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病毒感染

微小病毒感染

微小病毒感染傳染源為患者和病毒攜帶者,主要經呼吸道傳播。孕婦急性感染時可傳播給胎兒,小兒易感,5~10歲為感染高峰時期。全年均可發病,但多見於晚冬和早春。

基本信息


疾病描述

人類微小病毒感染是近20多年逐漸認識的一組疾病。臨床表現可有病毒血症的一般感染症狀,以及有特殊表現的傳染性紅斑血管性紫癜關節病指趾麻木刺痛症,孕婦感染後可引起宮內感染,導致胎兒貧血、水腫和死亡,對已患溶血性貧血的患者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危象(再障危象)等。本組疾病多呈急性自限性過程,預後良好,但免疫缺損者則可呈慢性遷延過程,近年來有數起因暴髮型心肌炎暴髮型肝炎等而死亡的報導。

發病機制

微小病毒感染靶細胞
Anderson對志願者進行了實驗7名志願者鼻腔接種B19病毒後6~7天,原血中無抗體的5名受試者血中測到了HPV-B19DNA,第8~9天病毒量達高峰,可測到1011基因組拷貝/ml其中3例的鼻、咽漱液中也檢出了病毒DNA。在第2周時出現了IgM抗體,第2周末及第3周初出現了IgG抗體。病毒血症持續1周左右此時受試者出現發熱全身不適,2~3天后出現皮疹繼之關節痛。同時血紅蛋白下降每天可減少13~18g/L,網狀紅細胞計數明顯減少,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有輕度下降,血象變化1周后即可恢復。

原來血中已有抗B19IgG抗體的2名受試者,既無症狀,血中亦未檢出B19DNA病毒血症期患者的血清在體外有抑制紅細胞集落形成作用。將血清加熱56℃30min不能滅活這種作用對再障危象患者進行骨髓檢查,發現紅細胞系顯著減少其他細胞系無大變化。故認為本病毒主要侵犯骨髓造血系統中的紅細胞系,原始階段的成紅細胞,可能為主要的靶細胞。紅細胞上的糖苷酯(glucoside)為病毒受體,病毒感染後可使紅細胞裂解。因而導致紅細胞減少。這種對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持續1周。對造血功能正常者可有輕度影響,而對紅細胞壽命縮短的溶血性貧血患者有引起再障危象的可能。

除此而外,病毒可侵犯全身各種臟器和組織,已從死於B19嚴重感染者的心、腦肝腎、肺脾等組織中檢出了B19DNA;電鏡看到了心肌炎死者心肌中有結晶狀排列的病毒;從皮疹處取材檢查發現血管內皮細胞汗腺導管上皮細胞中均有病毒存在,故病毒可能具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另外B19病毒感染可引起細胞因子如干擾素γ等的產生,IgM和IgG特異性抗體的出現,可引起免疫介導的病理變化,關節病即可能為免疫複合物引起。許多研究已證明B19感染後部分患者可呈慢性病和(或)長期攜帶病毒免疫功能低下為主要原因,而免疫功能正常者亦有長期帶毒者,其原因尚不清楚。有人從健康供骨髓者的骨髓中檢出B19DNA,故有可能骨髓為B19病毒長期存活的地方。

症狀體徵

微小病毒感染紅細胞
在流行中可有20%無症狀感染者,潛伏期1~2周。患者出現咽痛、輕咳、鼻炎等上感症狀,伴有全身不適、肌肉疼痛、低熱等全身症狀,有的患者僅持續2~3天即好。此類患者多於流行區經病原學或免疫學檢查才能確診。此外,本病毒可引起以下幾種有不同臨床表現的疾病。

