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沖村

後沖村

後沖村是中國的一個村莊的名稱,在中國的一些地區有以它為名稱的村莊。本詞條介紹了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沙橋鎮大沖村、安徽省潛山縣槎水鎮後沖村和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猴場鄉後沖村三個村莊。

基本信息

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沙橋鎮大沖村

村莊全貌村莊全貌

村隸屬於沙橋鎮大沖村委會,屬於半山區。位於鎮北邊,距離村委會4.00公里,距離鎮7.00公里。國土面積3.53平方公里,海拔2,010.00米,年平均氣溫0.00℃,年降水量840.00毫米,適宜種植烤菸、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181.00畝,其中人均耕地0.71畝;有林地4,800.00畝。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4戶,有鄉村人口248人,其中農業人口248人,勞動力15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48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87.00元。該村不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

該村現有農戶64戶,共鄉村人口248人,其中男性131人,女性117人。其中農業人口248人,勞動力15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8人,漢族240人,無其他民族。

2008年,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0.78%(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3.4%;享受低保8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沖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沙橋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7.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5人。

農村經濟

村莊景色村莊景色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15萬元,占總收入的28.8%;畜牧業收入47.27萬元,占總收入的56.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5頭,肉牛39頭,肉羊30頭);漁業收入0.00萬元;林業收入6.75萬元,占總收入的8.06%;第二、三產業收入0.8萬元,占總收入的1.00%;工資性收入2.07萬元,占總收入的2.4%。農民人均純收入2187.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人(占勞動力的2.5%),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0人。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7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3.2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核桃產業。無企業。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81.00畝(其中:田114.00畝,地67.00畝),人均耕地0.71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8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2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0.00畝,其中養殖面積0.00畝;草地0.00畝;荒山荒地0.00畝,其他面積300.00畝。無礦產資源。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1.3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救災救濟補助、各類對農補助發放。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有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未通自來水,有64戶飲用井水,有6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64戶通電,有5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9%和7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戶(分別占總數的72%和31%)。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1輛,機車4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未建有小水窖;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9.00畝,有效灌溉率為7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無居住磚混結構住房的農戶;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無居住於其他結構住房的農戶。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閉塞,人畜飲水困難,農田冷浸,農田灌溉溝設施差,農村能源如太陽能、沼氣等利用空白,無水澆地,進村道路及村間道路未硬化,存在通行難,無文化活動場所及設施。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種植業,主要突出發展烤菸、油菜、魔芋等作物;發展養殖業,養豬210頭(其中母豬35頭)、牛130頭,出欄35頭,發展勞務經濟,外出務工45人,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2180元增加到2894元。

安徽省潛山縣槎水鎮後沖村

後沖村後沖村

槎水鎮後沖村位於我縣西北邊陲,是由槎水鎮新橋村和中明村於2005年撤村並村時合併而成。209省道穿境而過,距潛山縣城50公里,距毗鄰縣岳西縣城僅20公里。轄31個村民組,2520餘人。村總支下設3個支部,共有黨員6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650畝,山場21800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勤勞樸實的後沖人憑著堅韌與膽識,依靠自身優勢發展區域經濟,一方面憑技能與智慧邁步走向城市,向發達地區進行勞動力輸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大力發展以蠶桑、茶葉為主業支撐,涵蓋油茶、中藥、瓜蔞、香茹等多經產業。並村後,新一屆領導班子審時度勢,緊抓人心思富及下派幹部到村幫扶的機遇,立足本村實際,因勢利導,將蠶桑產業作為立農之本、富民之源。截止2008年全村共發展優質桑園3000畝,茶園500畝。年產繭4500擔,年產乾茶10000公斤,僅此兩項就實現收入500多萬元。以“桂灣”為示範基地的桑茶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為槎水鎮榮登“蠶桑產業全省第一鎮”寶座立下了汗馬功勞。2006年後沖村憑著自身的特色經濟發展模式被縣委縣政府確立為新農村建設省級示範村,為後沖村的後續迅猛發展爭得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猴場鄉後沖村

後沖村地處普定縣東北部邊遠山區,距普定縣城38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2公里,安順至織金貓場公路穿境而過。全村下轄5個村民組,7個自然村寨,202戶736人(其中:少數民族6戶22人),現有勞動力405人(其中:男210人,女195人),黨員17名,外出務工170人。耕地面積573.4畝(人均0.78畝,無水田),區域面積3.8平方公里,退耕還林666.64畝(人均0.9畝),森林覆蓋率45.8%。全村地形呈梯級狀,海拔1200—16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5.8攝氏度,無霜期290天。村內有婀娜多姿的石林、石筍,有歷史悠久的寺廟遺址,有婆娑迷人的百年古樹,與普屯壩——雲中大草原咫尺相望。人民忠厚,勤勞苦作,民風淳樸,可開發鄉村生態旅遊。

2004年以來,村支兩委以“三有三能”為載體,通過“上黨校、遠程教育培訓、外出參觀”等形式,使村幹部具備了“三有”(有文化水平、有發展意識、有奉獻精神),現任兩名村幹部都達到了大專文化程度;黨員、村民小組長具備了“三能”(能發展經濟、能示範帶動、能引導民眾),已辦起了養殖示範點8個,種植示範點10個;70%的勞動力掌握了一至二門農業適用新技術。村級組織戰鬥力不斷加強,民眾的發展意識不斷更新,有效的推動了全村經濟發展。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020元,與200年前相比增長了2.8倍。

村“兩委”建立健全各種工作機制,注重抓好自身建設,不但內強了素質,還外塑了形象。本村領導班子團結,有關制度健全,管理民主。近幾年來,累計實施扶貧項目20個,有效地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促進了農戶的增收創收。這些項目的實施,全村202戶746人直接受惠,人均純收入遞增20%。

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針對村情,採取“項目推動為主,農戶自籌為輔”的方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傾力改善基礎設施,著力整治村容村貌。幾年來,建起了270平方米的黨員活動室;把白岩腳、卷洞門兩個居住環境較為惡劣的自然村寨15戶農戶實施環境移民搬遷;農戶投工4000多個修通了3條長達6公里的入組公路;自籌資金1.5萬元,投工1000多個修建蓄水池10個共400立方米,解決了全村的人畜飲水;修建沼氣池44口,“台灣翠冠”梨250畝;院落、聯戶路硬化4000平方米;後沖至上乾河村民組1.5公里的入組公路已實施硬化。目前,全村為安順市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