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博嘉德

德克·博嘉德(Dirk Bogarde)(1921.3.28 - 1999.5.8)是英國的一位著名演員,同時也是一位小說家。起初他作為一個偶像派演員出現在像《Doctor in the House》那樣的電影裡,後來博嘉德又出演了像《魂斷威尼斯》那樣的藝術電影,另外他還出版了幾本自傳。

基本信息

早年時光

博嘉德出生於倫敦西漢普斯特海默斯通大街的一家療養院,並於10月30日在吉爾本的聖瑪麗教堂接受洗禮。他的父親(出生於英國伯明罕的佩里巴爾)是泰晤士報的藝術編輯,他的母親曾經是一名演員。他曾就讀於大學學院學校(University College Schoole,前格拉斯哥的阿蘭·格雷學校),(從他的自傳里能看出那段時間他悶悶不樂,但是其他人對他的記述卻有不同的意見),畢業後進入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

戰爭經歷

1943年,博嘉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軍,效命於女王的女王皇家團。他時任少校,同時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擔任情報官。
博嘉德聲稱他曾作為第一批盟軍軍官在1945年的4月去過德國的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這段經歷對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很多年之後談起它他仍舊是諱莫如深。
但是約翰·凱里在談到有約翰·科德斯特里姆授權的自傳時卻說:“博嘉德不可能去過貝爾森或是其他的集中營。他偶爾聽到或看到的事情進入他的想像,並且使他對自己的生活經歷的記憶發生了錯誤。”科德斯特里姆的分析似乎暗示事實就是這樣。
但是,他聲稱親身經歷過的對殘忍和非人的恐怖和厭惡使他對於德國始終懷著深深的敵意,在20世紀80年代末他曾經說過他寧願從車上下來也不願與一個德國人同坐一車。
儘管如此,他最為出名的三部電影角色仍舊是德國人,其中在《夜間守門人》中他扮演的是一位前納粹黨衛隊的軍官。
他在關於自願安樂死的事情上直言不諱,1988年在目睹了他的終身搭檔兼經紀人安東尼·霍伍德(女演員約翰斯的前任丈夫)被病魔折磨曠日持久後才死去後,他更成了安樂死的堅定支持者。他在與倫敦自願安樂死協會的執行理事約翰·霍夫森斯的一次會面中這樣說:
“我的觀點在我24歲在諾曼第服役時就形成了。一次一輛吉普車踩到了地雷。接著我知道那輛車裡的小伙就在我旁邊的草叢裡。他渾身是血,彈片散落一地,兩隻腿沒了,手也只剩下一隻。另一隻手就在我面前,眼眶裂開也看不見了,在那滿是血污的面具之下我看到了一張真實的臉。一個虛弱的聲音傳來:‘幫幫忙,殺了我’。我用顫抖的手翻開我的小袋,為我的左輪手槍上膛。我不得不去尋找我的子彈——若是其他人也會以這樣的方式‘照顧’他。於是我聽到了一聲槍響。我仍然記得那虛弱的聲音,那請求死亡的聲音。”
“在那場戰爭中,我看到更多身負重傷的人被‘照顧’而不是被拯救。因為有時你離急救站太遠了,有時你無法將他們搶救出去。並且他們正在流血,他們幾乎只剩一口氣了,這時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槍指向他們。相反,他們也會那樣做,所以不要認為他們不會。這會使你的行動變得困難:你已經知道這種情況可以發生。並且在那種情況之下那樣做是最明智的。”

電影生涯

在1939年他在倫敦西區首次演出,在普利斯特里的戲劇《科尼里厄斯》中出演角色,當時他的藝名是德里克·博嘉德(Derek Bogaerde)。在二戰之後,他的代理人為他重取了“德克·博嘉德”(Dirk Bogarde)這個名字,並且他英俊的外貌使他成為了一名電影演員,與蘭克電影公司簽下契約。

