大廈。這個非常精心的裝飾往往被參觀者看作是典型的德國式,因此也在這裡被使用。與此相反的則是國會大廈的外形,它雖然有一些德國式的風格但是總體上的印象則是當時非常普及的“國際新文藝復興式”。

圖像裝飾

1894年拱頂石被納入時藝術修飾還沒有完成。這個藝術修飾的目的在於體現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德意志各分國在普魯士的領導下統一。入口處山牆上的帝國國徽以及拱頂頂部的皇冠以及入口上方萊因霍爾德·貝加斯塑造的日耳曼尼亞雕塑群代表著達到的目標。另一方面圖像的許多地方也體現出來德意志帝國是由其不同的分國或者州組成的,比如德國所有州的州徽和王國的國徽、重要城市的市徽以及人形化的萊茵河和維斯瓦河。除此之外在角樓上還有當時時髦的16個形象:藝術、科學、教育等等。為了保持國家統一性的代表以及避免地區間的競爭建築師選擇了德國各個地區的雕塑家來完成外圍的圖案。
國會大廈的山牆瓦洛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說這座建築是為德意志人民(DEM DEUTSCHEN VOLKE)。當時大家都估計這三個詞會在啟用時刻在西部大門上。但是這個部位有20多年空著。一般認為威廉二世親自操縱來阻礙將這三個詞刻上去。但是這個懷疑沒有確鑿證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聖誕節這三個詞才被放上去。一般歷史研究認為有兩個原因:德國社會民主黨同意戰爭貸款,皇帝為此表示“感謝”;或者是因為當時人民已經厭倦戰爭,因此此舉是用來鼓舞人民的戰心。著名的建築師和工業設計師彼得·貝倫斯使用當時非常時髦的uncial字型塑造了這三個詞。詞本身是用1813年至1815年拿破崙戰爭末期繳獲的兩門大炮的鑄鐵被熔化後造的。每個字母高60厘米。
瓦洛特於1899年赴德雷斯頓任教授,但是直到1912年他逝世依然不時因為國會大廈的裝修問題而從事顧問職務。

艱難落成

國會大廈是在1871年德法戰爭中打敗法國之後決定興建的。正像日後德國坎坷崎嶇的國運一樣,大廈從選址,徵集設計方案,直到落成,過程長達20餘年。光是設計方案的確定就歷時10年,最後於1882年選中法蘭克福的建築師保爾·瓦洛特的新巴羅克———文藝復興鼎盛時期風格的設計方案。

德國國會大廈德國國會大廈
當時的宰相俾斯麥和威廉皇帝從心裡不喜歡什麼國會來牽制他們的權力。俾斯麥曾在選址的爭論中提出把國會大廈建在總理府的邊上,而威廉皇帝據說也對國會大廈的尖頂高於他的宮殿尖頂十分不悅。1894年12月5日,國會大廈經過10年的修建舉行落成典禮,威廉二世皇帝親臨致詞。就在他的馬車隊浩浩蕩蕩地穿過“菩提樹下大街”來到國會大廈門前時,前導隊中有三匹馬突然受驚,身著鎧甲的騎士跌下馬來。當20年後德國參加了爭奪歐洲霸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戰敗之時,人們似乎恍然大悟:國會大廈落成典禮的驚馬事故原來就是不祥之兆。落成典禮舉行完沒幾天,威廉二世就抨擊它為“帝國猴子大廈”。

二戰風雲

1933年2月27日國會大廈發生的縱火案的細節至今還是歐洲歷史學家們研究的題目之一。縱火者、荷蘭失業工人范德盧貝究竟是獨自作案,而後被納粹利用大做文章、藉機掀起反共浪潮,還是納粹事先密謀策劃的行動?歷史學家們一直到最近還在爭論不休。但是,希特勒一夥的反共反人民的陰險面目從此暴露無遺,卻是歷史學家公認的事實。當年9月的審判是通過電台實況轉播的,當季米特洛夫氣壯山河的發言把戈林逼得無路可走、窘態百出時,納粹的宣傳機構趕緊中斷了實況轉播。世人所知不多的是,

