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明代開國將軍]

徐達[明代開國將軍]

徐達(1332~1385),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初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往歸之。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徐達有四子三女。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爵位,受封魏國公。幼子徐增壽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時給他通風報信,死在建文帝的劍下,後被明成祖追封為定國公。一門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達一家。徐達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長女嫁於燕王朱棣,次女嫁於代王朱桂,三女嫁於安王朱楹。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圖)徐達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農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安徽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安徽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江蘇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今均屬江蘇)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江蘇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屬安徽),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餘。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安徽合肥),鏇從援洪都(今江西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衝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餘部。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占領山東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河南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鏇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屬北京),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今山西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鏇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及手下將領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今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城區內有烽火點將台原址一座)。次年,鎮守北平(今北京),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餘(一說數萬)。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治軍嚴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朱元璋譽之為“萬里長城”。

人物生平

(圖)徐達徐達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人。出生於一個世代種田的農民家庭,小時曾和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濟世之志”(《明太祖實錄》 卷171)。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在郭子興起義軍中當小軍官的朱元璋回鄉招兵,他“仗劍往從”,從此開始了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

投奔朱元璋後,徐達不僅作戰勇敢,而且“時時以王霸之略進”(李贄:《續藏書》卷3,《開國功臣徐公傳》),協助朱元璋收編了定遠的幾支地主武裝,攻占滁、和等地,被朱元璋授為鎮撫,“位諸宿將上”。此時,朱元璋只不過是郭子興手下的一名首領,“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而徐達與湯和等人則“奉約束甚謹”(《鳳陽府志》卷18,《人物誌》),幫助他逐步樹立威信。不久,郭子興與另一首領孫德崖發生衝突,拘捕了孫德崖,而孫之部眾則扣留了朱元璋。徐達挺身而出,到孫德崖軍中去做人質,換回朱元璋。直到郭子興釋放孫德崖後,他才被放出來。朱元璋因此對他非常感激,也更加信任。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執掌全軍大權,揮師南渡長江,攻占採石、太平,謀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徐達“與常遇春皆冠軍,而達獨參與進止”(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8上,《徐達》),成為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員戰將。此後,他統兵“廓江漢,清淮楚”,擊滅陳友諒勢力,升任總兵官、大將軍;又“電掃西浙”,攻占平江(今江蘇蘇州),消滅張士誠勢力;後受命為征虜大將軍,率師北伐,“席捲中原”,克復大都(今北京),“聲威所震,直達塞外”(《明太祖實錄》卷171),完成了推翻元朝、統一北方的重任。

徐達從小沒有機會上學讀書,但卻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每逢帶兵出征,常“延禮儒士,說古兵法”(同上)。歸朝之日又經常“腳踏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論終日”( 《明史》卷125,《徐達傳》),因此熟知古代兵法。他還善於通過戰爭鍛鍊自己的軍事才幹,具有駕馭整個戰爭發展變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不僅作戰勇敢,而且“尤長於謀略”(《明太祖實錄》卷171)。如洪武元年攻占大都後,朱元璋令孫興祖留守,徐達與常遇春攻取山西。北逃的元順帝派部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北上,出雁門關,入居庸以攻北平。徐達聞訊,對諸將說:“擴廓遠出,太原必虛。北平有孫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敵不備,直搗太原,使進不得戰,退無所守,所謂批亢搗虛者也。”(《明史》卷125,《徐達傳》)於是引兵直趨太原,擴廓帖木兒急忙回師救援,結果遭到徐達的夜襲,敗逃寧夏。

徐達治軍嚴明,不僅要求部下聽從號令指揮,“令出不二”,而且嚴禁他們騷擾百姓,“有違令擾民,必戮以徇”(《明太祖實錄》卷171)。他還注意優待俘虜,以分化瓦解敵人。凡是俘獲敵軍將士和間諜密探,他都“結以恩義,俾為己用”(《明史》卷125,《徐達傳》)。所以他帶兵出征,特別是在率軍北伐過程中,經常出現“大軍勘定者猶少,先聲歸命者更多”(《明史紀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的局面。

(圖)徐達徐達

作為一名傑出的將領,徐達不僅具有優異的軍事才能,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品德。他嚴於律己,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在元末群雄並爭之時,許多人一旦為將握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禮縱橫”(吳寬:《平吳錄》),過起窮奢極欲的生活。但徐達不貪女色,不圖貨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後,“封姑蘇之府庫,置胡宮之美人財貨無所取,婦女無所愛”(《獻征錄》卷5,黃金:《魏國公徐公達》)。徐達平時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濕狹小的房子,朱元璋幾次想給他換一所較好的房子,他都推辭了,說:“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為計?”(《明太祖實錄》卷171)出征之時,遇到軍糧不足,士卒吃不飽飯,他不飲不食,不進營帳休息。士卒生病負傷,他前去探視慰問,給予醫藥治療。“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明史》卷125,《徐達傳》)。