成為明星

在20世紀50年代,博嘉德在1950年拍攝的電影《寒夜青燈》(The blue lamp)中因飾演開槍射殺警察的阿飛形象而受到關注,這部電影的主演還有傑克·華納以及巴納德·里。在1952年的《獵殺》(又名《局外人》)的電影中,他扮演了一個謀殺犯,劇中他對待由喬恩·懷特利扮演的年輕小伙十分友好。在1953年的電影《相約倫敦》中他扮演一位年輕的飛行員,在接受投彈命令之際,他陣前倒戈,加入到針對德國的大規模進攻當中。在1954年的《海上救援紀實》中他扮演的飛行中士和麥可·雷德格瑞夫一起被困在一艘小船上。在1954年的《Doctor in the House》中,他扮演一名醫學院學生,這部影片使得博嘉德成為20世紀50年代英國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同時出演的還有肯尼斯·摩爾、唐納德·森頓以及扮演他們壞脾氣老師的詹姆斯·羅伯斯。在1954年的《沉眠之虎》中他扮演一名神經過敏的罪犯,共同主演有亞歷克斯·斯密斯,並且這是博嘉德第一部由流亡美國的導演約瑟夫·洛塞指導的影片。
1955年的與碧姬·巴杜合演的《春色無邊滿綠波》是碧姬·巴杜的處女作。1955年的《無毒不丈夫》他飾演一位為錢財而結婚的人,最終他謀殺了他的幾任妻子。1956年的《西班牙園丁》,與他共同出演的還有西里爾·庫薩克、瓊·懷特里和博納特·李。1957年《Doctor at Large》是“醫生系列”中的另一部影片,共同主演有後來的邦女郎雪莉·伊頓。1958年的《雙城記》,被認為是狄更斯經典小說的忠實再現。1959年《醫生的困境》是在喬治·蕭伯納的一部戲劇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聯合主演有萊絲莉·卡隆和羅伯特·莫利(不屬於“醫生系列”)。1959年的《誹謗》他一人飾演了兩個不同的角色,聯合主演有奧莉薇·黛·哈佛蘭
博嘉德很快深受女戲迷的歡迎,並成為20世紀50年代英國票房的頭號保證,獲得“劇場最受女影迷歡迎的演員”的稱號。

成名之後

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離開蘭克電影公司以後,博嘉德出演了更加具有挑戰性的角色,例如在1961年的《受害者》中扮演的律師(由巴茲爾·迪爾登執導)。在1963年由哈羅德·品特編劇、約瑟夫·洛塞執導的電影《僕人》中扮演一位頹廢的貼身男僕。在1965年由約翰·施萊辛格執導的影片《親愛的》中飾演一位電視播報員。在1967年由哈羅德編劇、約瑟夫執導的電影《車禍》中他飾演一位迂腐的牛津大學教授。在1974年由莉莉安娜·卡瓦尼執導的風格冷峻、飽受爭議的影片《夜間守門人》中他飾演一位前納粹黨衛隊的軍官馬科斯。在1971年由魯西諾·維斯康蒂執導的經典影片《魂斷威尼斯》中,他飾演了德國作曲家奧森馬赫。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博嘉德並不像一般的明星那樣,他出演的不同影片有不同的特質。這些影片包括:1960年的《紅衣天使》中他扮演一位解除神職的牧師,在西班牙內戰時期愛上了卡巴來的演員。1960年的《唱不完的歌》中他飾演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弗朗茲·李斯特,在第一任導演查爾斯(在槍擊中死亡)的執導下受到批評,後來在博嘉德的友人喬治·庫克的手中最終完成,同時它也是博嘉德唯一一次進軍好萊塢的作品,但不幸失敗了。在1961年的《魔鬼、肉體和寬恕》中他扮演一個強盜,約翰·米爾斯扮演一名牧師。1962年的《艦隊喋血記》扮演一位悲傷的中尉。1963年《我仍能唱歌》這是與他演對手戲的朱迪.嘉蘭(Judy Garland)的最後銀幕角色。1963年在《The Mind Benders》這部非傳統的電影裡,博嘉德扮演一位牛津大學的教授,在牛津大學裡指導著感覺剝奪實驗)。1964年《Hot Enough for June》里他飾演一位類似於詹姆斯·邦德那樣的間諜。在1964年的《國王與國家》中飾演一位軍方的律師,很不情願的為叛徒湯姆做著辯護。在1966年的《女金剛智破鑽石案》中扮演一名間諜。在1967年《苦海七難》中飾演一位有7個子女的父親,由傑克·克萊頓執導。1968年的《冤獄酷刑》是以伯納德·馬拉默德的小說改編而成的。1968年《塞巴斯坦》中扮演一位前任的牛津大學教授,致力於為英國的情報部門推動一項全部由女性完成的解碼工作。1969年《多可愛的戰爭》和《賈斯廷》、1973年《蛇》、1977《遙遠的橋》中,他以一種備受爭議的表演風格刻畫人物。以後陸續出演了《天命》(1977)、《絕望》(1978)。1991年的《鄉愁老爸》則是博嘉德最後一次出現在銀幕中。

