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西流村

江家西流村

江家西流村,2003年全村常住居民570戶,總人口1711人,現有江、孫、董、黃、崔、張、杜等20餘姓氏,均為漢族。

基本信息

村莊由來

據1935年《江氏續譜序》載,江氏是伯益之後,受姓於江國(即河南汝寧府確山縣),傳至後漢孝父江革,及隸山東,故稱濟陽派。始祖江榮,孝父江革之三十八代孫於明初永樂年間來即墨。明崇禎年間,七世祖樓由即墨城東關遷入,定居建村,因龍泉河自北而來,至此折而西流,故名西流村。明萬曆版《即墨縣誌》載:里仁鄉有西流社。後劉家西流形成,該村稱江家西流。衍至清代,江家西流改屬城廂七鋪。

政區人口

2003年全村常住居民570戶,總人口1711人,現有江、孫、董、黃、崔、張、杜等20餘姓氏,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解放初村年收入不足2萬元。1978年村年收入為462萬元,固定資產為133萬元。1989年,村年收入增加到615萬元,固定資產274萬元。2003年,全村年收入已達84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185元。第一、二、三產業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0.5%、63.38%、26.12%,社會固定資產總額增加到457萬元。
第一產業方面,1949年,江家西流村有耕地1128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穀子、高粱、大豆、薯類等,糧食畝產100公斤,農業總收入3萬元,畜牧收入1.5萬元。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耕地增至1457畝。1956年,糧食畝產增加到20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可耕地調為1396畝。1980年大隊先後投資20萬元,修建機井8眼,平塘3處,灌渠8條共3000米,灌溉面積達800畝;農業機械總動力為480馬力;糧食畝產500公斤,是解放初期的5倍。集體固定資產增加到90萬元。改革開放後,從1984年土地下放到戶,激發了農戶的積極性,水肥充足,至1997年畝產量增加到1000公斤。1998年村劃歸潮海街道辦事處,先後被國家修公路徵用土地200畝,整修村路用地60畝,河道置換用地81畝,教育用地51畝,綠化用地67畝,工業用地365畝,農民建房用地120畝,老年人活動場所及幼稚園用地5畝,隨著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第一產業連年萎縮,到2002年只有少數農業用地,村民主要從事二、三產業。
第二產業方面,1965年生產大隊辦起了制發廠,生產隊辦起了幾處採石組,村集體年綜合收入5000元。1971年村集體建立江家西流塑膠模具廠,入廠工人85人,年產值50萬元。1978年村集體企業塑膠模具廠更名為即墨市塑膠模具廠,其他企業亦不斷發展。1992年全村企業年總產值250萬元,上交國稅15萬元,上交村委利潤25萬元。1992年村集體企業改制,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到2000年全村共有私營企業11個。
第三產業方面,1962年,全村只有磨坊1處。1983年,投資3萬元,建綜合商店1處,但發展極為緩慢。1992年後,由於城區各類市場的相繼興建,第三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150餘人。2002年,個體經商的村民多達50戶,主要經營餐飲、服裝批發、小百貨、運輸服務、菸酒、舊貨等。每戶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2002年營業總額3800萬元,上繳稅金25萬元,利潤50萬元。第三產業在該村的經濟發展中已占主導地位。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方面,1946年7月,村成立完全國小,附近解家營、石河頭、劉家西流、黃家西流、鋪下、辛戈莊等村的學生大部來此就學。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村以祠堂為教室加以修繕,國小得以擴建。1950年,辦起了掃肓識字班。1976年,投資10萬元,重建占地10畝的西流國小,有教室24間,教師宿舍20間,並普及了國中教育。1985年,村建幼稚園,有教室9間,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各類玩具齊全,可容納幼兒150人。同年,還建起老年活動室、健身室、圖書館,成立了老年協會。2000年,重建西流國小,由江家西流、黃家西流、劉家西流、前鋪下、後鋪下、辛戈莊6個村合作在江家西流村村東投資建成新的教學大樓,其中,江家西流村投資100萬元。學校占地45畝,可容納學生1500人就讀,配備現代化語音室、微機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專用教室,達到省一類標準,是青島市規範化學校。現在,該校已正式改名為山東省即墨經濟開發區第二國小,共有11個教學班,學生500人。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100%。全村已有101人考入大中專院校,村辦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中,有中級技術職稱的12人。建村後,400年間才俊輩出。至清末,共有庠生34名,監生21名,增生2名,廩生1名,貢生3名,六品官1名,七品官3名,八品官1名,九品官3名。
醫療衛生方面,解放前,村中沒有診所,村民生活困難,死亡率高。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為人民免費預防接種各種疫苗,有效地控制了傳染病的流行。1956年,村開始建衛生診所。1972年,村辦起了生產大隊合作醫療衛生室,有“赤腳醫生”2名。2000年,有鄉村醫生5人,醫療設施和診治水平顯著提高,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救,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民眾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人民生活方面,解放前,村民年人均口糧不足100公斤,大部分村民以糠菜為主,人均收入不足30元。解放後,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增加到250公斤,人均年收入20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到2003年,人均收入5185元,戶均存款近萬元。解放前,村民住房多為草屋、土牆、土地面,人均住房面積僅5平方米。1978年,村住房多為磚木結構,人均住房面積10平方米。2000年,村民住房多為鋼筋水泥結構,人均面積達到25平方米。現全村有100多戶住上二層樓房,有機動車120輛,彩電498台,電話420部,電話普及率80%以上。
村莊建設方面,解放前,村內街道不整,沒有合理規劃。70年代後,村莊開始建設規劃,現村有主街道8條。隨著社會經濟發展,2000年,先後投資300萬元,硬化街道面2.8萬平方米,鋪設污水管道4200米,修沿河壩1500米,改良自來水主管道5860米。為吸引全國各地客商來此投資發展,村東已建成80處二層樓房,每處建築面積144平方米,規劃工業園200畝,為招商引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社會福利

1985年以來,每年村集體出資4萬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1999—2000年每年交納13.3萬元。1989年開始,每年補助老年人50—100元及其他物品。1991年起發放獨生子備用押金50—120元。從1994年,每年代村民交納2萬元農業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