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夢工場

微軟的夢工場

《微軟的夢工場》匯聚了技術創新、企業文化、人才培養、職業規劃、奮鬥勵志以及東西方文化碰撞等方面諸多鮮活的事例,可以為讀者了解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外企文化以及個人成才提供一定的借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2008年微軟亞洲研究院建立十周年,研究院的研究員們紛紛撰文,匯成本書。他們中間,有當年的高考狀元,曾經的少年班學子,有“深藍之父”,有擁有多項專利的“技術牛人”,有蜚聲業界的著名專家,也有尚未出道的年輕學者;通過文化、人才、技術三個角度,揭示微軟亞洲研究院獨特的文化氛圍,記述各自成長的經歷,揭密諸多新技術誕生的過程;由微軟人說微軟自己的故事,生動、直觀地介紹號稱“世界上最火的實驗室”以及被稱為“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才群體”的真實風貌;同時,通過介紹微軟亞洲研究院十年的發展,抽象出一個計算機基礎研究機構的成長概貌,特別是總結一個外企研究機構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為其他研究機構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作者簡介

1998年11月5日,微軟公司投巨資在北京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並於2001年11月1日將其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美國本土之外開設的第二家基礎科研機構。經過十年的迅猛發展,微軟亞洲研究院目前已擁有覆蓋自然用戶界面、新一代多媒體、以數據為中心的計算、搜尋與線上廣告等領域的350多名優秀的科研技術人員。與此同時,微軟亞洲研究院極其重視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到目前為止,研究院共接待了來自100餘所高校的3000多名實習生,還有約 230名低年級博士生得到了“微軟學者”獎學金的科研資助。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計算機基礎科學上的創新和技術突破備受全球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矚目,被美國著名技術雜誌《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譽為“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已連續兩年被《環球企業家》雜誌評選為“最佳企業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們正在用自己對技術的執著和熱情豐富著全球計算機用戶的計算體驗。

編輯推薦

為您講述 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才群體和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的傳奇故事
40多位微軟研究員獨特的人生經歷
微軟產品背後鮮為人知的研發故事
優秀人才團隊的管理之道
技術創新 職業規劃 奮鬥勵志的全新理念
如同書中所說的:“有人說,微軟亞洲研究院有一種‘場’。在這個‘場’里,你盡可以擺脫各種框架的束縛,充分伸展肢體,使浸滿智慧的大腦,體會著‘科學荷爾蒙’帶來的種種慰藉;”,這一點作為編輯的我們也有所感受。在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的日子裡,常常驚詫於微軟員工的工作效率,感動於他們的工作激情,感慨於是一種什麼樣的企業文化能整合起這么多一流精英,迸發出“1+1〉2”的效果。
通讀全書後,一點拙識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效果來源於卓越的企業文化,是一種包含了開放、自由、平等、快樂溝通、享受榮譽等精神的企業文化,它包容了人,感動了人,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在這樣的企業當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際溝通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每個個體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錘鍊出了每一個員工的積極向上的心態,這一點更會使人終身受益。
這也是我們強烈推薦給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這本書的原因,如果我們國家的年輕人能夠通過了解、學習世界頂尖企業的精神風貌而使自已能夠多一些奮進、多一些積極、多一些陽光心態,那么作為傳播者的我們,幸何如之!