德國國會大廈2戰的風雲
這場審判當時並未全部在萊比錫進行,大約有一半是在國會大廈里進行的,因為納粹要利用國會大廈這個場所去煽動反共歇斯底里。國會大廈這把火燒毀了圓頂,毀壞了議會全體會議大廳。從此開始直到二戰結束,議會再也沒有在這裡舉行過全體會議。希特勒後來也只對國會大廈略加修復,因為他要繼續利用縱火案的現場進行反共宣傳二戰開始後,國會大廈被希特勒當作軍事工事,四個角樓中有兩座被改建成高射炮掩體。大廈的窗戶被砌死,整個變成一座大雕堡,地下室充作戰地醫院。由於當年的國會縱火案是希特勒罪惡統治開始的象徵,因此,蘇聯紅軍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也將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作為最後戰勝希特勒的。為奪取國會大廈,紅軍曾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勝利後的紅軍將士在國會大廈內的石牆上刻下不少留言,成為一份珍貴的歷史見證。德國統一後聯邦議院決定把國會大廈重新作為議會所在地時,人們曾對是否保留這些形形色色的留言進行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後決定全部保留並拍照作為資料永久保存。

90年代的恢復

百年滄桑,幾經戰火,舊國會大廈已是殘缺不整,60年代的擴建與維修顯得既不實際、又無章法,而傳統的布局也無法容納新的功能。為改變這一狀況,德國政府舉辦國際競標,最終英國建築師諾爾曼·福斯特爵士的方案中標福斯特素以高技派風格著稱於世。在這一方案中,他將高技派手法與傳統建築風格巧妙結合:保留建築的外牆不變,而將室內全部掏空,以鋼結構重做內部結構體系。經過福斯特的大手筆處理,國會大廈這一古老莊嚴的外殼裡包裹的將是一座現代化的新建築。建築底層及兩側的幾層空間內安排著聯邦議院主席團、元老委員會行政管理機構辦公室以及議會黨團廳和記者大廳,中央為兩層高的橢圓形全會廳。全會廳上層三邊環繞大量的觀眾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觀眾席自由地觀看聯邦議院的辯論。中央穹頂在二次大戰中被毀後便未能重建,這次福斯特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玻璃穹頂:其內為兩座交錯走向的螺鏇式通道,裸露的全鋼結構支撐,參觀者可以通過它到達50米高的瞭望平台,眺望柏林的景色。夜間,穹頂從內部照明,

德國國會大廈90年代的
從而為德國首都創造了一個新的城市標誌。古典的穹頂早已蕩然無存,現在的建造肯定不是真古董。既然如此,何必拘泥於瓦洛特當年的設計。福斯特的這一處理既滿足了新的功能要求,又賦予這一古老建築以新的形象。1995年國會大廈又一次成為新聞界和公眾注意的焦點,但這一次是喜劇。包裝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婦用銀白色的人造纖維織物把國會大廈裹了個嚴嚴實實。在6、7月間的陽光下,這件獨出心裁的藝術品像一艘宇宙飛船,又像一個巨獸熠熠生輝。20天展出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500萬觀眾興致勃勃地觀賞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露天藝術展覽,柏林沉浸在一片盛大節日的氣氛中。為了這個驚世駭俗的創作意圖,德國聯邦議院辯論了足足12小時,才給這對藝術家頒發了許可證1999年4月19日德國聯邦議院正式遷入修復翻建過的國會大廈,國會大廈重新回到德國政治生活的中心。英國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先後設計了27個草圖,終於給頭禿了幾十年的國會大廈重新扣上了一個以鋼為骨架,以玻璃為幕牆的圓頂。這個被人戲稱為“英國雞蛋”的圓頂造型簡潔有力,體現著當代建築美學的風格,又是一件技術上的傑作。從其頂端懸下一支漏斗狀的柱子,下面就是議會全體會議大廳。“漏斗”上鑲嵌著360塊活動鏡面,把陽光折射進議會大廳,從而降低照明能源消耗。同時,又為了不讓直射的陽光晃眼,在玻璃圓頂的內側安裝了可移動的鋁網,由電子計算機按照太陽的運動自動調控位置,其能源來自於國會大廈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