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立於2007年3月10日,是中國教育部指定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作為中國文學、歷史和哲學研究的一個平台,致力溝通文、史、哲不同學科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世界視野中的中國文化研究,並努力推動各種新文獻和新資料的整理,建設一個從事中國文史研究的國際性、開放性的學術研究機構。

介紹

組織機構圖組織機構圖
文史研究院院長為葛兆光教授,研究院設有學術委員會和國際評鑑委會。2010年起,新一屆學術委員會由十一名海內外學者組成,負責制定學術發展方向、擬定研究課題並鑑定、驗收研究成果、協助審查研究人員資格;國際評鑑委員會由七名海內外學者組成,對研究院的各種工作給予監督與評鑑,並提出改進意見。院內有院務工作小組,負責協調研究院的內部行政工作,加強與校內各院系聯繫,以及開展日常學術活動與學術交流等事務。
目前,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共有十名專職研究人員,從事各領域的跨學科研究。此外,文史研究院博士後工作站也將繼續招聘新的博士後研究人員。成立三年來,文史研究院在復旦大學校方和院內同仁的協力推動下,堅持明確的研究方向、嚴肅的學術品格與充分的國際合作,在學術出版、舉辦學術會議和講演、人才培養及教學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獲得了海內外同行的好評。

職能

研究院會議室研究院會議室
一、五個研究方向。文史研究院將繼續推動“從周邊看中國”、“批判的理解國際中國學”、“交錯的文化史”、“域外所藏有關中國的圖像資料”與“中國思想、宗教與藝術史的綜合研究”五個方向。
二、國際學術合作。文史研究院將繼續推進與海內外同行機構的聯絡與合作,包括人員交流、合作教學以及合作舉辦學術會議,希望通過高質量的國際學術交流,推動以上研究領域的發展,並與國際學術界保持充分的溝通。
研究院資料室研究員室
三、系列出版物。繼續推進學術著作集“復旦文史叢刊”、論文集刊“復旦文史專刊”、學術演講集“復旦文史講堂”與“研究生學術入門叢書”的出版,並於每年出版四期《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通訊》。繼《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之後,還將致力於域外中國文獻的編輯出版,如《朝鮮漢文燕行文獻選編》等。此外,將繼續在《復旦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建設“文史研究新視野”專欄,推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四、“復旦文史講堂”與“小型學術研究會”。有選擇地邀請國內外高水準的
研究院資料室研究院資料室
人文學者講演,介紹最新的研究進展及研究動態。此外,將繼續舉辦小型學術研究會,在專業和學術的範圍內,討論學界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五、教學工作。除專職研究人員在復旦大學各人文院系開設有關課程之外,研究院還將努力建設“亞洲藝術、宗教與歷史研究”的博士課程方向。
六、團隊建設與工作室。繼續從海內外招聘專職研究人員、訪問研究人員與博士後人員,在交錯的文化史工作室之後,還將組建其他幾個方向的工作室。
研究院資料室研究院資料室
七、資料室與網站。文史研究院資料室除了繼續補充必須的圖書資料、擴大訂閱領域內的海外學術期刊之外,還將重點購置海外中國學論著、域外漢文文獻以及有關中國的圖像資料。研究院網站也將繼續以較高的更新頻率發布最新研究動態,並儘可能多地提供學術資料。

研究員

葛兆光葛兆光
葛兆光,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論著曾譯成多種外文,並獲第一屆中國圖書獎、第一屆長江讀書獎、第三屆與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等。
新近發表的論文
《置思想於政治史背景之中—再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
《“不意於胡京復見漢威儀”—清代道光年間朝鮮使者對北京演戲的觀察與想像》
《從“西域”到“東海”—一個新歷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問題》
《自家寶藏的失而復得—晚清久佚唯識典籍由日本反傳中國之影響》
李星明李星明
李星明,陝西師範大學文學學士,西安美術學院文學碩士,東南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後。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美術史及美術考古。目前主持8卷本《中國陵墓雕塑全集》(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的組成部分)的編撰工作,該全集正在陸續出版;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度規劃基金項目《隋唐墓俑藝術研究》(批號:07JA760018),2010年12月完成。
著作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入選2007年中國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
唐代和五代墓室壁畫中的山水畫〉,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19期,2007年6月。
〈關中唐代皇室壁畫墓圖像系統的劃分〉(韓文),韓國美術研究所《美術論壇》23號,2006年12月。
〈唐代李壽墓誌的造型與“靈龜負書”的傳說〉,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2004年第1期。
董少新董少新
隋唐墓誌四神十二生肖裝飾圖案中的易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裝飾》2003年第6期。
〈北朝唐代壁畫墓與墓誌形制和宇宙圖像之比較〉,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2003年第6期。
〈秦俑頭像的肖像性及其文化審美特徵〉,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2003年第1期。
《中國陵墓雕塑全集·4·兩晉南北朝》(雙主編之一),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董少新,蘭州大學學士,中山大學史學博士,曾在葡萄牙里斯本訪學兩年。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明清時期中西關係史研究。目前正主持文史研究院科研項目“何大化《遠方亞洲》譯註與研究”,預計2010年完成;以及國家社科青年項目“十七世紀耶穌會中國年報研究”,預計2011年完成。
專著
1、《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2、《明清鼎革之際的何大化》,撰寫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