專業書評

家庭式環境,奧運式的競爭
作者:郭百寧
今年1月的某個夜晚。凌晨2點,希格瑪大廈5層仍舊燈火通明。不明內情的人可能會以為這裡正在開一個盛大的Party,因為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歡聲笑語也隨處可聞。提供24小時送餐服務的快餐店送來了滾熱的豆漿、噴香的牛肉麵和各種精緻小菜,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圖形學研究的研究員們則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東西,邊討論著什麼——但實際上,這一夜恰恰是SIGGRAPH 2008論文截稿期的前夜。吃完宵夜,大家還要緊張地工作三到四個小時,直至晨光熹微、紅日初升。
亮劍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每一位從事計算機圖形圖像研究的員工都會把SIGGRAPH年度論文徵選視為一場戰役——不僅因為這一盛會是展現某個研究機構實力與價值的最佳舞台,還源於每個人心中那種“捍衛榮譽”的責任感。畢竟,近年來,微軟亞洲研究院在SIGGRAPH上的表現不止出色,而且還很穩定。“維繫”進而提升研究院在計算機圖形學界所處的位勢,這是保證我們與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實驗室並駕齊驅的一個重要前提。
像體育健兒備戰奧運那樣,認真對待每一屆SIGGRAPH的挑戰,這是研究院能夠在這一全球頂級學術大會上屢有斬獲的重要原因。所以每年當SIGGRAPH截稿期臨近,我們都會夜以繼日、全神貫注、精益求精——即所謂“在態度上重視敵手”。然而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必須像一張緊繃的弓。相反的,研究院所特有的工作氛圍和競爭機制能夠讓我們在愉悅中直面挑戰、克服困難。
SIGGRAPH只是供研究院員工展現才華、揮灑創意的大舞台之一——這些年來,在SIGIR(國際數據檢索大會)、VCIP(國際可視頻通信與圖像處理大會)、WWW(國際全球資訊網大會)等一系列遐邇聞名的學術盛典上,微軟亞洲研究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那么,在這些成績的背後,有著那些驅動力呢?對於這個問題,每一位研究院員工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而我的答案則是:“家庭化”工作氛圍與奧運式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催生出了強勁的“創新魔力”。
研究院是一個有著“家庭化”氛圍的機構——“家庭化”是說一種工作時的感受,與通常意義上的“家族化管理”毫無關係。在我看來,在研究院這個大家庭,每位家庭成員都能和睦相處、守望互助,集中精力做研究。有些情況下,大家也會為辯明一些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但那絕對無關個人私利。爭議的出發點只是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迄今已擁有350多位成員——我們的大家庭是怎樣一步步建成的?回望十年來的歷程,我很慶幸研究院幾乎沒有走過什麼彎路,而這顯然得益於定位的正確。建院之初,我們的目標便很明確,也就是集中精力做世界一流的研究。要么乾脆不做,要做便做到最好。直到今天,研究院仍保持著初創時的“亮劍精神”和捨我其誰的豪情:做研究就是要衝擊巔峰,就是和眾所景仰的一流高手比拼。即便是轟轟烈烈戰死,也決不降低目標苟且求存。
所以說我們的“家”首先是在一個富於感染力的理念與定位之上奠基的。雖然成敗利鈍尚未可知,但至少我們已經亮出了三尺青鋒,並在一片曠野之上立起了大旗——幸好沒有出現“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情況。很快地,四海英雄、八方豪傑開始注意到,在北京,有一群雄心勃勃的人,希望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
“亮劍”之後,自然便演繹出“研究院本紀”的第二章——聚義。
聚義
童欣、王立峰、徐迎慶、李江、周昆……多年來浪跡於IT江湖的那些胸懷遠大之志的“少俠”蜂擁而至,聚集在研究院的旗下。為了同一個目標,大家桃園結義,歃血為盟,厲兵秣馬,踏上征程。也因此,我們的新“家”總算有了個雛形。
當希格瑪大廈逐漸成為整個北京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區域,當眾多傲骨錚錚的“聰明人”會聚在一起,彼此間自然而然會產生“較量”的念頭。然而,這種“較量”無論如何都不應淪落至“Rat race”那種境地——你可以想像一群飢腸轆轆的老鼠為了獲取更多食物而努力擠兌他人(他鼠)、唯恐自己吃虧且無所不用其極得狀況,事實上,這個英文詞指的正是這種零和式的“你爭我奪”。
所以我們自建院起便倡導一種奧運式的競爭,鼓勵每一位員工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這也便是第三章:定規。
定規
做研究要明白“大道至簡”、“以無法為有法”的道理,做管理也是一樣。所以究竟哪些“規則”是研究院所獨有的呢?在我看來,那便是自院長起率先垂範,倡導契合奧運精神的多贏式競爭及基於建設性立場的“資源分享”、“自我學習”和“互相提升”的風氣。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我們鼓勵大家將各自正在研磨的“獨門武功”與同事分享,鼓勵以己之長、補彼之短的“武學”交流和“同門”之間的互信、互助。由此,研究院形成了某種與其它機構截然不同的“壓力場”,也即員工身上的壓力通常不是管理層施加的,而是來自於身邊那些才華橫溢、成就斐然的同事們。但這種壓力又是正面的——研究院大家庭內部的良性競爭機制往往能夠激發每位成員身上的澎湃潛力。對他們來說,壓力越大,反彈力便越大。
怎樣紓解壓力?當然是從團隊獲取力量和給養。在研究院工作的青年員工和實習生有一個共同的感受:7x24小時,任何時候,當他們遇到問題,都可以找到同事(包括那些被業界公認為“高手”、“大師”的同事)與之展開研討——而且這些人是心甘情願幫助他。由此,再棘手的問題也總是會很快地得以解決。
這樣一種互促互學的機制、互幫互助的風氣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風氣是需要自上而下一層層“傳、幫、帶”的。敬業與合作精神就像病毒,由院長、副院長傳染給主任研究員、研究員,再由他們傳染給更多的員工……在這裡,沒有“管理者”,只有“示範者”。在這裡,“掌門師兄”不會吩咐師弟師妹們去做什麼,而是會坦率地告訴他們,他可以幫他們做什麼。換言之,研究院每一位所謂的“高層”都應具備領隊、教練、隊員等多重職能,衝鋒時也必須跑在最前面。惟其如此,才能讓雲集於研究院的、多少有些桀驁之氣的才俊們感到服膺,獲得啟示,進而完成其能力的自我進化。
在今年SIGGRAPH論文籌備的衝刺階段,網路圖形組的童欣在完成自己論文後,不顧疲憊去幫助團隊的其他同事,這正是研究院家庭化氛圍、奧運式競爭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
總之,獨特的氛圍和機制能夠讓研究院的每一位員工都心無旁騖地投入創新鑽研,同時,他們可以完全信任身邊的同事,從團隊那裡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能力與靈感的補給。也正因此,自1998年至今,以舉世矚目SIGGRAPH為競技場,微軟亞洲研究院由最初“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到如今“一舞劍器動四方”、“矯如群帝驂龍翔”,實現了機構進步與員工成長的和諧同步。
決勝
說起決勝SIGGRAPH,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研究院奠基的第二年,我們有一篇論文被大會選中。當時,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與“初闖江湖”的微軟亞洲研究院(那時還是“中國研究院”)相比,總部的雷德蒙研究院積澱更深厚,實力更強悍,聲名自然也更顯赫。其旗下有一位名滿天下的前輩高人(曾以8篇論文的輝煌戰績刷新了SIGGRAPH的紀錄),與我們的前院長沈向洋相交甚篤,因而也就言笑無忌。據說每當他倆一起出席圖形學界的聚會,在向別人介紹沈向洋時,這位高人總是會開玩笑說,這就是在SIGGRAPH上投稿最多的Harry。
不過“投稿最多的Harry”很快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也可以“發稿最多”。2005年,我們的研究院在當屆SIGGRAPH上成為了最耀眼的明星。我們有9篇論文被大會選中。訊息剛剛傳出,那位高人便激動萬分地來到我們駐紮的地點,向Harry和團隊表示了由衷的祝賀。
然而當我溫故這些年的征戰,最令我欣慰和自豪的還不是研究院在SIGGRAPH上年均發表7-8篇論文的出色表現,而是我們為中國計算機圖形學界發掘和培養了不少人才。就我個人而言,每次遇到一個特別聰明的學生,我的感覺都像是天上掉餡餅。我希望做的就是找到這些人才,鼓勵他們做夢,與他們一同承擔失敗、一同分享成功,進而把研究院大家庭的未來藍圖勾畫得更大更美——此外,我還希望他們能夠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國內新一代科研英才的導師,成為助力中國科技崛起的中流砥柱。
作者介紹:
郭百寧,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主要從事網路圖形圖像技術的研究工作。他於1999年加盟微軟亞洲研究院,此前他是美國英特爾公司 (Intel) 矽谷總部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郭百寧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並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郭百寧酷愛武俠。