錯失的角色

作為蘭克公司的簽約藝人時,博嘉德就受到了電影版《阿拉伯的勞倫斯》劇組和導演安東尼·阿斯奎斯的重視。但是勞倫斯一角最終由彼德·奧圖獲得。沒能獲得這一角色是令博嘉德最失望的一次從影經歷。同樣,曾有報導稱,他曾是米高梅公司投資的電影《日瓦格醫生》的最熱門人選。先前,他拒絕了米高梅公司的電影《琪琪》中路易斯·喬丹飾演的高斯頓一角。
此外,在1961年藝術導演勞倫斯·奧利弗曾邀請博嘉德出演一個舞台角色,但是由於電影契約的關係他拒絕了。博嘉德事後說,他很後悔拒絕了奧利弗的邀請,於是就失去了一個“精進自己演技”的機會。

晚年生活

1977年,博嘉德開始了作為作家的第二種職業。自從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A Postillion Struck by Lightning》(標題據說是來自於一本旅遊短語的書籍中的一個句子)之後,他寫了大量的自傳、小說和書籍評論。作為一名作家,博嘉德的風格是詼諧幽默、高雅、精通文學和深思的,儘管有人認為有時他的用詞在某種程度上太過嚴肅。 
博嘉德終生堅守獨身主義,有報導稱他是同性戀。博嘉德生平最嚴肅的一次與一位女士的友誼是和雙性戀的法國女演員辛普森。多年來,他第一次與他的經紀人安東尼·霍伍德(女演員格萊妮絲·約翰斯的前任丈夫和她的女兒蓋瑞絲·霍伍德的父親)共同居住在他位於英國和法國的住宅里,但是他反覆強調他們的關係並未超出友誼的範疇。這些否認是可以理解的,考慮到他所從事的職業里同性戀是違法的,而且身後常常跟隨著一大堆的女影迷,他不願意冒險。他的兄長在2004年接收簡·莫瑞的一次訪問時說道:博嘉德在同性戀行為仍然非法時曾涉及過一次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並且他與安東尼·霍伍德的關係絕非簡單的經紀人和朋友的關係。
很多人認為博嘉德拒絕借用便利的婚姻去掩飾他的同性戀身份是他在好萊塢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同時也有《唱不完的歌》本身商業運作的失敗以及外界的批評。他的朋友海倫娜認為:博嘉德在結束他的明星身份之後的歲月里並不是一個同性戀者,如果要他被迫生活在謊言中,他是不具備處理那些複雜情況的能力的。 
博嘉德在1961年那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受害者》中扮演倫敦的一位卓越的同性戀律師,與一群綁架者展開了搏鬥,而他們綁架的那位青年正是他的同性戀人。那位青年在因為盜用公款被監禁之後自殺身亡,而沒有損害律師的名譽。在揭露綁架者的陰謀的過程中,博嘉德扮演的角色為了鑑證法律的公正而使自己的事業和婚姻陷入困境。《受害者》是認真嚴肅的對待同性戀主題的第一部英國主流電影,並且這部電影還改變了英國法律中對同性戀歧視的狀況。
由於博嘉德出演了一系列具有爭議的電影,之後他獲得了人們狂熱的崇拜。歌手莫里西就是他的影迷之一,據夏洛特的敘述,1990年博嘉德受到麥當娜的邀請,希望他可以為她的歌曲《Justify My Love》拍攝錄音帶(這首歌的靈感是來自於博嘉德的經典電影《夜間守門人》),博嘉德拒絕了。 
1987年的11月,安東尼·霍伍德死於肝癌和帕金森氏症。在目睹了安東尼霍伍德被人為延長的死亡之後,博嘉德不再懼怕說出他的觀點。在英國,他積極推動對於末期疾病患者的自願安樂死的活動,並且在各地演講,回答現場觀眾提出的有關問題。他說道:這是自二戰以後對他十分重要的一項事業,在其中他鑑證了被疾病嚴重折磨的人們在為擺脫他們的痛苦而做出的努力。 
1996年9月,他經歷了一次血管成形手術,目的是清理心臟的血管,但是手術後引發了肺血管阻塞症。在最後的三年時間裡,博嘉德半身不遂,這影響到他的語言能力,並使他只能藉助輪椅行動。但是,他還是試圖完成他自傳的最後一卷,這將包括他的這次遭遇以及對他的影響。在他去世的那一天他還與他的好朋友勞倫·巴克相處了一段時間。博嘉德在1999年5月死於心臟病發,享年78歲。骨灰撒在了他位於法國南部的一處住處。

