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造山作用

後造山作用

造山期後破壞或改造了造山期所形成的構造格局的重要構造作用。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碰撞導致造山帶形成,其後基本再沒有強烈的構造作用。 造山帶(orogen

概述

後造山運動(post orogenesis)實際是指造山期後破壞或改造了造山期所形成的構造格局的重要構造作用。經典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碰撞導致造山帶形成,其後基本再沒有強烈的構造作用。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研究表明,許多造山帶形成後構造作用仍然十分活躍;拆沉作用造山帶塌陷造山侵蝕作用等都是不同性質的後造山作用。全球許多造山帶形成後都有過強烈的伸展;其中有的甚至因此而將高壓、超高壓變質岩石抬升,經剝露而呈現於地表。此外,後造山作用還包括走滑斷層的形成和發展,這些斷層的走向可以與造山帶延伸方向近乎一致,也可能與其垂直或斜交。

相關

造山帶(orogen)是經受強烈褶皺及其他變形而形成的規模巨大的線(帶)狀大地構造單元。由一定地質歷史時期中的活動帶演化而成,並相對於穩定的克拉通存在。地槽學說中的造山帶是指一定構造旋迴時期的大型長條形活動帶(見地槽),在經歷先下沉後上升的構造運動、並在強烈構造變形或岩漿活動過程中最後由強烈隆起的造山運動而形成,是地槽演化的終結產物,又稱為褶皺帶。板塊構造學認為,造山帶是岩石圈板塊的會聚斂合邊界(見海溝)上的重要地質標誌,也是板塊碰撞(見大陸碰撞)的直接產物。造山帶的平面分布和走向是隨剛性板塊邊界的形態和碰撞過程的不同而各異。

板塊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