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彭麗生書

太平軍1853年初攻克武昌後,勢如破竹,數月間占領南京,進行北伐西征,半壁河山為之震撼。曾國藩此時剛在湖南舉辦團練,內外交困,力不從心,有牢騷怨憤,也有初開幕府招徠人才的急切心情,這些在信中都一一流露出來。

基本信息

名稱:《復彭麗生書》
年代:清代
作者:曾國藩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前承惠書,存唁不孝[1],頃又蒙手書,所以期勖故人[2],甚篤且勤。國藩積愆叢慝[3],無實行而盜虛聲,為神明所不容,乃不隕滅我躬,而延禍於吾母。椎心悔憾[4],無實行而盜虛聲,為神明所不容,乃不隕滅我躬,而延禍於吾母。椎心悔憾[4],蓋不得自比於人數,其又何經濟之足言?
顧如足下所稱,今日不可救藥之端,惟在人心陷溺,絕無廉恥云云,則國藩之私見,實與賢者相吻合。竊嘗以為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5]、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6]。而貪饕退縮者[7],果驤首而上騰[8],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足下與某公書,言之至為深痛,積年癢疥,為君一搔[9],憂患餘生,得少快慰。
國藩來此,蓋以鄂中失守[10],恐其回竄,不得不出,以自別於畏死者之徒。至於求有補濟,則骯髒之性[11],將以方枘周旋於圓鑿之中[12],亦知其鉏鋙而鮮當矣。刻下所志,惟在練兵、除暴二事。練兵則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13];除暴則借一方之良,鋤一方之莠[14]。故急訪各州縣公正紳耆[15],佐我不逮,先與以一書,然後剴切示諭之[16]。
年來飽更世故[17],又經憂患,齒髮稍侵[18],精神頹敗。幸故人一來顧我,相對敘論,收召散亡之魂魄,祓濯如山之塵垢[19]。庶生新機而還舊識,即拯時艱於萬一亦未可知。郭筠仙[20]、劉霞仙[21]、羅羅山[22],及平日交舊,都來此間。尚望足下惠然命駕,無任佇企。[1]

作品注釋

[1]存唁:弔唁,表示慰問。鹹豐二年(1852)六月曾國藩母親逝世。
[2]勖(xù):勉勵。
[3]愆(qiān):過失,罪咎。(tè):邪惡。
[4]椎心:心靈受到沉重打擊。椎,捶擊。
[5]攘利:竊取、奪取利益。
[6]以:而,連詞。
[7]貪饕(tāo):貪婪至極。
[8]驤(xiāng):本謂馬首昂舉,引申為昂揚上舉。
[9]這兩句意思是搔到癢處,論說到要害。
[10]鄂中:湖北地區。此指武昌等地。
[11]骯髒(kǎngzǎng):同“抗髒”,高亢剛直貌。
[12]方枘(ruì):方形榫頭。圓鑿:圓形鑿眼。方枘圓鑿喻不相合,不相容。《楚辭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鉏鋙(jǔyǔ):同“齟齬”,不相配合。
[13]艾:一種中草藥。中醫用燃燒的艾絨燻烤病人的穴位來治病,這種艾絨以乾而久藏的為好。《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七、三是虛數,指年深日久。久病求陳艾,喻事先必須作好充分長期的準備。
[14]莠(yǒu):惡草的通稱,喻惡人、壞人。與“良”相對。
[15]紳耆:地方上的紳士和年老有地位的人。
[16]剴(kǎi)切:切實,切中事理。
[17]更:經歷。世故:變亂。
[18]稍侵:漸漸脫落。
[19]祓濯(fúzhuó):猶言“洗滌”,清除。祓,祓除,古代除去凶垢的儀式,三月上巳日到水濱洗濯。
[20]郭筠仙:郭嵩燾,字伯琛,號筠仙,湖南湘陰人。道光進士,隨曾國藩辦團練,後成為著名外交官,首任駐英大臣,主張學習西方科技。
[21]劉霞仙:劉蓉,又名孟蓉,湘鄉人。
[22]羅羅山:見《何君殉難碑記》注。

作品簡析

太平軍1853年初攻克武昌後,勢如破竹,數月間占領南京,進行北伐西征,半壁河山為之震撼。曾國藩此時剛在湖南舉辦團練,內外交困,力不從心,有牢騷怨憤,也有初開幕府招徠人才的急切心情,這些在信中都一一流露出來。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湖南湘鄉府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