作品年表

1939 《Come on George!》
1947 《Dancing with Crime》
1948 《Esther Waters》
1948 《Once a Jolly Swagman》
1949 《Boys in Brown》
1949 《Quartet》
1949 《Dear Mr. Prohack》
1950 《被謀害的女人》(The Woman in Question)
1950 《寒夜青燈》(The Blue Lamp)
1950 《勒索》(Blackmailed)
1950 《So Long at the Fair》
1952 《相約倫敦》(Appointment in London)
1952 《獵殺》(Hunted)
1952 《身無分文的公主》(Penny Princess)
1952 《紳士槍匪》(The Gentle Gunman)
1954 《勇者無懼》(They Who Dare)
1954 《海上救援紀實》(The Sea Shall Not Have Them)
1954 《For Better, for Worse》
1954 《Doctor in the House》
1954 《沉眠之虎》(The Sleeping Tiger)
1955 《Simba》
1955 《春色無邊滿綠波》(Doctor at Sea)
1956 《西班牙園丁》(The Spanish Gardener)
1957 《無毒不丈夫》(Cast a Dark Shadow)
1957 《Ill Met by Moonlight》
1957 《Doctor at Large》
1957 《Campbell's Kingdom》
1958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1958 《戰地櫻花夢》(The Wind Cannot Read)
1958 《醫生的困境》(The Doctor's Dilemma)
1959 《誹謗》(Libel)
1960 《唱不完的歌》(Song Without End)
1960 《紅衣天使》(The Angel Wore Red)
1961 《受害者》(Victim)
1961 《魔鬼、肉體和寬恕》(The Singer Not the Song)
1962 《我們加入了海軍》(We Joined the Navy)
1962 《艦隊喋血記》(H.M.S. Defiant)
1962 《神通大兵》(The Password Is Courage)
1963 《The Mind Benders》
1963 《我仍能唱歌》(I Could Go On Singing)
1963 《僕人》(The Servant)
1963 《Doctor in Distress》
1964 《國王與國家》(King & Country)
1964 《Hot Enough for June》
1964 《The High Bright Sun》
1965 《親愛的》(Darling)
1966 《女金剛智破鑽石案》(Modesty Blaise)
1966 《Blithe Spirit》
1967 《車禍》(Accident)
1967 《苦海七難》(Our Mother's House)
1968 《塞巴斯坦》(Sebastian)
1968 《冤獄酷刑》(The Fixer)
1969 《納粹狂魔》(La Caduta degli dei)
1969 《多可愛的戰爭》(Oh! What a Lovely War)
1969 《賈斯廷》(Justine)
1970 《Upon This Rock》
1971 《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
1973 《Night Flight from Moscow》
1973 《蛇》(Le Serpent)
1974 《夜間守門人》(The Night Porter)
1975 《奉旨殺人》(Permission to Kill)
1977 《遙遠的橋》(A Bridge Too Far)
1977 《天命》(Providence)
1978 《絕望》(Despair)
1981 《帕特里夏·尼爾的故事》(The Patricia Neal Story)
1986 《我們能和您丈夫談談嗎?》(May We Borrow Your Husband?)
1988 《視線》(The Vision)
1990 《鄉愁老爸》(Daddy Nostalgie)

成就和榮譽

博嘉德曾經6次獲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 Awards)最佳男主角提名,其中2次獲得該獎項,分別是1963年的《僕人》和1965年的《親愛的》,1991年獲得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終生成就獎。在1939到1991的52年的時間裡他總共拍攝了68部電影。 
1984年,博嘉德成為坎城電影節的主席。他是成為該電影節主席的第一位英國人,這對於博嘉德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榮譽。他在1992年由於為電影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而被授予爵位,還獲得了包括聖安德魯大學薩塞克斯大學在內的幾所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獲獎及提名作品:
1960 《唱不完的歌》(Song Without End)——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和音樂/喜劇片男主角提名
1961 《受害者》(Victim)——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3 《僕人》(The Servant)——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1965 《親愛的》(Darling)——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1967 《車禍》(Accident)——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7 《苦海七難》(Our Mother's House)——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1 《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