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家村

基本概況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余姓遷此定居,因姓命村名大余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唐允由煙臺福山陌堂村遷入定居。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余姓斷傳,更名唐家。1928年,因南部之村也稱唐家,遂改稱後唐家村。後有呂、薛、徐、張、李、趙、邢姓等遷來定居。另一說為,明崇禎年間唐姓立村,以姓命村名唐家。後在村前又建一村,故加“後”字對應。
全村耕地71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高梁、花生、蔬菜、桑等,其中糧田面積40.33公頃,蔬菜面積8公頃,桑園面積3.33公頃。2002年,全村265戶,749人,有唐、趙、張、李、王、由、徐、周、叢、修、姜、畢、魯、邢、劉、亓等16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唐姓,占全村人口的36%。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4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06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1%、35%、39%,人均純收入3200元。

大事記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本村民間藝人唐丹峰、唐全雲、唐九如等,根據《封神演義》中元始天尊大破三霄娘娘擺的“九曲黃河陣”,創作“串黃河”秧歌,成為海陽大秧歌的重要派別。
清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二十八日捻軍首領任柱、賴文光率軍攻進海陽。縣衙將團練部署於後唐家村西山,民眾也逃在山上避難。途經的捻軍與團練交戰,死傷多人。
1942年秋本村解放。
1947年11月6日(農曆九月二十四日)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四師(師長闕漢騫)兩個旅加師部,約兩萬餘人,自萊陽竄到海陽。在後唐家經過時擄去3人,搶去驢1頭,挖去人民政府藏的白布10餘匹。傍晚,解放軍十三縱先頭部隊八個偵察員,將駐本村的國民黨軍隊打跑。夜間10時,十三縱的部隊進駐本村。12月11日,在鳳城的敵軍逃走。蔣軍盤踞鳳城期間,村民全部轉移到石劍、牟家等村,撇家月余。1954年成立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邢瑞亭。
1965年大隊買了1140柴油機及鋼磨、粉碎機、彈花機,建起糧棉加工廠,解決了農民用牲口、人力磨麵的問題。1975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3年集體投資和農戶集資打水井,建蓄水池,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97年村民建起蔬菜大棚43個。
1998年乳即一級公路村北段動工修建。
2000年10月9日全線竣工並剪彩通車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65公斤,總產量19.8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24公斤,總產量39.80萬公斤。

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68公斤,總產量65.83萬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602公斤,總產量36.4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85公斤,總產31.3萬公斤。

1988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桑5.33公頃,發展蠶繭生產,增加收入7萬元。

1965年,大隊建起糧棉加工廠、修補胎廠,從業人員16人。

1978年,建水泥瓦廠、再生塑膠廠,從業人員12人。

1985年,建塑膠編織袋廠,從業人員23人。由於管理不善,相繼停產。1988年,村黨支部支持和引導民眾發展個體企業。至2000年,農戶建起磨坊、羊毛衫廠等個體企業11家。工業總產值42萬元,利稅5萬元。

2000年,建冬暖式蔬菜大棚52個,收入40萬元。第一產業收入234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28萬元,林業收入4萬元,畜牧業總收入78萬元,其它收入24萬元。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有糕點加工1家,另有打花邊的。從業人員32人,收入僅夠自給。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50人,收入315萬元,其中工業收入260萬元,建築業收入55萬元。第三產業1954年,設代銷點1個,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民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創辦起商店、酒館、貿易公司和理髮、電焊、修理等行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80人,收入357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75萬元,服務業收入257萬元,商飲業收入2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村設私塾,塾師修顏真,有學生26名。1941年,建校舍7間,成立後唐家國小。

1963年,發展為後唐家完小。1965年,建後唐家農中,教師3名,在校學生65名。1969年,由6個村聯辦成立後唐家聯中,新建校舍38間,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占地0.53公頃。

1983年,教職員工16名,在校學生257名。1991年,併入涼山後聯中,將原校改成後唐家聯小,同時撤銷後唐家完小。

2000年,後唐家聯小有校舍42間,微機15台,教職員工17名,在校學生281名。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54名。早在清代中葉,後唐家村的秧歌即在全市聞名,“串黃河”秧歌即創始於本村。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派人外出學習,並請科技人員來村授課。大多農民掌握了科技知識。

1997年,被中共海陽市委、市政府評為科普村。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20公斤左右,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75年,全村收入13.3萬元。

2002年,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55台,機車177輛,彩電246台,電冰櫃33台,洗衣機5台,電話191部,手機92部。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的全是草房,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平方米。

1983年,房屋建設統一規劃,街道全部用沙漿石頭砌築,胡同整齊,房屋標準統一。到2000年,建二層小樓3棟。

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55平方米。集體福利1996年起,村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凡是一次性入保的,村集體補助每人20元(即個人交180元,村交20元),2001年,每人補助40元。

1999年起,村民的自來水費由集體負擔。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4月,張渰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後唐家村的第一名黨員。

1944年10月,有8人入黨,同時建立黨支部,唐振枝任黨支部書記。

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22名黨員。

2002年,全村有黨員4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唐振枝、邢瑞亭、唐常信、唐常松、趙可海、唐珩、王仁、唐收、趙德棟。

1999年12月起,唐臣任黨支部書記。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

1944年11月,成立村政府,村長徐洪憲,下設各救會、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組織。村主要行政負責人有張渰、唐常信、唐常太。

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0年1月,徐廣田任大隊長。

1964年,趙可海任大隊長。1967年1月,王仁任大隊長。

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70年3月,趙可海任革委會主任。1973年後,唐瑗、王仁先後任主任。

1978年1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唐珂任大隊長。

1980年9月,王仁任大隊長。

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

1986年,唐松主持工作。

1987年,唐通任主任。

1997年9月,唐虎任主任。

1999年,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沒有如期舉行。村委工作由黨支部主持。

當地人物

唐瑛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守衛京城,稱為“四大金剛”之一,官居指揮。
唐海(1922-1946)1942年7月參加八路軍,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四縱十師任副連長。1946年9月,在東北四平街戰鬥中犧牲。趙可林(1927-1990)194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宣傳幹事、指導員、教導員、團政委、安徽省六安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行政13級,副師級待遇。
張環海1917年6月生,1942年7月參加八路軍。1944年轉地方工作,1955年任上海石油站副經理。行政12級,廳級待遇。
趙雲鵬1923年1月20日生,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統計員、助理員、股長、主任、科長、副處長、副團長、副參謀長等職。先後參加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1951年5月入朝作戰,在第五次戰役中榮立二等功1次。1954年,獲志願軍朝鮮三級國旗勳章。1957年,國防部授予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中央軍委授予獨立榮譽勳章。
王華禎1928年2月生,1944年參加八路軍。曾任衛戍區師長。王沛雲1929年生,1944年參加八路軍,中共黨員。曾任福州軍區總醫院院長,正師級。
王華亭1940年11月生,高小文化,中共黨員。1982年11月在擔任中國工商銀行煙臺分行警衛班班長時,被煙臺地區行政公署評為勞動模範。張可生1945年4月生,大學文化。北京門頭溝礦務局總工程師,副局長。
趙學忠1952年3月生,中專文化,中共黨員。曾任海陽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1972年1月參加工作。1995年2月被人事部、水利部、農業部、農發辦等六部委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