1.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危象(erythrocyteaplasticcrisis)本病為HPV-B19感染已有溶血性貧血的患者發生的疾病,多見於小兒。患者先有發熱(多為低到中度程度)、全身不適、倦怠、肌痛、頭痛、輕咳等症狀,2~3天后,網狀紅細胞數開始減少,血紅蛋白下降,部分患者白細胞血小板亦有輕度減少。血紅蛋白可減少20~50g/L,致使患者貧血症狀更加明顯:心悸、蒼白、無力,嚴重者需輸血。隨著病毒血症的消失、特異性抗體的產生,骨髓造血功能受到的抑制作用緩解,患者血象可於l周后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免疫功能缺損者可引起慢性骨髓功能低下而造成長期貧血。有1名27歲男性黑人,貧血已持續了13年。另1名27個月的嬰兒,在1年之中反覆急性發作了3次,再障危象經增強免疫功能治療後均可緩解。這種再障危象可以發生於鐮狀細胞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以及遺傳性多核幼細胞症等。

2.皮膚血管受損性疾病
(1)血管性紫癜(vascularpurpura):患者有小兒,也有成人。首先出現發熱、咽痛、流涕等,48h後出現皮疹,其特徵為血管性紫癜。先出現於四肢,後向軀幹、頸部甚至面部擴展。紫癜持續數日即退,同時可伴有短期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或大關節痛。組織學檢查有壞死性血管炎亦有非壞死性血管炎表現。
(2)傳染性紅斑(erythemainfectiosum):本病亦稱第五病。1889年Tschamer對此病已做過詳細描述。在世界各地曾有多次流行,直到1981年才明確HPV-B19為其病原。小兒患傳染性紅斑的臨床表現,先有發熱、全身不適、咽痛、鼻流涕等症狀。2~3天后出現皮疹,多始於面部,很快融合成片並伴有輕度水腫,形成“巴掌臉”特殊表現。皮疹很快擴展到軀幹及四肢。先為斑丘疹,後中間先褪色形成網狀或花邊樣。皮疹可因日曬、運動、洗澡而加重,伴有瘙癢感。持續2~4天皮疹消退,留有色素沉著可於數日後消退,全病程為5~9天。成人感染HPV-B19亦有少數表現為傳染性紅斑者,但很少出現“巴掌臉”,皮疹亦較少。但在病後數日至數周,80%的人出現關節痛。
(3)肢端瘀斑綜合徵(acropetechialsyndrome):1990年Harms等首次報導5例出現手套襪套樣分布的瘀斑並伴有口咽部潰瘍的病例,病原未明。1992年美國相繼出現同樣患者,Halasz等明確為B19病毒引起。1998年Smith等分析了各處報導的25例患者的臨床表現,稱之為丘疹-紫癜性手套襪套綜合徵(papular-purpuricglovesandsockssyndrome)。2002年Harel等根據他們自己的3例患者的表現,將這類臨床症候稱之為肢端瘀斑綜合徵。臨床表現多先有或同時出現輕中度發熱、全身不適、關節痛、肌痛、食慾欠佳等全身症狀,手背和足背出現瘀點瘀斑性皮疹,很快向掌面發展,可融合成片。手腕和髁部有明顯的界線。同時可出現口唇水腫、口周糜爛、口周及下頦部亦出現皮疹,咽部齶部可有黏膜瘀點,組成手、足、口病樣的綜合徵。疾病多於1~2周恢復。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現B19IgM抗體,IgG抗體出現稍晚。皮疹組織學檢查可見真皮血管周圍有浸潤,有紅細胞外滲。患者多為青少年。
(4)雷諾樣症候(Rayhaud’spnenomenon):Harel等2000年報導了姐妹2人(13歲、14歲)先後患了手指、足趾變白、發涼,後變青紫的疾病,1例伴有全身關節疼痛,血清中B19IgM強陽性外未能找到其他原因。

3.關節病(arthropathy)HPV-B19感染後出現各種臨床表現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現關節痛;部分患者除有發熱、全身不適外,只有關節痛;還有些患者關節痛為惟一的症狀。本病小兒少,成人多,且女性多見。多表現為突發性四肢關節對稱性疼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滑囊腫脹。最多罹及的有手(指關節、掌指關節)、腕、踝、膝關節,還可累及肘、肩、頸椎、腰椎等處。多數可於2周左右好轉,少數患者遷延數星期不愈,有病程已長達4年的報導。曾檢查一患者關節積液有白細胞3.4×109/L,多核細胞42%,單核細胞58%。追蹤觀察無後遺症及運動障礙。診斷依據患者血清中抗HPV-B19IgM抗體陽性,未能查出HPV-B19DNA及抗原,故推測本病為由病毒抗原抗體複合物引起。但Soderlund等報導在一些少年慢性關節炎患者滑膜組織中檢出了B19DNA,不能除外病毒的直接損害作用。

