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社會

後工業社會

後工業社會,是工業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後工業社會的關鍵變數是信息和知識,主要經濟部門是以加工和服務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甚至第四、第五產業,諸如運輸業、公共福利事業、貿易、金融、保險、房地產、衛生、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後工業社會又稱知識社會,後工業社會是工業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學者丹尼爾·貝爾對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以理論知識為中軸,意圖是人與人之間知識的競爭,科技精英成為社會的統治人物。科技專家之所以擁有權力,全憑他們受的專業教育與技術專長。從時間上大約是20世紀8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廣泛套用之後。

特徵

(1)經濟結構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任何國家的經濟,隨著逐步工業化,各產業的生產率將發生變化,從而必然會產生大多數勞動力轉向製造業的發展趨勢;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大;相應地,勞動力又將向服務業方面轉移。因此,後工業社會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特徵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2)職業分布以技術階層的崛起為特徵:區別後工業社會的第二個方面,是職業分布的變化。所謂職業分布,不僅指人們在何處工作,還指他們從事何類工作。隨著服務型經濟的發展,工作重心轉向辦公室、教育機構和政府部門,自然引起職業向"白領職員"轉移。拿美國的職業結構來說,直到1956年,白領職員總數才第一次超過藍領工人總數。此後這兩者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到1970年已經超過5:4。然而最令人吃驚的變化是專業和技術職員的增長,這部分職員的增長率是從業人員總數增長率的2倍。還有一項統計數字更能說明全貌,這就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他們是後工業社會的關鍵集團。整個技術階層人數的增長率是勞動力總數增長率的2倍,而科學技術人員的增長率則是勞動力總數增長率的3倍。

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

(3)軸心原則是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社會政策和依據: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協調人相機器關係的社會。後工業社會則是圍繞知識,為了創新和變革,實施社會控制和指導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這樣也就形成了必須從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會關係和新型結構。

當然,知識對任何社會的運轉都是必需的。但是後工業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知識本身的特徵發生了變化。理論知識占居主導地位,成為制定決策,指導變革的決定力量。理論的重要性超過了經驗,知識被編碼成抽象的符號系統(就如同一個公理化系統),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經驗。當今任一現代社會,都依賴於創新和對變革實行社會控制。實施社會控制,使社會產生了計畫和預測的需要。正是由於人們對創新的性質看法有了這個變化,才使理論知識變得無比重要。在現代社會中,一個領域的發展,日益取決於理論工作的進展。理論工作把已有知識有序化(編碼化),並指出用經驗來驗證的途徑。實際上,理論相知識日益成為社會的戰略資源即軸心原則。而學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門正日益成為新型社會的軸心機構。

(4)未來方向是技術控制和技術評價根據新的技術預測模式,後工業社會有可能掌握進行社會變革的新手段,這就是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控制。當社會依賴技術和創新的程度越高,社會體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隨之增加。但是,新的預測方法和計畫規劃技術的產生,有可能開創經濟史上的新階段,即預先自覺地規劃技術變革,從而減少未來經濟的不定因素。

(5)決策方式使新的“智慧型控制技術”誕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要處理的問題越來越複雜。18世紀和19世紀的科學家們所處理的問題大多是雙變數或三變數、四變數問題。而科學進程的下一階段,是對大量變元的整序,例如,統計力學中的分子運動,保險業捐算表中的平均壽命,人口遺傳學中的遺傳分布,等等。社會科學中還有“一般人”問題一智力分布、社會流動率等等。後工業社會中知識和社會問題,用韋弗的比喻,是“有組織的複合體”,即對有大量相互作用變元的大系統進行管理,使之互相協調以達到特定目標。管理這類大系統的技術目前已經具備。1940年以來,一些新興領域的研究成果對處理“有組織的複合體”十分適用。

新興學科包括資訊理論控制論、決策論、博奕論、功效學、隨機過程等等。由此還發展出許多專門技術,如線性規劃、統計決策方法、馬爾可夫鏈的套用、蒙待卡洛隨機化方法等等,還有最大風險最小化的決策準則,用來預測根據不同戰略形勢採用的不同分案可以產生什麼後果。這些技術統稱為“智慧型技術”。“智慧型技術”的套用可以使人們的決策活動規範化,從而實現大眾社會有序化。

小結

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沿,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而且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類文明進程不是線性的,而是發生了幾次重大轉折;單個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發展可以是不連續的,充滿挫折和失敗。所以,現代化不是直線的,現代化有階段但沒有盡頭,現代化是加速的,同時現代化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現代化既是進步,也是選擇,更是淘汰。現代化是一個發展過程,包括出現新現象,選擇先進的,淘汰落後的。創新——選擇——淘汰,構成現代化的三個音符,它們不斷組合,形成發展大合唱。這種發展性淘汰,就像生物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現代化包含創新、選擇和淘汰,必然導致社會結構的改變和權利的再分配。可以想像,有些舊體制的既得利益者,難以放棄手中的果實,可能試圖阻擋現代化進程。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高尚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如果某個人,高尚品德得到發揮,他(她)就會成為現代化的促進者;一旦邪惡占據上風,美德屈居其次,那么,他(她)就可能成為現代化的破壞者,成為文明進步的絆腳石。

現代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有些時候,現有體制是上一次現代化的成果;隨著新現代化,現有體制被新體制所取代。為新體製作出貢獻的人,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尊重;為原體製作出貢獻的人,也應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不同階段。就像我們不會忘記體育比賽的世界記錄創造者一樣。世界記錄被一次又一次更新,那是非常自然的,新記錄創造者和舊記錄創造者同樣輝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