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時作

徐時作,字鄴侯,號筠亭,建寧人。雍正丁未進士,知邢台縣。疆直有異政,擢知滄州。以母老告歸,倡建俱濉川書院。又仿范氏義田法,捐田為瞻族費。有《崇本山堂詩文集》、《聞居偶錄》。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徐時作(生卒年月不詳),字鄴侯,號筠亭,清代福建建寧人。

人物經歷

清雍正四年(1726)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先後任成安、邢台知縣,開州、滄州知州等職,居官清正。任成安知縣時,成安清河村過去有片土地被漳水淹沒,稅銀300餘兩卻仍由舊戶交納,40餘年未曾改變。徐上任後履畝清□,編新戶,除舊戶,民免受其累。知邢台縣時,邢台有一人以迷信手段給人治病,其母死,送葬的人很多。武弁懷疑是邪教在聚眾謀反,密報制府,調兵前往,捕捉眾多百姓。徐時作甘冒風險,極力為那些無辜者辯白,使他們免受冤屈。調清苑,適逢放賑,而常平倉的谷有一半發霉變質。制府欲屬吏捐俸補償損失,徐時作極力勸阻。制府以徐時作剛直不阿,上疏推薦,徐時作升為開州知州。不久調任滄州。滄州漢人與旗兵雜居。耕種時,旗人因缺乏糧食,只得承受成倍的利息向富戶借貸。徐上任後即設法從糧倉中給予解決,按人口借給,秋收還倉不加利息。此舉從根本上解決了旗人與漢人一個潛在的矛盾,旗人亦感恩戴德。雍正年間,將家裡座落縣城近郊的田地與縣儒學遠離縣城、常收不到田租的學田對換,並捐出園、池、店租銀給儒學。乾隆六年(1741),與胞兄徐時伯(監生)遵照母親吩咐,捐銀1300兩修建縣內儒學。告老還鄉後,倡建濉川書院;又倡舉興賢會,以資助參加鄉試、會試的士人,並捐出所置田產200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