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鋪下村

後鋪下村位於即墨經濟開發區北部,距開發區管委駐地3公里,東與南、北楊頭村交界,南與前鋪下村為鄰,西靠龍泉河,北與北安街道辦事處王家後戈莊村接壤。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100戶,總人口395人。該村從2000年開始每年集體出資2萬多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總計出資7萬元。

基本信息

村莊由來

鋪下是明朝即墨通萊陽驛郵路上侯家莊鋪的所在地,設鋪之初,此地尚無居民,故借相距較近的侯家莊為鋪名。永樂時(1403-1424),欒姓於驛站以西低處立村,稱鋪下。前鋪下形成後,改稱後鋪下,現隸屬即墨經濟開發區。

政區人口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100戶,總人口395人,全村有杜、張、欒、王、楊、唐、於、高、冷、宋、紀、藍,孫、范14個姓氏,其中杜姓最多,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有耕地24公頃,主要糧油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等,糧食畝產70公斤,農業收入7000元,畜牧業收入540元。1958年糧食畝產增加到95公斤。1976年,在村北打了一眼直徑10米的機井,購買了電機、水泵,灌溉面積擴大至14公頃,糧食畝產達到104公斤。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到2001年由開發區管委徵用村土地38公頃,用於青島國人集團工業用地,隨著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村民大部分從事第二、三產業,第一產業逐漸萎縮。

1973年建起全村第一個集體企業——鋪下板金廠,投資一萬餘元,有職工10餘人,年產值5萬餘元,利潤1萬餘元。1975年,成立鋪下建築隊,人員15人,到1978年兩項產值8萬餘元,利稅15萬元。1983年原鋪下大隊解散形成了3個自然村,各自為大隊,隨著分隊,板金廠及建築隊也自然解散。1987年,前鋪下村、後鋪下村聯合建起拋光廠,後改為股份制企業,投資20餘萬元,有職工20餘人,年產值30餘萬元,利稅6萬元,上繳村集體15萬元。2002年總收入185萬元。

1966年,後鋪下村購置了粉碎機、磨麵機,辦起了磨坊,從業人員8人,年收入4000餘元。2002年全村有40人從事第三產業,主要有餐飲、服務、個體經商、汽車出租等行業。餐飲業2戶,從業人員6人,年收入為4萬餘元;個體經商8戶,從業人員30人,年收入為30餘萬元;汽車出租4人,年收入為10萬餘元。

社會事業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後鋪下村絕大部分適令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總人數的83%。新中國建立後,村民的文化素質明顯提高,1965年全村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66年該村與臨村聯合投資創辦起江家西流農中。1968年與臨村投資聯辦王家後戈莊聯中。1994年該村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1999年村投資17.3萬元建立開發區第二國小。2001年村捐資4.6萬元建設開發區中學。至2001年底,全村共有10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1949年,村民年均占有糧食95公斤,人均年收入不足45元。建國後,村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口糧175公斤,1978年,人均口糧195公斤,人均收入220元。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3年全村擁有各類機動車42輛,彩電95台,電話86部,電話普及率86%,農民人均收入3604元。

社會福利

從2000年開始每年集體出資2萬多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總計出資7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