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桑村[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寧家埠鎮小桑村]

小桑村[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寧家埠鎮小桑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桑村是一個有305戶,1065口人的小村。三年前, “亂、髒、差”可以說就是小桑村的代名詞,集體經濟虧空大,外債累計高達60餘萬元,村班子軟、散、癱,村級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全鎮村級目標考核更是年年倒數第一。民眾對村班子怨聲不斷。現在的小桑村卻是今非昔比。2004年,一躍成為全鎮的第二強村,村綜合經濟實力僅次於向高村,呈現出一派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的景象,“三年三大步,三年三台階”,小桑村實現了由亂到治、由窮到富的徹底轉變,多次獲得市鎮級文明村莊、先進黨支部、先進村委會、經濟建設先進村榮譽稱號。

膽識、有魄力的村兩委班子

選好配強一個有膽識、有魄力的村兩委班子是實現由亂到治的重要前提

基層組織建設是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始終抓住班子建設這個關鍵。

在推進基層組織建設的進程中,寧家埠鎮黨委、政府先後探索實施了“雙強書記”建設和“五個一”工程,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真正讓那些有民眾基礎,為人正派,甘心為民眾辦實事的人來挑起大梁,徹底解決後進村的轉化難題。

作為一個典型的窮村亂村,前幾年的小桑村可謂是問題成堆、怨聲載道。亂則思治,面對小桑村“一盤散沙”的狀況,寧家埠鎮黨委、政府釜底抽薪,以實施“雙強書記”建設為突破口,對小桑村班子進行了徹底整治。

2002年3月,在先後進行的村支部、村委會換屆選舉中,我們新一屆村兩委以全票當選。穩定的社會環境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因此,面對艱難的工作現狀,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村子穩定下來。經過矛盾排查、綜合分析,找準癥結,我們採取了“三步走”策略,化解了民眾怨氣,重拾起民眾信任,密切了幹群關係。

公開帳目,給村民一個明白,化解民眾怨氣。財務收支是民眾關心的焦點,村集體債務為何年年有增無減,村民都在私下議論、心裡嘀咕。我們村兩委找準了不穩定問題的根源。在村裡的交通要道、顯眼的地方設定帳目公開欄,成立“村民理財小組”,確定每月5日為財務公開日,及時張榜公布了上屆村兩委的財務收支情況,讓民眾明白債務是怎么來的,集體的錢是怎么花的,並把落實民主理財和民主公開制度結結實實的堅持下來,按時將財務收支情況,到鎮集中計帳中心報帳審核。自覺接受民眾監督。民眾明白了每筆錢的來龍去脈,怨氣也就逐步消散了。

鄭重承諾,給村民吃上定心丸,重拾民眾信任。上屆村班子無所作為,直接導致了民眾對村幹部失去信任。對於新一屆村兩委,能否務實幹事,民眾有的觀望,也有的期待。經過對黨員、企業、老村幹部、民眾等各個層面的村民進行細緻深入的走訪座談,切實了解民眾所想所盼。

以任期承諾作為工作的突破口,我們村兩委及時召開了村民會議,作出了鄭重而莊嚴的承諾,制定了《小桑村三年發展規劃》,任期內使小桑村由弱變強,村莊面貌徹底改觀,實現村集體收入30萬元,如若完不成任期目標,村兩委將集體自動辭職。熱情如火,諾言如山,真誠滿懷,讓村民對新村兩委充滿了信賴和期待。

公正無私,破解遺留問題,密切幹群關係。遺留問題關係民眾切身利益,能否快速有效的解決,是考驗我們能力的重要標誌,也是民眾關注的熱點之一。上任後,我們著手解決土地承包、宅基地審批、稅費清欠等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從企業承包費清欠入手,村兩委實行包企業制度,親自上門催交。各企業為不交承包費,又像以前一樣,有的請客送禮,有的靠親朋好友拉關係等,但都被我們嚴詞拒絕,同時下達上繳承包費的最後期限,如逾期不交者,承包權將轉移他人,村兩委堅持一碗水端平、公道正派的做法,折服了每一個人,也取得了實效。幾個私營企業拖欠的承包費全部一次性收齊,違規的宅基地建築也得到了整改,幾年來積攢的農業稅得到了全部徹底清欠。靠公正公開,平等對人這個“法寶”,這幾件關係民眾利益的大事得到了順利完成,村幹部在民眾中的威信和號召力越來越大,工作起來也就順茬順勁。

抗稅的不再抗稅了,上訪的不再上訪了,有意見的也沒意見了,我們村兩委以勇挑重擔的氣魄膽識,破解了諸多難題,穩定了民心,一個亂村逐步穩定下來了,從2002年起,我們村沒有發生一起上訪案件,成為全鎮有名的文明村莊。

務實、肯幹事的黨員幹部隊伍

擁有一支能務實、肯幹事的黨員幹部隊伍是實現由亂到治的重要保證

黨員幹部是農村工作的帶頭人,只有事事帶好頭,鋪下身子,一心一意的把實事做好,好事做實,村裡的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才能保證小桑村順利實現有亂到治。我們村兩委一班人經過商討,決定從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實施“容貌工程”,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參與村莊建設,把這個“髒”帽子也徹底甩掉,讓民眾真正的得到實惠。

