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形上學思想

後形上學思想

本書堪稱哈貝馬斯思想的濃縮。他以“形上學之爭”為切入點,集中闡明了他對英美語言哲學,特別是實用主義語義學(皮爾斯、塞爾、米德等)的批判與借鑑,以便在邏輯學與語義學之間辟一條語用學的路子,從普通語言學的角度為效行為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明,破除傳統理性的意識哲學前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堪稱哈貝馬斯思想的濃縮。他以“形上學之爭”為切入點,集

封面

中闡明了他對英美語言哲學,特別是實用主義語義學(皮爾斯、塞爾、米德等)的批判與借鑑,以便在邏輯學與語義學之間辟一條語用學的路子,從普通語言學的角度為效行為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明,破除傳統理性的意識哲學前提。哈貝馬斯主張,通過把主體間性的方法運用於意義與有效性、主體性間性的方法運用於意義與有效性、主體性與個體性等概念,真正的後形上學思想既可以避免傳統形上學的“理性陷阱”,又可以保有啟蒙里性的批判鋒芒。

作者簡介

哈貝馬斯(1929-),德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1929年生於杜塞道夫,五十年代前期先後在哥廷根、蘇黎世和波恩上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後期曾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擔任阿多諾的助手。六十年代先後任海德堡大學哲學副教授和法蘭克福大學哲學與社會學教授。1971年至1980年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技時代生存條件”研究所所長,1983年回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教授,至1994年退休。哈貝馬斯知識淵博,學術興趣廣泛,並有著強烈的現實關懷,其理論的核心可以說是通過批判理論的“語言學轉向”,以交往行為理論來捍衛啟蒙的現代性立場。主要著作除本書外還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1962),《作為“意識形態”的科學技術》(1968),《認知與興趣》(1968),《後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1973),《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1976),《交往行為理論》(1981),《現代性的哲學話語》(1985),《話語的倫理學》(1991)。

目錄

前言

第一編回歸形上學?

第一章移動的現代視界

1四種哲學思潮

2現代思想的主題

3認識與偏見

第二章康德之後的形上學

第三章後形上學思想的主題

1形上學面面觀

2程式合理性

3理性的定位

4語言學轉向

5超驗的萎縮

第二編實用主義轉型

第四章論行為、言語行為、以語言中介的互動以及生活世界

1.1言語與行為

1.2交往行為與策略行為

2.1意義理論中的常用學轉型

2.2從社會行為到社會秩序

3.1形式語用學的生活世界觀念

3.2社會作為由符號建構起來折生活世界

第五章意義理論批判

1意義理論的三種命題

2語義學和言語行為理論的局限

3言語行為,交往行為,策略性互動

第六章論塞爾的《意義,交往及表現》

第三編形上學與理性批判

第七章多元聲音中的理性同一性

第八章個體化與社會化:論米德的主體理論

第九章論哲學、科學與文學的關係

附錄

第十章書評:回歸形上學?

作者後記

人名索記

譯者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