4.肢端麻木、刺痛症有人報導,美國某兒童醫院傳染性紅斑流行時,11例護理人員亦受染,其中5例出現手指和(或)足趾麻木,刺痛症狀,另2例無其他不適,僅有手指麻木刺痛,血中均有抗HPV-B19IgM抗體。部分患者於2個月時恢復,部分拖延至1年。症狀明顯者肌力減弱,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提示末梢神經受損。有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護士,典型發病後B19病毒血症持續了4年(HPV-B19DNA陽性),先後有6次發作:發熱、皮疹、關節痛、四肢遠端麻木、刺痛,在緩解期間肢端仍有遊走性麻木。此患者顯然表現為慢性遷延型B19感染,其原因尚不清楚。

5.宮內感染孕婦感染HPV-B19後可以傳播給胎兒,容易引起流產和死胎。已從死胎的心、肝、脾、腎、肺等細胞中檢測出了HPV-B19DNA,有的查到了病毒顆粒。胎兒明顯貧血、高度水腫,可有心包、胸腔、腹腔積液。發生率各家報導不一,有一組為38%(14/37),英國報導為9.8%,美國CDC報導為4%。微小病毒感染動物可致畸胎,人類是否致畸尚不能肯定,現僅有個例報導(胎兒眼晶體缺如),需做更多研究。

6.其他疾病B19病毒可侵犯全身多種臟器和組織,故可引起多種疾病。①心肌炎:多為嬰幼兒和兒童,急性暴髮型表現,很快死於心衰,有做心臟移植成活者,亦有呈慢性心肌炎表現者。心肌呈淋巴細胞浸潤性炎症。②急性肝炎:肝功能可有程度不等的受損表現。肝移植後B19感染可引起急性暴髮型肝炎和再障危象。③腦膜炎:已有數例臨床報告,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從CSF(腦脊髓液)中檢出B19DNA。④尚有呼吸窘迫症、Still病、慢性疲勞綜合徵等不同臨床表現的病例報導,除B19DNA或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外,未找到其他病原。

併發症:

宮內感染可使胎兒貧血、缺氧、心力衰竭。

疾病病因

微小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DNA病毒,早已知道微小病毒可在小的哺乳動物中引起疾病,僅於近20年才認識其中一些病毒可感染人類而致病。1975年Cossart首先在供血員血中發現了直徑為20~25nm的圓形病毒顆粒,經形態、生化、遺傳學特點分析屬於微小病毒,命名為人類微小病毒B19。不久在2名發熱士兵血中找到這種病毒,開始明確本病毒對人的致病性。本病毒具有裸露的核殼,內含單股DNA,其大小為5.45kb,有自主複製能力。1981年從患鐮狀細胞貧血出現再障危象的患兒血中檢出了B19抗原,其後幾年先後從加拿大、日本、英國、瑞典及美國等地的再障危象、傳染性紅斑、紫癜等患者血中檢出B19抗原,初步認為B19與這些疾病有關。1985年Anderson等報導用B19對7名志願者進行了感染試驗的結果,進一步肯定HPVB19為引起這幾種病的病原。此病毒尚無組織培養,僅可在人骨髓細胞中生長複製。耐熱,60℃12h不能滅活,對甲醛敏感。