徐達“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後封魏國公,並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儘管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徐達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每次“功成而還,拜上印綬,待命於家,略無幾微矜伐之色”(《明太祖實錄》卷171)。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徐達能擺脫鄉土觀念的羈絆,不和同鄉拉幫結派,沒有卷進淮西集團的是非之爭。淮西集團的骨幹胡惟庸見徐達功勞大,威信高,“欲結好於達”,他根本不加理睬。胡惟庸又“賂達閽者福壽使圖達”,福壽向徐達告發,徐達便不時提醒朱元璋:胡惟庸這種人不適合當丞相。後來,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朱元璋想起徐達的話,“益重達”(《明史》卷125,《徐達傳》)。

儘管徐達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對他的懷疑和猜忌。給事中陳汶輝在一個奏疏中曾提到“劉基、徐達之見猜”,說:“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明史》卷139,《李仕魯傳》)朱元璋在為徐達撰寫的神道碑中,也承認自己曾因所謂“太陰數犯上將”的星象而“惡之”(《獻征錄》卷5,御製《徐公達神道碑》)。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達畢竟在政治上忠誠不二,經濟上不貪不占,生活上十分檢點,沒有任何把柄可抓,從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運。流傳極廣的所謂朱元璋賜蒸鵝而害死徐達的說法,正如趙翼所說的是“傳聞無稽之談”,“其時功臣多不保全,如達、基之令終已屬僅事”(《廿二史札記》卷31,《明史立傳多存大體》),徐達和劉基是洪武朝少數得以獲終天年的大臣。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享年54歲。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謚“武寧”,賜葬於南京鐘山之陰,並親為之撰寫神道碑,讚揚他“忠志無疵,昭明乎日月”。後復命“配享太廟,塑像祭於功臣廟,位皆第一”。

人物逝世

(圖)徐達徐達

洪武二年(1369)春正月,朱元璋下詔建立功臣廟,並親自確定功臣的位次,以徐達為第一。功臣廟建在應天(今南京)城西七里的雞鳴山下,將列入名次的功臣,雕成塑像立於廟中。

戰功卓著而謙虛謹慎,是徐達的一大特點。歷朝歷代,因居功自傲而被貶官流放,甚至殺頭滅門的文武大臣,屢見不鮮。在朱明王朝的創建過程中,徐達開闢江漢流域,掃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捲中原,聲勢威名直達塞外,先後降伏王公俘獲將領,不計其數。但他不因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謹慎。朱元璋經常召見徐達,設宴歡飲,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稱,而徐達總是謙虛謹慎,小心應對,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達病逝於南京,享年54歲。朱元璋為徐達輟朝以表哀悼,並親臨靈堂祭奠,傷心欲絕。朱元璋下詔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其三代皆封王爵,賜葬於鐘山之北,徐達的碑文也是由朱元璋親自寫的,稱讚其為“開國功臣第一”。

關於徐達之死,另一種傳說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朱元璋從起兵到稱帝以後,一直是以威猛嚴厲治軍治國的。登上皇帝座位後,朱元璋想的頭等大事就是江山永固,他的子孫後代永遠做皇帝。所以,他對當年立過汗馬功勞,出生入死為他打江山的功臣特別猜忌,擔心他們哪一天會謀反奪權。另外,太子朱標性情仁善寬和,朱元璋怕他將來駕馭不了功勞卓著的元老重臣,於是下定狠心,大開殺戒,濫加株連。殺胡惟庸一案和後來殺大將軍藍玉一案,就牽連而殺掉了幾萬人。史書上稱,朱元璋當皇帝後“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為了他的獨裁治和江山永固,他殺功臣殺紅了眼,因而後人翻閱明初史書,對這一段殺戮歷歷在目。

徐達有四子三女。長子徐輝祖才華橫溢,徐達死後,繼承爵位。三個女兒,長女嫁給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為妃,後來蒸王奪權稱帝,徐妃被冊立為皇后。其餘兩個女兒,也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一個是代王朱桂的妃子,一個是安王朱楹的妃子。

關於徐達的死因,有些史書記載:“(徐)達病疽,甫痊,賜蒸鵝,流涕食之而卒。”這些材料雖不完全可靠,但也不是望風捕影,隨意捏造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為了確保朱明皇朝“萬世一系”,便想方設法加強皇權,凡是他認為有礙於獨裁統治的人,不管是勛臣宿將,一律翦除。胡、藍黨獄,把功臣舊將幾乎一網打盡。前一年又將南征北戰、立下大功的義子親甥李文忠暗中毒死。徐達雖為開國功臣第一,立下蓋世大功,而且一直忠貞不二,但想到他的震主之威,朱元璋“賜蒸鵝”一事也就可能並非子虛烏有了。