作為一班之長,我嚴格自我要求,時時事事帶個好頭、作好表率。為解決村民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的問題,我自己掏腰包,捐出了7000元錢,興建了6個標準垃圾池,並安排專人定期清運。春節臨近,我又無償拿出了2000元錢購置了彩旗、燈飾,讓全村民眾度過了一個文明衛生、歡樂祥和的春節。看到村支部書記能真心為百姓辦事,黨員幹部也都受到了感染,積極投入到了村裡的建設中。

整修道路是個大事,也是一個難事。全鎮也只有我們村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老樣子。可資金怎么籌集,拆遷戶怎么動員,啃道路整修這塊硬骨頭,我們村兩委可費盡了心思。考慮到民眾對集資一直意見很大,村兩委確定了修路資金“四捐一爭”的方案,即村黨員幹部、在外工作人員、村內企業、民眾各捐一部分,從市包村組積極爭取一部分。

說乾就乾,村兩委一班人和黨員帶頭捐款5萬元,其中我個人捐款2萬元,這一舉措得到民眾的積極擁護,大家紛紛捐款,共籌集資金8萬餘元,市外經委包村組也為我們村無償解決了價值1.4萬元的70噸水泥,修路資金得到妥善解決。由於拆遷面積較大,並涉及7戶新宅基地,部分民眾一時想不通。兩委一班人沒有搞強迫命令,而是抓住民眾盼致富求發展的心理,把拆遷後的建設規劃,先期開發給民眾帶來的利益,通過算細賬講給民眾聽。

同時,及時修改新的拆遷補償方案,加大補償力度,涉及拆遷的黨員幹部率先拆遷了自己的房屋,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其餘農戶也沒有了意見,拆遷工作順利進行。開街修路工程按期施工,8000平方米的兩條主幹街道全部硬化,寬敞平坦的水泥路把村里通了個四通八達,鄉親們樂得合不攏嘴,都說上屆村班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新班子很快就順利解決了。

在經濟並不寬裕的境況下,為民辦實事,我們村兩委總是想盡辦法,多方籌措資金,儘量不讓民眾掏一分錢,三年來,共籌措資金20餘萬元,更換了低壓線路,解決了線路老化、承載負荷小、經常停電給民眾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在主幹道路安裝上了80餘盞路燈,結束了村民夜行摸黑的歷史;在村中心大街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設施,豐富了民眾的業餘生活為民眾創設一個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道路寬闊平坦,路燈明亮整齊,綠地一派蔥蘢,環境衛生清潔,小桑村的容貌得到徹底改觀,快速轉變為全鎮屈指可數的文明村莊。

民富村強之路

謀求適宜的、快速的民富村強之路是實現長治久安的正確選擇

徹底改變村里落後局面,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擺在我們村兩委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面對村集體年收入不足5000元、欠外債6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的“窮攤子”,我們立志於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民眾致富,信心滿懷的踏上了“村強民富”的發展之路。

作為一個欠債累累的窮村,集體經濟壯大的途徑在哪裡呢,我們村兩委把眼光放在了村裡的閒置的廠房、廠地上,達成了借用外力盤活閒置資產的一致共識,發動全村民眾進行招商。先後有四家企業落戶小桑村,村裡的閒置資產得到充分利用,發揮出良好的經濟效益,當年投資總額就達到500萬元,年內實現銷售額1200萬元,利稅總額80萬元,為村里創造了100多個就業機會,安置了全村60%的青壯年的勞動力,村集體年收入達20餘萬元,實現了集體創收。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大部分村民還要依靠莊稼地生活。為讓民眾從土地里獲得最大的收益,我們及時加大農業投入。投資10萬餘元,新安裝低壓管道660畝,引進濟雜長茄、西紅柿402等蔬菜新品種,建成容納上千噸交易量的蔬菜批發市場,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蔬菜大棚發展到80多個,民眾年實現收入50餘萬元,人均增收1000元。

為開拓新的增收渠道,我們村兩委積極為個體工商戶協調解決小額貸款80餘萬元,村內發展個體工商戶達到60餘家,經營涉及服裝、鞋帽、布匹、小針織百貨近十個品種,逐步形成個體私營經濟專業村。

小桑村一躍成為全鎮的經濟強村,我們不但還清了外債,村集體經濟收入現達到30萬元,私營企業銷售收入1500萬元,年納稅1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

變化來自實幹,實幹贏得民心。去年夏糧徵購工作,我們村在全鎮第一個一次性超額完成任務,這是歷史性的第一次,2004年底的換屆選舉中,我們村兩委再次全票當選。同樣也是史無前例。“三個代表指引康莊大道,與時俱進建設富強小桑”,這是書寫在村頭矗立的牌坊上的大字,更是我們村兩委的錚錚誓言,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激情創新,把小桑村建設成為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