病理生理

微小病毒感染DNA
Anderson對志願者進行了實驗,7名志願者鼻腔接種B19病毒後6~7天,原血中無抗體的5名受試者血中測到了HPV-B19DNA,第8~9天病毒量達高峰,可測到1011基因組拷貝/ml,其中3例的鼻、咽漱液中也檢出了病毒DNA。在第2周時出現了IgM抗體,第2周末及第3周初出現了IgG抗體。病毒血症持續1周左右,此時受試者出現發熱、全身不適,2~3天后出現皮疹,繼之關節痛。同時血紅蛋白下降,每天可減少13~18g/L,網狀紅細胞計數明顯減少,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有輕度下降,血象變化1周后即可恢復。原來血中已有抗B19IgG抗體的2名受試者,既無症狀,血中亦未檢出B19DNA。病毒血症期患者的血清在體外有抑制紅細胞集落形成作用。將血清加熱56℃30min不能滅活這種作用。對再障危象患者進行骨髓檢查,發現紅細胞系顯著減少,其他細胞系無大變化。故認為本病毒主要侵犯骨髓造血系統中的紅細胞系,原始階段的成紅細胞,可能為主要的靶細胞。紅細胞上的糖苷酯(glucoside)為病毒受體,病毒感染後可使紅細胞裂解。因而導致紅細胞減少。這種對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持續1周。對造血功能正常者可有輕度影響,而對紅細胞壽命縮短的溶血性貧血患者有引起再障危象的可能。除此而外,病毒可侵犯全身各種臟器和組織,已從死於B19嚴重感染者的心、腦、肝、腎、肺、脾等組織中檢出了B19DNA;電鏡看到了心肌炎死者心肌中有結晶狀排列的病毒;從皮疹處取材檢查發現血管內皮細胞、汗腺及導管上皮細胞中均有病毒存在,故病毒可能具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另外B19病毒感染可引起細胞因子如干擾素γ等的產生,IgM和IgG特異性抗體的出現,可引起免疫介導的病理變化,關節病即可能為免疫複合物引起。許多研究已證明B19感染後部分患者可呈慢性病和(或)長期攜帶病毒,免疫功能低下為主要原因,而免疫功能正常者亦有長期帶毒者,其原因尚不清楚。有人從健康供骨髓者的骨髓中檢出B19DNA,故有可能骨髓為B19病毒長期存活的地方。

診斷檢查

診斷:

傳染性紅斑、血管性紫癜等疾病在局部地區流行,並與患者有接觸歷史者,可作為診斷的參考。臨床上有發熱,特別是出現皮疹的患者應考慮到本病毒感染的可能。溶血性貧血的患者出現再障危象時應考慮本病的可能。確診必須進行病原學及免疫學檢查。可用斑點雜交或PCR檢查血中B19DNA,用RIA(放射免疫法)法查B19抗原。起病1周時可查特異性IgM抗體,IgG抗體從陰性轉為陽性亦有意義。

微小病毒感染傳染性紅斑

實驗室檢查:

1.血象檢查外周血白細胞可輕度減低或正常,有再障危象者血紅蛋白和血小板可減低。
2.B19DNA檢查PCR法可從患者血清、CSF及病變組織檢測到DNA,為確診手段。
3.免疫學檢查可用放射免疫法或ELISA法檢測血清中的B19抗原,用的更多的為檢測B19的IgM抗體,病期1周時即可達高峰,持續2個月後下降,故有現症感染的診斷價值。IgG抗體出現稍晚,可持續很長時間,有保護作用。

其他輔助檢查: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感染可出現心電圖異常。

鑑別診斷:

需與猩紅熱風疹輕型麻疹相鑑別。

治療方案

尚無抗病毒治療的報導。本病多呈自限過程,預後良好。病情較重者需予以對症處理,再障危象患者可以輸血治療。關節痛及指趾麻木刺痛者,可予以止痛藥及營養末梢神經的藥物。因免疫功能低下易使感染慢性化,可套用免疫增強劑,病毒血症期可套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IVIG,小兒400mg/(kg?d),連用3~5天,如為慢性患者則每半月至1個月重複1次,可取得清除病毒的效果。

預後及預防

預後:預後良好。

預防:已有研製的疫苗進行動物試驗,有望今後可用於預防。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患者和病毒攜帶者,主要經呼吸道傳播。孕婦急性感染時可傳播給胎兒,有人已從死胎組織中檢出B19病毒顆粒或其DNA。輸入含本病毒的血及血製品亦可傳染。小兒易感,5~10歲為感染高峰時期。全年均可發病,但多見於晚冬和早春。30%~60%成年人已有B19IgG抗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