圖書目錄

文化·場 4
MSRA”的n種含義 5
通向微軟之路 8
向蓋茨做匯報 13
從象牙塔到另一座象牙塔 18
研究的趣味 24
我的“孩子” 28
在蓋茨家做客 31
我是怎么進入微軟的 34
家庭式環境,奧運式的競爭 38
父輩的宏願 43
一匹駑馬的自白 49
去,就是這個地方了! 52
在MSRA“遭遇”激情 57
在微軟栽種未來 62
我的微軟12年 69
你的工作就是最好的面試 77
遲早要回來一趟 81
珍藏的記憶 87
人才·庫 92
我不是神童 93
從不做清華第三種人到在讀女博士 97
經歷微軟 101
心路@MSRA 106
一年半搖身“轉正” 111
小徑分岔的花園——我的選擇 114
學無涯 122
從養兔能手到工程專家 126
超越極限 131
緣自微軟技術俱樂部 135
微軟,我成長的支點 140
東遊記 145
從工程師到研究員 148
舞之奇蹟 154
掌控自己的興趣 159
狀元·女 164
為實習生打工的“饅頭” 167
四年 172
亮出你的Idea 177
北京印象 182
打造中國科研的“奧運軍團” 187
技術·圈 192
麵包記 193
“木蘭”媽媽 198
TechFest:我們的技術節 203
微軟對聯背後的故事 209
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字 219
發掘硬體加速的潛力 224
大俠是怎樣練成的 229
歌曲大搜尋之哼哼也可以 236
研究院“&”的故事 242
“掌上”視頻拉近你我的距離 248
讓語音技術改變人們的生活 254
奧格斯堡雙獎奇遇 257
如何做一流的研究 262
往返於R & D之間 265
感受研究的愉悅 269