人物墓地

(圖)徐達徐達墓地

徐達墓在鐘山風景區內,除明孝陵以外還有許多明初功臣墓。徐達墓位於板倉村附近,是諸功臣墓中保存較好的。徐達,字天德,濠州人, 元末參加朱元璋軍,為大將軍。他率兵功克大都,平吳伐北,功勳卓著,被封為信國公,魏國公,朱元璋曾贊其“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 雙。”他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北麓。徐達夫婦合葬墓入口處樹神道碑一座,相傳碑文為朱元璋撰寫,細看還可見碑文旁有圓形標點符號,這在中國古碑中極為少見。

徐達是明朝開國元勛,死後,賜葬中山之陰,即今太平門外板倉。墓前豐碑石馬,陂陀相接。其中最為稱奇的,是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立的“御製中山神道碑”。碑通高8.95米,寬2.2米,厚0.70米,下承龜趺,皇皇巨製,蔚為壯觀,比明孝陵四方城的“神功聖德碑” 還高出0.11米,它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場神道碑。碑文為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撰寫,共約2100餘字,記載了徐達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功績。而碑文標有句讀,實屬罕見,可算是古碑中的一奇聞。究其來歷,一般認為是其碑文由臣下代筆,怕粗通文墨的朱元璋讀來不便,加上圓圈斷句,交付工匠鐫刻時,因是皇帝“御製”,只得依樣畫葫蘆,故留下了標有句讀的碑文

歷史評價

(圖)徐達徐達

從小他就是個喜歡聽戰爭故事的孩子,尤其喜歡聽村里老人講述岳飛抗金的故事,在小夥伴們做遊戲的時候,他高出別人一籌的智謀總能讓他成為遊戲的贏家。那個時候沒有人回想到,在元末農民大起義這個複雜的戰爭遊戲裡,幾十年後的徐達會成為最出色的玩家,他將陳友諒玩進了絕路,將張士誠玩進了牢房,將赫赫無敵的蒙古騎兵玩出了漠北。中國歷史的大一統從來都是由北向南的固定劇本,卻在徐達的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元1368年的明朝北伐開了中國歷史南方統一北方的先河,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從此敲響了分裂與滅亡的喪鐘。

騎兵是蒙古人橫掃歐亞的最大本錢,也是末代蒙古元王朝安身立命的最後法寶。蒙古騎兵曾驕傲的相信,只要跨上戰馬,他們永遠是最優秀的戰士。劉福通的北伐被蒙古騎兵擊滅了,韓山童的宋政權被蒙古騎兵擊滅了,當元帝國最後的猛將們正陶醉於這如夕陽餘輝一般的最後勝利時,他們沒有想到,一個叫徐達的漢人和他的騎兵部隊將在中華大地橫空出世,在公元1368年的北伐戰爭里徹底終結蒙古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徐達徐達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徐達為主將,率25萬大軍兩路北伐,先取山東,再取河南,最終攻陷元大都,新生的明帝國版圖在徐達的馬鞭下如滾雪球一般的膨脹著,元順帝如喪家犬一般倉皇出逃,統治中國九十七年的元王朝徹底宣告滅亡。然而在徐達眼裡,這些還遠遠不夠,這些勝利大多只打疼了元帝國的漢人部隊,對元帝國的精銳蒙古騎兵並未造成直接打擊。真正的決戰在太原開始了,面對蒙古第一猛將擴敦帖木兒的十萬蒙古精騎和圍點打援的戰法,徐達以夜襲戰的方式將蒙古軍打得全軍覆沒。在之後的定西蘭兒峪會戰中,徐達再次以中央突破的戰法擊敗擴敦帖木兒,打得這位蒙古第一猛將扔下部隊帶著老婆孩子倉皇逃竄,這是兩場明蒙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仗,徐達先後消滅了蒙古近二十萬精銳部隊,是對苟延殘喘的蒙古帝國最沉重的打擊。

公元14世紀是一個值得中國歷史紀念的世紀,不僅僅在於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建立,在宋朝三百年士大夫階層道德日益淪喪的大局面下,在宋朝精英知識分子於崖山集體跳海殉葬的悲哀絕唱里,在元朝九十七年統治時代中國知識階層全面遭到打壓甚至陷入信仰危機的大環境裡,生活在最底層的草根們終於代表我們這個民族走上了反抗的最前台。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與農民的兒子徐達正是這其中優秀的代表,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與殘酷的民族清洗政策不僅沒有熄滅中華大地抗暴的火焰,相反成了促其早死的催命毒藥。以平民階層與下層知識分子階層為第一代統治班底的明王朝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光復與救贖,也印證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古老詩句。在那場北逐胡擄的偉大戰役中,徐達與他的大明虎師仿佛一群出身貧賤卻不知疲倦的登山者,從中原到西北,征服著一個又一個貌似不可戰勝的障礙,將成吉思汗的不肖子孫們送上了逃亡與分裂的不歸路。元明戰爭的結局不僅僅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勝利這么簡單,它更多的是屬於民間力量的勝利,“民眾中孕含著多么巨大的力量”,這句階級鬥爭時代的口號語錄,卻是元末明初王朝興衰鮮血淋漓的事實

淮西二十四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