序言

在中國創新 比爾·蓋茨 微軟公司在1991年成立了微軟研究院,那是因為我們認識到投資於能夠拓展知識疆界,並創造新技術“為前人所不能為”的基礎研究的重要意義。 十年前,我和微軟當時的CTO內森·梅爾沃德(Nathan Myhrvold)談到,或許是時候擴展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布局了——除了雷德蒙研究院之外,微軟公司還應在歐洲及亞洲那些新興的、擁有強勁創新潛力的國家部署研發團隊、發掘和培育智力資源。 可以說,微軟公司是最早認識到中國和亞洲的研發潛力的全球性企業之一。當我在1997年訪問中國期間,中國學生身上所洋溢著的才智、激情和創造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緣於這次訪問,對我們於1998年在北京成立基礎研究院的決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至今日,這所坐落在北京的研究院遠遠超出了我的最高期望——在創立的頭幾年,就已經為公司的技術知識和產品儲備做出了巨大貢獻。接著,這所研究院逐步壯大,吸引了來自亞太地區的頂尖研究員,並發展成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微軟亞洲研究院。過去10年間,她可謂功勳卓著,如今已經成為微軟公司在美國本土以外規模最大的基礎研究機構。 今天,微軟亞洲研究院在洪小文博士的帶領下繼續為微軟公司乃至整個計算機產業做出著重要貢獻。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每當業內專家聚集在一起討論當前面臨的艱難挑戰時,總能聽到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們宣布重大突破的聲音。同時,在微軟最重要的產品中,像Windows Vista、Office 2007、Xbox 360等,大家都能發現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關鍵性創新。 不僅如此,微軟亞洲研究院及其主要創立者的影響已經擴展到了整個公司。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兩位前院長——沈向洋博士和張亞勤博士,正在微軟非常重要的部門——微軟公司全球搜尋產品開發部和微軟中國——擔任著掌門人的角色。 微軟亞洲研究院給整整一代計算機研究者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通過與本地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密切合作,研究院幫助提升了中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水平,並助力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 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微軟之所以成功的關鍵,主要取決於能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聚集在一起。這也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根本願景——建造一座了不起的計算機研究院,讓全中國乃至全亞洲最聰明的人濟濟一堂。通過提供微軟所獨有的專業技能、理念和資源,讓這些研究員專心致志地致力於劃時代的突破和發現——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我們當初的期望才取得了超乎想像的成功。 藉此機會,我衷心地感謝一如既往地支持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各界朋友、同仁和夥伴們。祝賀微軟亞洲研究院10年來的出色工作。未來十年,我盼望著繼續見證他們的創新,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文摘

我是怎么進入微軟的
作者:田江森
很多事情只有當你回顧的時候,才會覺得別有滋味。就像當我被問起你是怎么進入微軟的時候,我才會幡然感覺到其實與微軟結緣真的是一段頗有意思的經歷,曾經懷疑過自己,也曾經戰勝了自己,但是,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認清了自己想要是的什麼。
在2002年網際網路行業不景氣的時候,我所在的bSQUARE公司把我們一大群人請回了家,一時間我成了一名待業在家的年輕父親。失業並不意味著失敗,或許是新的契機。我們幾個一起出來的同事便一起出謀劃策,合計著怎么創辦自己的公司,可惜那光景不饒人,怎么也拉不到風險投資,於是,我就在家賦閒了大概一年左右的時間。
由於我有多年的項目管理和人事管理經驗,因此在產品視野和管理能力上比較突出,但是由於長期沒有直接參與研發,所以不得不承認技術能力比較薄弱,而我的理想就是把實實在在的東西做出來進入產品,所以當時想如果startup一個小公司或許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去大公司並沒有成為我當時的首選。迫於種種壓力,我就又開始找起了工作。
我以前的老東家是微軟的合作夥伴,而我做的項目也基本與微軟有合作,所以我對微軟的一整套體系,包括企業文化、開發流程、項目管理等都比較熟悉。而且,在雷德蒙鎮,IT行業內能夠像微軟這樣的公司少之甚少,否則只能選擇舉家遷往其他城市。我個人天性中就比較喜歡去嘗試新的挑戰,所以從職業發展的經歷來看,我一般3-5年會去嘗試一個新的領域和角色。但是我並沒有把簡歷投給我之前合作過的微軟部門,因為我個人還是想尋求一些變化的。於是,大概在差不多的時間裡,我先後申請了三個微軟部門的工作,經歷了一場被近30位面試官拷問的拉鋸戰,有驚喜也有意外。
第一次面試我的是微軟E-home Entertainment部門,從早到晚面了一天,前後共七個人。我在以前的公司是做Mobile Device的,而Entertainment和Mobile Device比較相似,所以在與這個部門的面試官交流的時候比較自如,基本上談得很順利,也不免增添了很多的自信心。
第二個面試我的是Office組下面的Green House產品部門,之所以投簡歷給這個組,主要是因為當時有個Information Bridge這樣一個項目,我覺得那個蠻有趣的。我記得那天面試我的第一個考官是一個部門經理, 當主要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